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人。王粲年少时,蔡邕称其“有异才”。避董卓之乱去荆州依刘表十五年。后归曹操,为丞相掾。粲以贵公子孙,遭乱流离,诗赋多悲凉情调。钟嵘《诗品》誉其为“七子之冠冕”。后人将其与曹植并称。

七哀诗[1](其一)

西京乱无象[2],豺虎方遘患[3]。复弃中国去[4],委身适荆蛮[5]。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6]。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7]。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8],挥涕独不还[9]。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10]。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11],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12],喟然伤心肝[13]

鉴赏

此诗是感离乱之作的经典,对后人影响极大。全诗应分三层。第一层写两京之乱及自己避难赴荆州。第二层写途中所见的饥妇人,弃子草间的悲惨情景。第三层是感叹时事,发表议论。

首句“西京乱无象”,有很强的概括力,“西京”即长安,“乱无象”,乱得不像样子。“豺虎”指董卓余部李傕、郭汜。“遘患”,制造祸乱。这一句是前句之因。诗人写景象,常常先写出果,后说出因,这叫先声夺人。“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一“弃”一“委”,乱世苟存之意尽见。古代以中原、京洛一带为华夏的中心,所以称“中国”,而边远之地为蛮荒。荆州也属于南方,在当时以京洛为中心的地理观念来看,已经属于边地,所以称“荆蛮”。“亲戚”两句,有写实效果。“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蔽者,遍布。诗到这里是第一层。其中“两京乱无象”“白骨蔽平原”,都是全景式的描写。并且语言朴素,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的诗,“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这种生动、简洁的全景式描写,即是“昭晰之能”的一种表现。

中间一段写一具体事情,以见乱世人民遭遇的悲惨,有举证的性质。这是此诗在艺术上有创意的地方。清吴淇云:“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这件事,有可能是王粲亲眼所见,也有可能只是一种艺术的虚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创造典型的写法。《诗·大序》:“以一人之事,系一国之本,谓之风。”这首诗正体现这个写作特点。还有,此诗在纪行之中,夹以故事,是乐府之笔法。

最后四句,继续写征途之事。“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实有屈子《离骚》结尾回首故国之意。这两句的好处,还在于叙述之精,句法对后人影响很大。刘琨《扶风歌》写离开洛阳时“顾瞻望宫阙”就受到王粲这一句的影响。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则是直接用了这两句。“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下泉》是思治之作,此诗以伤乱始,以思治结。然思治而不得,故生喟然之叹!此则所谓哀也。此诗题为七哀,诗中所写无事不哀,无思不哀。

七哀诗(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14]。方舟泝大江[15],日暮愁我心。山岗有余映[16],岩阿增重阴[17]。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18],为我发悲音。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19]

鉴赏

这首诗和作者的另一名篇《登楼赋》意境相近,都是写作者在荆州时的羁旅情怀,其忧愁的程度,甚至更为浓重一些。此诗尽情写哀,体现“七哀”的题意。

诗一开头就揭示了主题,即荆州旧称蛮地,原本不是我的家乡,我却为何长久地在这里呢?作者没有回答,他是一种纯粹的情绪的诉说,也为后面的描写确立了情感的基调。接下来的场景,是安排在日暮舟中和江面上的,并且逐次地写江上所见的荆州一带的风景:山冈的落日余晖,岩阿中傍晚的阴沉样子;狐狸归穴,飞鸟投林;流波的清响,猴猿的长吟。这几句也是诗歌中较早写南方山水的句子,其源则出于《楚辞》。前人论山水诗,多有追溯至《楚辞》者,此类即是承《楚辞》而启后来的山水诗。诗中描写这种景色,既是赋法,同时也有一种象征浓重的愁绪的意味。尤其是狐狸归穴,飞鸟投林,明显是含有对自己无法还乡的暗示。从“迅风拂裳袂”以下,则是正面写作者的此刻的羁旅形象与满怀的愁情,其核心的情节是夜中不能安寐,起坐弹琴以消忧。作者说,弹着弹着,非不能消忧,而且连无知的丝桐好像都受到我的感染,发出来悲音。作者以这种方式来写琴声忧郁。结尾写羁旅的未有尽期,忧思的难以忍受,是回应开头的。也可见汉魏的诗人叙事讲究事的显豁,而抒情则要讲究情的完整表现。这些地方,也可以说是一种古法,或者说汉魏抒情诗的作法。

