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指南:面对每一件可能发生事情的哲学解答
- (英)朱利安·巴吉尼 安东尼娅·麦卡洛
- 1243字
- 2022-09-22 11:50:24
Afterlife 来世
死亡,既是生命中最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最难以置信的事情之一。有时我们无法接受那些曾经与我们同甘共苦的鲜活生命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能会在侥幸脱险、遭受疾病或目睹他人死亡之后感受到死亡的临近,但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脑中很难产生某天自己会不复存在的想法。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受刑前对聚集在他周围的追随者们说:“当死亡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的身体会死去,但是精神会在死亡临近时隐退,安然无恙地逃脱且坚不可摧。毋庸置疑,灵魂是不灭不朽的,我们的灵魂将继续存在于下一个世界。”近2000年后,勒内·笛卡尔也提出了几乎完全相同的观点,认为灵魂“与我的身体完全不同,没有身体也可以存在”。
从本质上说,上述观点之所以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和不可摧毁的,是因为他们相信思想和意识构成了我们的本质属性,而思想和意识又是非物质的,那么人的本质必然是非物质的。今天,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种逻辑没有说服力,因为我们现在有绝对的理由相信,思想产生于大脑并依赖于大脑的思考过程。所有的证据表明,当大脑死亡时,思想和自我也随之消逝。
对于来世的寄托也能在印度哲学中找到源头,几乎所有的印度哲学都相信重生。这并不是一种慰藉,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我们重生,就注定要继续经受生活的考验和磨难,即佛教徒所说的苦谛或不满(参见“苦难”)。真正的奖赏不是重生,而是打破重生的往复循环。在这类哲学体系中,重生并不是身体上自我的再生,当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重新归来”时,已然忘记前世的生活,完全不知曾经的过往。重新归来的只是更单薄的、更简单的人生轨迹。
人们在当代哲学中无法寻求来世的慰藉。如果说有好处,那就是让我们相信,也许我们所渴望的不仅不能实现,甚至不能有所期待。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写了四十篇精彩的短篇小说,阐释了来世的概念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清晰,并暗示可能很多画面不是福祉而是诅咒。比如,你永远生活在一个熟人世界中,注定沉闷乏味。又如,关于你在天堂里的年龄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答案是你的生命可能不断重复,但是每次生命都因幼稚或者衰老而令人灰心丧气。再如,你会看到如果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会发生什么,那时你会嫉妒可能更成功的自己(参见“假如”)。
我们可以尝试把来世看作是幻想出来的不可能,而不是去渴望来世。这似乎太过苛刻,但是这个地球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中国的哲学——向我们证明即使没有来世也能生活得很好。儒家经典对于死后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没有记载,他们的哲学中确实有一个“天”的概念,但是指的是宇宙的规则而不是我们能够到达的地方。这种哲学以此时此地为中心,道德以彼此之间的义务和责任为中心,从而表明为今生有价值的事情而活,没有必要空想来世。
想把死亡的句号变成省略号,唯一现实的方法就是思考我们如何在他人的生命、心灵以及思想中继续活下去,也就是在离世之后,在他人生命中留下印记。也许,中国人“流芳百世”的普遍愿望可以取代对于永生的渴求。
参阅:“丧亲”“死亡”“不朽”“苦难”
拓展阅读
大卫·伊格曼,《生命的清单》(David Eagleman, 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