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指南:面对每一件可能发生事情的哲学解答
- (英)朱利安·巴吉尼 安东尼娅·麦卡洛
- 1242字
- 2022-09-22 11:50:24
Ageing 衰老
人们对衰老的恐惧非常强烈,许多人甚至在他们仍然年轻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种恐惧。有些18岁或21岁的人经常会抱怨自己“这么老了”,让那些真正的“老古董们”觉得很好笑。即使只是30岁或40岁,对许多人来说变老也是一种痛苦。
鉴于对衰老的种种负面描述,害怕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笔下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思考的重大决定就只剩下是否应该把头发梳到后面,或者要不要吃个桃子。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有一段广为人知的“人生七阶段”独白,描绘了“瘦削、穿着拖鞋和长裤”“萎缩的小腿”的第六阶段;而第七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则期待着“回归孩提时代,不谙世事,没有牙齿,没有视力,没有味觉,一切消失殆尽”。叔本华毫不质疑这种智慧,他这样写道:“今天很糟糕,明天会更糟糕,就这样一直到至暗时刻。”
至暗时刻!我们逐渐意识到,每一天我们都离死亡更近。但是请振作起来,这也不全然糟糕!比如,当我们讨论性欲时,可能会这样想: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像一个荷尔蒙旺盛的青少年那样的性欲很自然,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性欲平稳是变老的好处之一。他引用索福克勒斯的话说:“我感觉自己好像从一个疯狂而野蛮的主人那里逃出来了。”不仅仅是性欲方面,他还说:“毫无疑问,老年为我们带来了深度的休憩和从各种各样的激情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慢下来自有其好处,许多老年人都说他们有一种从挣扎和野心中解放的感觉,因此更能细细品味当下的生活。
儒家哲学对老人更多的是尊崇而非怜悯,个中原因如下:首先,孔子并不盲目崇拜新奇事物,而是认为所有最伟大的智慧都来自古人,古人的思想是宝库。其次,和其他许多中国思想家一样,他相信经验是智慧的基础。他最著名的名言之一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轻人可以学到知识,但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后,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分等级的,所以长辈总有一些权威。纵观历史,放眼全球,这种观点比那些消极看待老年的观点更为普遍。
有些哲学家为老年树立了榜样,他们不是谆谆教诲他人,而是身体力行。比如大卫·休谟,尽管承受着“致命的、无法医治的”“胃肠紊乱”的折磨,他仍然在去世的三个月前写道:“如果让我选择再经历一次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我可能会倾向后期这段时光。”休谟的乐观来自他的天性,但是也来自他对死亡的接纳,来自他对生命的理解,那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是简单的,不需要年轻的活力就能享受。他写道:“永远不要以为,只要你拥有炉火边的闲暇时光就会快乐,你也可能不快乐;也不要以为其他事情就能为你带来快乐。”鉴于自身的健康问题,休谟也许会赞同塞涅卡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所表达的观点:“但是,等等,你难道不知道当你祈求长寿的时候,病痛也会相伴而生吗?”长寿会带来很多问题,但是它总比其他选择要好。
参阅:“死亡”“感谢”“健康与疾病”“中年危机”“不朽”“退休”“慢生活”
拓展阅读
大卫·休谟,《我的人生》(David Hume, My Own Life)
塞涅卡,《道德书简》(Seneca, Letters on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