第三节 吴中传统与词社风尚

《说文解字》中对“社”的解释是:“地主也,从示土。……《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4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祭法》云“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并注云:“大夫以下谓下至庶人也。大夫不得特立社,与民族居,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今时里社是也。”(43)这些都表明“社”在传统语境中具有某一地域指向的意义。民国时期,在通都大邑中产生的词社如沤社等基本都是因词成社,但六一词社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特点是词社成员较为共同的苏州地域背景,这使其更符合“社”的传统文化含义。

首先是词社成员之间紧密的乡党关系。上面提到的词社成员中,除邓邦述、蔡宝善分别来自江苏江宁、浙江德清之外,其他都来自苏州本地。邓邦述“辛酉(1921)五月,倦游京师,幡然思返吴门。尧峰之麓,父母丘墓在焉,将以余年归而守冢。丁卯(1927)之冬,买宅一区,聊避风雨,鬻书易米,生计顿艰,一室萧然,惟供吟啸”(44),因父母丘墓所在,他晚年基本在苏州度过;蔡宝善“生德清”,曾“观察吴中”,“晚而侨吴”(45),“卜居沧浪亭侧”(46),晚年参与苏州文化圈的活动。其他词社成员都是苏州本地的文化精英,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地域之外的或宗亲、或同年、或师承等关系。吴曾源与吴梅为宗族内叔侄的关系,潘昌煦为吴梅的内母舅(47);潘氏乃苏州大族,清代以来家风重文,潘承谋、潘昌煦、潘景郑乃同一宗族;吴湖帆为潘景郑姑丈;等等。张茂炯《隐词钞序》曰:“岁己巳,吾与同年吴九珠、潘省安诸君结词社吴中,时隐方橐笔北游”(48),可见张茂炯、吴曾源、潘承谋、高德馨具有同年关系;吴梅《瞿安日记》载:“忆及彊村,盖由笙与孝先,皆古文,戊戌会试,分房所得士也”(49),知朱祖谋为潘昌煦、邓邦述二人戊戌会试房师,潘昌煦、邓邦述具相近学缘;赵万里、黄思履、潘景郑、蔡晋镛女儿佩秋为吴梅弟子;等等,这些都说明,六一词社在因词成社之外,尚有较强的乡党因素。

其次,六一词社填词和词所咏之物、所写之景多与苏州有关,显示了词社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己巳消夏时咏写:消夏湾、荷荡、西湖、盆兰、荷花、荷叶、桂、萤、柏因社、沧浪亭、瑞云峰、秋柳、七夕;己巳消寒时咏写:围炉话旧、寒鸦、沈石田竹堂寺探梅图、西崦钓雪、石湖春泛、横塘载酒、寒山寺、腊梅、冷香阁眺远;庚午消夏时咏写:蝉、竹叶青、藕、团扇、凉枕、白莲、荔枝、甫里保圣寺罗汉像、丛竹、芭蕉、庚午七夕、荷叶杯本意、过淮张故宫遗址;庚午消寒时咏写:岁寒堂、红梅阁故址、冰花、雪夜围炉、梅花喜神谱、宋宫人送汪水云南归事;辛未消寒时咏写:橘、香雪海、唐花、上元、紫萸、除夕立春、烛泪、祝东坡生日、过春草闲房、虢国夫人早朝图。所写之景点诸如沧浪亭、瑞云峰等都为苏州所特有,文化景观诸如梅花喜神谱等也为苏州独有;词作中部分时、物虽不属地域独有,但有着较为强烈的苏州意味。张茂炯为蔡宝善《沧浪渔笛谱》题序曰:“予惟古人作词之旨,不外乎写景抒情,而其中有地灵焉,有时会焉。……而其游虎阜、灵岩、姑苏台诸作,至今脍炙人口,则知词人题咏,足为山川生色者为尤多也……洎乎晚年,身经乱离,抚今追昔,而故国山川,故园心眼,燕麦兔葵之恨,废宫芜苑之愁,一一寓之于词。”(50)以六一词社的相关表现来揆度,这段话不啻为词社成员的夫子自道。“故国山川,故园心眼”,作为多有晚清功名、鼎革后历经社会与文化等沧桑巨变的六一词社词人,普遍将身世之感寄托于地方风物之中,如邓邦述《六一消夏词序》曰:“缘情绮靡,非北宋之词人;感梦凄凉,入南唐之身世。言哀已叹,为欢几何。而欲歌咏太平,扢扬风雅,抑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消万古之愁;未免有情,聊用寄一时之兴”(51);潘承谋“承先世余韵,所为词亦以富丽为工,而遭值世变,故宫离黍之感,时露言表”(52),无一不是将动荡的“时会”渗透于“地灵”的叙写之中。

