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心理事态的信念

信念不可能凭空存在,它首先存在于人的精神心理世界之中,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心理事态。信念这种精神心理事态通常由两个方面构成,即信与所信的内容、东西。所谓信念总存在上述两个相关联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也可说是“信不信”与“信什么”;前者是人的一种态度,而后者则区分了不同的信念。

任何信念总是有内容的,总存在一个信什么的问题,总是对某种事件、状况的存在与否等的判定、断定、认定。“信什么”指的就是信念的内容,或者说是所信的东西、事情。不存在没有所信的东西、事情的信念,也不存在无“信”之信念。一个人若有某种以S为内容的信念,也就是说,他相信S、认为S。这里的S通常可用特定的陈述语句表达。设S为“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如果此人认为或相信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那么“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便成为该人所相信的东西、事情,他也就有了这样一个特定的信念。该人的这一特定的信念的内容或所信的东西、事情也可以简略地说是该人之所信。当一个人有某种特定的所信时,他便具有了某种特定的信念。显然,“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可以成为某人的某个特定的信念的内容,但并不一定非要成为信念的内容;只有当某人信它时,它才成为该人的信念的内容,否则便不是该人的信念的内容、不是该人之所信。可见,“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与所信、信念的内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显然,一个人可以有多得数不清的所信的东西、事情,或者说,可以有不计其数的信念。所信的东西不同导致了信念的不同,有多少所信的东西就有多少信念,所信的东西有多少种,信念就有多少种。

信念虽然是人的一种精神心理事态,但却不是纯粹由主观自生的、孤立存在的。它通常与它之外的世界密切相关,且总是关于某事实、对象的信念。信念的内容与事实密切相关,但并不等于事实。信念总是关于事实的信念,当我们认为存在有某种事实时,我们便有了一种特定的信念。信念的内容也就是被我们认为、相信是事实的特定的东西、事情。当我们认为、相信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时,也就是认为、相信“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陈述了一个特定的事实,或认为、相信事实上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这里的“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便是该信念的内容,或者说是此时我们之所信。相信S,也就是相信S是事实,相信事实上是S。但相信、认为S是事实,并不意味着S就是事实。S究竟是不是事实,并不依赖于我们是否相信、认为它是一个事实。

相信S是事实也可说相信、认为我们所信的是一个事实。我们所信的内容通常涉及不是一个或一种特定的物,而是一种特定的事态、事件、一种特定的关系或联系。如前述的“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本身首先只是一种特定的精神心理事态,是一种呈现在脑中的言语陈述或特定的形象化的意象。当我们相信“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时,通常并不是仅仅相信这种特定的意象的存在是一个事实,而更主要的是相信该意象、言语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其他事件,相信该事件是一个事实,相信存在有这种对应项,相信这种对应项的存在是事实。如果说,作为信念内容的S是一种特定的精神心理事态,是一种存在或映现于我们头脑中的关于某言语陈述的意象或其他意象,而其对应项为S′,那么,相信S是一个事实,更确切地说,便是相信存在有一个与S相对应的S′是一个事实,即相信“与S对应的S′是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或者说相信其对应项S′事实上是存在的及相信这种对应是存在的。这里至少涉及以下几个信念:一是相信S存在是一个事实这一信念;二是相信还存在与S相对应的S′,相信S′是外在于S的这一信念;三是相信S′在所规定的条件下是存在的,相信S′是存在于特定的世界之中的。

信念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心理事态,通常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态势、趋向,即信与不信。不信并不意味着某人没有关于某特定的对象S的信念,而是意味着该人持有对S的一种否定性的信念。信与不信可以看成是信念的两个侧面,可以将其看成是正负两种不同的信念,或者说,相信S为正,不相信S则为负。无论信还是不信,都意味着我们持有一种信念,区别只在于正负号上,不能将不信与没有信念混同。

与信念的存在相悖的不是不信,而是没有信念,或简称“无信”。显然,存在有大量的无信的状况。信“S”还意味着相信“S”为真,不信“S”则意味着相信“S”为伪,或者说,相信“非S”为真,相信“S”的否定式为真。而没有关于S的信念,则既不意味相信“S”为真,也不意味着相信“S”为伪。没有信念,即无信有两种情况:一是“S”本身是真是伪还未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来,S本身还未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内,此时,我们当然没有关于S的信念;二是“S”本身是真是伪对某人而言确实已成为一个问题,但此人却不能断定“S”究竟是真还是伪。此时,此人处在一种拿不定主意的状态,其究竟是真是伪对他来说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第二种“无信”与怀疑密切相关。该人之所以拿不定主意,通常是由于他认为、相信无论说“S”为真,还是说“S”为伪,其可靠性都是值得怀疑的。“无信”、不置可否是怀疑的一种结果,是对该问题的一种暂时的悬置,这种悬置并不是不打算回答这一问题,而是暂时还不清楚该如何回答,故只好暂时对此保持沉默,暂不作答。怀疑的另一种结果是促使人去探索、寻找该问题的答案,最终导致一种信念的产生。怀疑更多的是针对已有的某种确定的信念而言的,而不是对问题而言的,因为对某种确定的信念的可靠性提出疑问本身就是对它的怀疑。怀疑与信念的产生、确立是两种相反的运动趋向。一种信念的确立意味着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是由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而对某原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则意味着由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可见,信念的确立与怀疑的关系类似于信息与熵的关系。对一个人来说,所拥有的信念越多,其行为越具有确定性、有序性;怀疑越多,其行为越具有不确定性、随意性。怀疑和信构成一个矛盾,由怀疑走向信与由信走向怀疑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两种基本的形式。怀疑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信念,即是关于可能性的信念(正负信念可以说是关于现实的信念)。对于认为可能真也可能伪的情况,如果依然不能通过某种方式直接确定其究竟是真还是伪的话,那么无论说其为真还是为伪都是值得怀疑的。

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心理事态的信念还存在一个主体的问题。信念并不是只有人才有的,其他的动物也存在一个信念的问题,只不过其信念通常以比较低级的、简单的、感性心理的方式而存在,而人的信念则要高级得多、复杂得多,不仅可以采取感性心理的方式而存在,而且可以以理性精神的方式存在。在此我们主要讨论人的信念。

信念的主体,或者说持有某种或者某些信念的主体的问题,首先便是一个“谁的信念”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众多的自己独特的信念,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信念并非只是个人独有的,而是许多人共有的,甚至是绝大多数人共有的信念。显然,持有共同的、一致的信念的人数越多,此种共同的、一致的信念的数量也就越少,我们几乎找不到对所有的人而言皆拥有的共同的、一致的信念,但是,确实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基本一致的信念。显然,除了这些为绝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基本一致的信念之外,还存在数量更加庞大的为一部分人、少数人、某个特定的群体所共有的、基本一致的信念,这些信念可以看成是一些相对于人类或者绝大多数人而言具有特殊性的信念。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相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类成员而言的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信念。因此,说到某种信念的时候,通常还需要说明这究竟是谁的信念?这里所说的“谁”,就人而言包括不同的层次,由大到小分别有整个人类、绝大多数人、多数人、某个群体和社团(可以是由具有某种共性的一部分人、少数人、极少数人乃至很少的几个人构成)以及某个特定的、具体的个人等。特别是当人们的信念出现分歧和冲突时,更应该明确到底是谁的信念?

由上可见,信念不仅存在一个构成的问题,即信不信和信什么的问题,还存在一个谁的信念的问题、信者的问题。当讨论信念问题时,不仅要涉及信不信和信什么的问题,通常还要涉及信念的主体(信者)、谁的信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