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指南:面对每一件可能发生事情的哲学解答
- (英)朱利安·巴吉尼 安东尼娅·麦卡洛
- 1360字
- 2022-09-22 11:50:23
Achievement 成就
成就已经成为最令我们忧虑的事情之一。我们的事业足够辉煌吗?我们的住房足够高档吗?我们的资历足够反映我们的能力吗?我们“应该”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达到某种成就的感觉令人苦恼。
“成就”一词经常出现在有关人类需求和动机的理论之中,也包含在一些哲学家对美好生活提出的要求清单里。约翰·科廷厄姆写道:“一定程度的成就对每个人来说都很有必要。”我们不能浑浑噩噩度日,而是需要施展才能。科廷厄姆很现实,他认为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顶级音乐家或运动员。同时他也说:“真正幸福的生活必须是一种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生活。”
但是成就还有另一面。斯多葛派用弓箭手做比喻:如果我们想要击中目标,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练习射箭技巧,但是一旦箭离开了弦,它就脱离了我们的控制,任何一阵风都可以使它偏离靶心。对人生目标也是如此: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需要一定的运气,因为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我们。最好把精力集中在我们的心态和行动上,至少这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
对成就持怀疑态度的另一个原因是,最终一切都会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可以借用雪莱的诗名,称之为“奥兹曼迪亚斯1”视角。诗中描述:沙漠中有一座破损的雕像,基座上的铭文警告世人道:“我是奥兹曼迪亚斯,万王之王;尔等看我辉煌,只能心生绝望。”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为了提高地位或留下遗产而追求成就的虚荣和愚蠢。
那么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成就是必不可少的需求,还是应该抵制的错误价值观、徒劳的诱惑呢?雪莱和斯多葛派提出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说明过多地关注成就是无益的。但是,科廷厄姆认为发挥我们的能力所产生的成就感可以帮助我们赋予人生价值,这肯定也是正确的。
保持成就的一个方法是让它变得司空见惯。蒙田对成就伟业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我们都是大傻瓜。我们常常说:‘他虚度此生’‘我今天无所事事。’什么!你没活吗?活着是你最基本、最高尚的事业。”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错过日常成就,有时活着本身就足够有成就了。
一个弥补的办法是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基兰·萨提亚建议在他所谓的“终结性”和“非终结性”活动之间保持平衡。“终结性”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终点,一旦到达,就会耗尽其意义或价值,比如,建造一艘模型船或徒步西班牙朝圣之路。借鉴叔本华的研究成果,萨提亚认为,过分关注“终结性”活动的问题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不断失去那些让我们的生活有价值的东西(参见“无聊”)。
而“非终结性”活动则没有这样的终点。比如,虽然任何一次散步或听专辑都会有结束的时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会再散步或听音乐。考虑一下生活中各种活动的平衡,如果可以的话,从事更多“非终结性”活动可能让你受益匪浅,在萨提亚看来,这样的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禅宗把关注活动过程而非结果的思想和欣赏点滴成就的思想融合到一起。有句老话这样说:“开悟前:劈柴,挑水;开悟后:劈柴,挑水。”如果开悟是一种成就,那么所成就的不是什么非凡事物,而是对平凡的转化。
所以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写一本书;但是要更多地关注这个过程,而不是你想象的完成后的任何回报,这样就可以实现。
参阅:“无聊”“及时行乐”“竞争”“知足”“宇宙无意义”“嫉妒”“失败”“休闲”“意义”“需求”“名誉”
拓展阅读
约翰·科廷厄姆,《论生命的意义》(John Cottingham, On the Meaning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