再次,六一词社的结社方式以及词学理念延续着吴中词学传统。我国古时将每年夏至后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九天,且由于这段时间天气酷暑或酷寒,民间逐渐形成消夏、消寒的习俗(53),文人雅士也多趁此期间言笑晏晏、诗龙酒虎,进行文艺创作。“嘉道年间,以戈载等吴中七子为中心的吴中诸子进行了为期数年,断断续续的唱和活动。其中以两次消寒会为高潮”,之后有仲湘延秋社集、潘钟瑞沪城消夏词社、王寿庭的消寒社(54)等等。六一词社填词和词多集中于一年中消夏、消寒时期,无疑在结社方式上与吴中传统文人的习俗一脉相承。同时,由于自嘉、道以来,苏州一地受以戈载为首的吴中七子、孙月坡、宋浣花等词家影响,因此词人严守声律,折中于浙西、常州二派之间,加之清代以降家族文学兴盛,地域词学宗风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家门学风得以继承延续。张茂炯在为吴曾源《井眉轩长短句》所作序中说“予惟吾吴词学之盛,莫嘉、道间”,而后详细介绍戈载等吴中七子、孙月坡、宋浣花等人的词学观念,以为吴曾源词“集中诸涩调,字字悉依四声,其阴阳上去之辨,宗菉斐轩《词林韵释》,不囿于《词林正韵》一书。持律谨严,视戈氏更有过之。而其他诸作,亦多情文宛转,词趣盎然,是殆浣花所谓通戈、孙两家之邮者欤”(55),这无疑是在为吴曾源的词学创作寻根溯源。吴曾源也说自己“词无派,自写胸臆,独守律略严耳”(56),这种意念来自“髫龄时侍先大夫于冶山讲舍,见其与薛慰农、范月槎、赵季梅诸老辈以诗词相唱和。一日请益处,诏小子曰:‘做词之难,难于做诗十倍。词中去声字,非平上入可比,万万不能移动。其孤调尤宜留意。’余谨志弗敢忘”(57)。潘承谋也是同样的情况,“吾吴家世填词,首推潘氏。自三松老人始制《水云词》,实我省安同年之五世祖也”(58),此后累叶继承,余韵不绝(59),“力主翠薇花馆戈氏之说,一以《词林正韵》为标准”(60)。在地域以及家族文化的影响下,严守词的声律成为六一词社的内化观念与实践准则。蔡晋镛《雁村词自序》云:“岁己巳,艮庐、霜厓创议结词社,沤梦、九珠、瘦叶诸君子皆来会,极一时之盛。顾持律严,必选涩调、依四声”(61);邓邦述亦曰:“己巳之夏,吴中词人有填词消夏之约,九珠、艮庐、雁村、霜厓,皆吾党健者。尤严上去之辨,谱依堆絮(62),而雠校加详;韵宗菉斐,而检用逾慎”(63)。对于浸染于严守声律这一词学传统的苏州本地词人来说,不觉其苦,但对外来的邓邦述而言,则不免有“初涉斯径,颇苦束缚”(64)之感。

综上所述,六一词社具备鲜明的地域特性。词社从己巳夏六一成立,到辛未末进行了五次较有规模的填词唱和活动,后转入词集校定、编辑出版等社事,自始至终主要以苏州本地词人为主,词人之间具有紧密的乡党关系;词社采取民间普遍流行的消寒、消夏风俗来组织社集活动,填词唱和主题多选择与苏州相关的风物,将身世之感寄托于地方风物的叙写之中。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六一词社继承了苏州自清嘉、道以来形成的严守词律的词学观念,虽然在创作或词学理论方面均未有特别突出和创造性的表现,但是作为地域性词社,在向现代转型进程中,显示了地方文化传统的坚韧面。就这个意义而言,六一词社可谓是清代吴中词派的延长,展现了苏州词学传统的生命力。


(1)曹辛华:《民国词史考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6页;金迪、邱少英:《寒鸦悲鸣正秋时——记抗战前夕苏州六一消夏词社》,《江苏地方志》2009年第1期。