在从汉末到建安的抒情诗发展中,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显出一些过渡的特点。原本《古诗十九首》之类,因为具有歌辞的性质,在写法上是以直接地表达感情加上一些比兴的因素为主;这首诗延续汉诗正面抒情与比兴的写法,但在写景上的比重明显地增加了。这其中吸收了赋的写法。诗人用一种阴郁的、主观色彩浓的景物来暗示心境,尤其是强调对荆蛮地域景物的不适应性,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楚辞》里的《招魂》。至于说到对后来诗人的影响,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魏晋南朝行旅山水之作的滥觞之辞;而在抒情方面,最后写夜深不寐,起坐弹琴的情节,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阮籍《咏怀》其一的情节。总之,这首五言诗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


[1]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七哀》起于汉末。”曹植、王粲、阮瑀、张载等人都有《七哀》诗,应该是当时的乐府新题。“七哀”之名,《文选》六臣注吕向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又俞樾《文体通释叙》:“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曰九,半则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是以枚乘《七发》,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终。不然,《七发》何以不六,《九歌》何以不八乎?若欲举其实,则《管子》有《七臣》《七主》篇,可以释七。”似以俞樾之说为长。王粲《七哀》今存三首,颇疑前后共有七首,故名《七哀》。《七哀诗》三首,不是同时之作。本篇为第一首,写乱离中所见,实一幅乱世难民图。《文选》五臣注李周翰云:“此诗哀汉乱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固是哀汉,实自哀也。”东汉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献帝迁长安,关东州郡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王粲为避乱,欲往荆州依刘表。本篇当写于诗人初离长安时。

[2] 西京:长安。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无象:《文选》五臣刘良注:“象,道也。”无象即无道。《左传·襄公九年》:“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3] 豺虎:指作乱的李傕、郭汜等人。班固《汉书·张耳陈余传》:“据国争权,还为豺虎。” 遘(ɡòu):同构。遘患,造乱以祸害国家百姓。

[4] 复弃:《草堂诗注》作“捐弃”。中国:我国古时建都黄河两岸,因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

[5] 委身:托身、寄身。适:赴,往。荆蛮:指荆州。荆州属古楚国。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国本称荆,地处南方,故称荆蛮,原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诗经·小雅·采芑》:“蠢尔蛮荆。”这里沿用旧称,以荆蛮指荆州。荆州在当时未遭兵祸,前往避难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祖父王畅学,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6] 相追攀:《艺文类聚》作“追相攀”。攀,指攀着车辕依依不舍。

[7] “白骨”句: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也写当时兵乱的惨象,可以参看。

[8] 顾闻:回顾听到。

[9] 不还:不还视,即不回去看一下。《文选》李善注解这两句说:“言回顾虽闻其子号泣,但知挥涕独去,不复还视也。”

[10] 完:全、保全。

[11] 霸陵:长安南面地名。汉文帝葬霸陵。霸,《艺文类聚》作“灞”。岸:高地。

[12] 悟:领悟,懂得。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小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即黄泉。该句是说诗人登上霸陵回望长安,思念文帝时的太平之治,也因此懂得了《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伯的心情。

[13] 喟然:叹息的样子。

[14] 滞淫:长久地滞留。言外有徒费岁月之意。

[15] 方舟:两艘并合的船。语出《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6] 余映:落日余晖。

[17] 岩阿:深谷。

[18] 丝桐:琴弦与琴木,此指琴。

[19] 壮难任:忧虑沉重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