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关于信念的界说

什么是信念?对此的回答很难取得一致,就以往常见的看法、说法而言,较有代表性的至少有以下几种:一是将信念等同于信仰,在许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信念”与“信仰”这两个词语通用的情况;二是将信念视为一种非理性的、低层次的心理事态,与武断、成见等类似;三是将信念看成是一种其正误、真伪未经或未得到证实、证明的看法;四是将信念看成是一种价值判断,看成是与评价、价值观类似的东西。此外,还有人将信念视为一种与情感、欲望、意志、决心、行为指向或目标等相关的东西,乃至将信念的表达看成是一种对欲望、意志、决心等的表达。

就信念的特征而言,有人认为信念涉及的是一些与整体的、普遍的、根本的东西相关的看法,不包括对那些局部的、特殊和个别的、非根本性的事件、东西的看法;有人则认为信念关涉的只是未来的事件、事态,不包括对过去的、现有的事态的看法,它涉及的是“将如何”“将会如何”“能怎样”“会怎样”等问题;还有人将信念与科学命题、观点、见解对立起来,将后者排除在信念之外,或者将信念排除在科学之外。

实际上,上述各种见解皆可看成是对信念的狭义理解,信念就其广义而言,不仅包括信仰在内,也涉及低层次的心理事态,包括武断、成见;不仅涉及普遍的、根本性的东西,也涉及特殊的、个别的、非根本性的东西;不仅有非理性的信念,也有理性的、合理的信念;不仅包括价值判断、评价、价值观,也包括“事实”判断和关于“事实”的看法、认定。是不是信念不能以其真伪、正误是否得到证实、证明为判定标准,也不能将对过去、现在的事件、状况的看法、认定排除在外,更不能将科学的观点、见解与信念对立起来。科学的观点、见解也属于信念的范畴,被视为科学的观点、见解的信念与其他的信念相比较而言,对理由、依据、证据等有着更高的要求,但这只是各种不同的信念的内在的差异。实际上,信念的产生、形成通常都有一定的理由、依据和证据,没有任何理由、依据的信念是很难找到的,故问题主要不在于是否有理由、依据、凭据等,而在于有怎样的理由、依据、凭据。

是否为信念,关键要看是否有“信”和是否真有所信,而不管具体信的是什么,其所信的东西本身有什么不同;由所信的东西的类型的不同可以将信念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不是分为信念和非信念。是否为信念,也不在于一种观点、见解、看法的产生形成是否有和有怎样的理由、依据、凭据、证据,即不管为什么“信”、是否应该“信”、是否有理由或有充分的理由“信”等。比如,你可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某件事,也可以在说不出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拿不出任何使人满意的、被人们认为是可靠证据的情况下相信它,两者的区别也只是信念家族内部的区别,这种区别只是区分了不同的信念,而不是信念与非信念的区别。

一个人如果相信什么,有所信,他也就有了一个特定的信念。所谓信念就是一个有意义的“信”的单元、单位。比如,某人相信、认为《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他也就有了一个关于《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的信念;某人相信、认为A桌子上有一个玻璃杯,他也就有了一个“A桌子上有一个玻璃杯”的信念;某人相信、认为诚信善良才是人最重要的品格,他也就有了一个关于人的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的信念;某同学相信、认为某某女生是学校最漂亮的女生,他也就有了一个关于校内最漂亮的女生是谁的信念。

显然,信念是有层次之分的,有些信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另一些信念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某些信念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另一些信念的存在,某些信念是以另一些信念的存在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的。可见,一信念的产生、形成、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事件,一信念通常总是作为一个信念系列组合、一个信念群体的一个成员而存在的。一个信念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意义的“信”的单元,在这些信念组合中,显然有些信念比另一些信念更为基本,是构成另一些信念的必要条件;而作为后一类信念存在、形成的必要条件的信念又往往是建立在比它更为基本的一些信念的基础之上的。一特定的信念总是位于特定的层次、层级上的信念,故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前述的“A桌子上有一个玻璃杯”这一信念的存在,便是建立在“桌子是存在的”“A桌子是存在的”“存在有玻璃”“存在有玻璃杯”等信念的基础之上的;“桌子是存在的”这一信念又是建立在“构成桌子的材料是存在的”“构成桌子的特定形式是存在的”“使某东西成为桌子的基本性能等是存在的”等信念的基础之上的。尽管一信念的存在往往依赖于另一些信念的存在,但它本身并不能完全还原为另一些信念,也不能完全还原为另一些信念的简单的加合,它本身的存在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者”、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

“信”本身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它是与信念密不可分的,不能脱离信念而独立存在。“信”总是首先以信念的方式存在,总是存在于信念之中,是作为信念的构成因素而存在的;正因为只有信念才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的“信”的单元、单位,故我们不能脱离信念而抽象地谈“信”。真正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的是“信念”,而不是“信”。至于其他的一些涉及“信”的东西,如“信仰”“信心”“信任”“信条”“信赖”“信服”“信从”“信崇”等,要么是一些特殊的信念,要么是信念与其他东西的有机组合,且在这种组合中又通常都是以信念为前提基础的。

在此,我们之所以以“信念”而不是以“信”为立论的基点、为讨论的核心内容,除上述原因外,还出于以下考虑,即“信”这一词语除了具有我们在前面提及的、作为信念的构成因素这一含义之外,它还有其他的含义、意义。“信”的其他含义、意义与“信”这一词语的通常用法、对其的通常的理解方式密切相关。比如,在“信函”“信件”“信息”“信托”“信义”“信用”“信誉”乃至“信口开河”“信马由缰”“信誓旦旦”当中的“信”,与包含在“信念”中的“信”的含义、涵义、意义便有不小的区别,甚至有很大的差异(不排除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上述这些与“信”相关的东西中,其“信”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如“信用”“信义”“信誉”等中的“信”与“诚”有着密切的关联,与言行一致、言出必行、有承诺必兑现密切相关(注意!“真”这一词语也有与此种意义上的“信”相关联的另一种含义、意义);至于“信口开河”“信马由缰”“信天游”等中的“信”,其义则与“任意”“任由”等相当,与包含在“信念”之中的“信”的含义、意义相去甚远;而“信函”“信件”“信息”等中的“信”则与如实地、可靠地传播、传递讯息等相关(此义与“诚”也有一定的联系),与“信念”中的“信”的含义也相差较远。故在此,我们不是一般地探讨“信”的问题,而是探讨“信念”问题,并在与“信念”相应的意义上谈“信”。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才真正能说“信”本身是不能脱离“信什么”而独立存在的。

总之,在此书中所谈及的“信念”可以说是对上述的各种关于“信念”的界说、看法的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和综合协调,它可以理解为是由“信”与“信什么”两者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单位,这一意义单元或单位与判断、判定、认定相应,并通常由陈述语句来表达;凡满足上述条件的对象便是一个信念。确立了这一点,并由此开始起步,我们便踏上了深入探究信念的布满荆棘的思维之旅,并去造访、追究与“信念”密切相关的种种至今仍令人困惑的哲学基础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