(2)查紫阳:《民国词人集团考略》,《文艺评论》2012年第9期。

(3)蔡嵩云:《洞仙歌·用苏词本事,和吴中六一消夏社社作,庚午夏日》,《心音》1932年第2期。

(4)邓邦述:《六一消夏词叙》,邓邦述等:《六一消夏词》,民国十八年(1929)印本。

(5)顾廷龙《芯庐词存跋》:“社创始于六月一日,因以六一为名”,亦持此说。见潘昌煦:《芯庐诗存七卷词存一卷》,1963年铅印本。

(6)潘昌煦:《芯庐诗存七卷词存一卷》,1963年铅印本。

(7)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8)邓邦述:《齐竽集序》,《沤梦词》,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9)吴梅:《井眉轩长短句跋》,吴曾源:《井眉轩长短句》,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10)邓邦述:《六一消夏词叙》,邓邦述等:《六一消夏词》,民国十八年(1929)印本。

(11)题曰“无题”,实际上顾建勋与王謇所作有他题,分别为“题芝仙祝寿合锦画扇”“刘宋元嘉三年杨漠造像”。

(12)《满江红·寒鸦》词的创作情况,金迪、邱少英《寒鸦悲鸣正秋时——记抗战前夕苏州六一消夏词社》以为作于1929年“六一时夏,正荷叶田田,柳荫消夏”之节,词情与抗战前社会气氛相关,恐误。参见《江苏地方志》2009年第1期。该词也具见其他相关词人词集中,如吴梅学生万云骏亦作有《满江红·寒鸦,六一社社作》。

(13)《瞿安日记》卷七“癸酉年十一月初三日”条:“改词一首,录下。此词前在里中,应消夏社课,吾已久佚,从仲清处钞得者也。《琐窗寒·寒山寺》:‘……’。”从这里所谓“消夏社课”“从仲清处钞得”,可知此处的“消夏社”即是六一词社;为消夏作,应是吴梅误记。根据吴梅《琐窗寒·寒山寺》词中意象“甚古枫摇落”“但孤蓬梦醒霜天”,以及词中所洋溢的清冷氛围来判断,该词当作于消寒时令。见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377页。

(14)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

(15)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3页。

(16)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17)《愁春未醒》即《丑奴儿近》,见《钦定词谱》,中国书店2010年版,第380页。吴梅词集以《丑奴儿近·唐花,倚梦窗体》收入。吴梅:《吴梅全集·作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18)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19)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20)潘景郑:《沤梦词手稿本》,《著砚楼读书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3页。

(21)潘景郑:《艮庐词》,《著砚楼读书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2页。

(22)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23)吴梅:《霜厓词录自序》,《吴梅全集·作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24)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

(25)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26)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27)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28)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392页。

(29)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页。

(30)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页。

(31)张茂炯:《瘦叶词序》,潘承谋:《瘦叶词》,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32)张茂炯:《隐词钞序》,高德馨:《隐词钞》,民国二十四年(1935)刻本。

(33)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页。

(34)吴梅:《霜厓词录自序》,《吴梅全集·作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35)夏志颖:《论“填词图”及其词学史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

(36)潘昌煦:《芯庐诗存卷四·倦游集》,1963年铅印本。

(37)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38)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39)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40)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页。

(41)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1页。

(4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页。

(4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44)邓邦述:《吴萧集自序》,《群碧楼自著书·沤梦词四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45)张茂炯:《沧浪渔笛谱序》,蔡宝善:《沧浪渔笛谱》,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

(46)蔡宝善:《沧浪渔笛谱跋》,《沧浪渔笛谱》,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

(47)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48)张茂炯:《隐词钞序》,高德馨:《隐词钞》,民国二十四年(1935)刻本。

(49)吴梅:《吴梅全集·日记卷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50)张茂炯:《沧浪渔笛谱序》,蔡宝善:《沧浪渔笛谱》,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

(51)邓邦述:《六一消夏词序》,邓邦述等编:《六一消夏词》,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

(52)张茂炯:《瘦叶词序》,潘承谋:《瘦叶词》,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53)李松龄:《漫话“九九消寒图”》,《文史知识》编辑部:《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2页。

(54)万柳:《清代词社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180页。

(55)张茂炯:《井眉轩长短句序》,吴曾源:《井眉轩长短句》,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56)吴梅:《井眉轩长短句跋》,吴曾源:《井眉轩长短句》,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57)吴曾源:《井眉轩长短句自序》,《井眉轩长短句》,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58)张茂炯:《瘦叶词序》,潘承谋:《瘦叶词》,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59)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60)张茂炯:《瘦叶词序》,潘承谋:《瘦叶词》,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61)蔡晋镛:《雁村词自序》,《雁村词》,民国二十二年(1933)徐氏卓观斋刻本。

(62)清万树撰有《词律》,其室名为“堆絮园”。此“堆絮”指《词律》。

(63)邓邦述:《齐竽集自序》,《群碧楼自著书·沤梦词四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64)邓邦述:《齐竽集自序》,《群碧楼自著书·沤梦词四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