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启明星
- 沉睡千年,苏醒拯救太阳系
- 多洛雷斯的呼声
- 4211字
- 2023-03-22 16:05:01
增强现实的投影铺天盖地,嘈杂的中心商业区充满眼花缭乱的粒子效果广告铺天盖地。
已经实现商业化的陆地飞行器,随处可见,无时无刻不彰显着长安城的繁荣富庶。
距离大灾变结束已经二百余年,纵然各地相继发起复古运动,但生活的奢靡程度却不减反增。
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李清都不清楚人类从一次次跌倒后学到了什么,一次次爬起又一次次跌倒。
这样的毅力是对还是错?
他在前些月苏醒之后便在积极地观察着世界,有很多东西和以前一样,又有很多截然不同。
曾经他在科学院中主要从事弦论工作,如今他又能通过极其先进的科技手段继续奉献。
科学院前些日子联同航天局组织了金星科考项目,旨在打造第四生态圈。
继第一生态圈(地球)的生态恢复后,共同体开始全力发挥太阳环伊甸园及火星做为第二生态圈和第三生态圈,以防止地球环境的再度恶化。
狡兔三窟,这大概是人类学到历史教训之一。
而李清都也是此次项目核心成员之一,本身作为弦论学者的他并不需要参与本次活动,但是不断更迭的时代技术始终压抑着他。
十一个月来始终如此。
今天便是出发的日子,他招来计程车,并通过视界付过信用点之后,便向着火箭发射中心飞去。
沿着郊外贫瘠的土地,横陈着大灾变后第一个世纪的建设,一闪一闪的红色警戒灯所勾勒出的,正是此次宇航航班“太白星号”的火箭平台。
这些在他看来属于很未来的东西,其实已经属于过去了,他在向着未来的未来飞去。
随着飞行计程车侧弯,平稳的时候降落在火箭发射中心之外,他缓步走出。
远处正有三三两两身着科研工作者专属白大褂的男子向他走来。
为首一人是李清都所熟悉的,正是行星物理研究所的一级研究员关春林,曾与他共事过一段时间,是个严谨但不严肃的中年男人。
却见关春林并不同他握手致意,而是同他笑着介绍几位同行的同事。
近处观察太白星号,让李清都重新恢复了对宇宙飞船实际大小的感觉,庞然大物不足以概括它,泛银的金属光泽才让他真正觉得这就是未来。
伙同关春林一行人进入客舱的时候,仪容整洁的空姐迎上前来,向着他们一一打招呼。
“早安,李先生,非常荣幸能代表机长和副机长欢迎您登机。”
“谢谢。”李清都微笑着说。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空姐讲话,总要弄得像是机器人在导游。
“再过五分钟就要起飞了。”她说,领着众人来到客舱选择座位坐下。
李清都选择了左手边前排靠窗的位置,似乎在等待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站的光景。
此次一行,他们将先乘坐太白星号进入月球广寒宫基地进行必要的补给,再通过引力弹弓飞向金星。
根据现有的飞行数据的计算,这一趟所花费的时间不超过十三天。
“智能检索程序一切正常,飞船将于一分钟内起飞。”
人工智能的电子合成音响起,李清都很清楚的感觉到旋转在四周、正等待释放的巨大力量。在两艘核动力燃料槽里,还有发射道的动力储存系统里,满蓄着相当于一枚核弹的能量。而所有这些能量的作用,不过是把他送到月球。
星际飞行必须通过太空船坞,这也是为什么先得去广寒宫。
加速的压力和发动机震人的巨响,令人进入一种很亢奋的状态,如今的仿真重力系统发展的很完备,纵然是未经训练的普通人也可体验一次太空旅行,不过是付出一些信用点的事。
不过几秒钟,他们便穿过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即将进入电离层,这一路途中并无任何不适。
电离层漫天的极光绚丽夺目。
再之后他们便进入漫漫黑暗之中,这片黑暗中一定满是星星,但是现在一颗也看不见。
毋庸置疑的是,距离广寒宫已经不远了。
没有任何征兆,但是他能感受到飞船正在减速,缓缓进入月球轨道。
在他的一生漫漫生涯中,有幸晕一次宇宙飞船也是不错的。
几分钟后,广寒宫开始映入他的眼帘,不过数公里之遥。全部实现自动化的太空港鲜有人迹。
不远的地方,是不断运动的诺克提斯级工程舰,是负责粗重活儿的机器。
和想象的不一样,除了太空港充满光亮,宇宙四处都是一片漆黑,星河并不在此处流淌。
下降的飞船正好介于日夜分界线之间,正下方是一片锯齿状的山峰。
山脉像黎明前的晨雾般融解。
随着他眼睛逐渐适应比较暗淡的光线,李清都看到了鬼魅般的红光照射着,峰谷、平地都清晰可见,也不全是漆黑一片。
广寒宫布满金属光泽的引渡长廊上,有机器人在装卸运往火星或是伊甸园的设备物资。
关春林笑笑说道,“走吧各位,今晚就在港口歇息一晚,顺带体验体验月球的风物风光。”
他自来熟的领着诸位同事去向落脚处,身为行星物理学家,往返于诸行星之间自然是家常便饭。
反倒是李清都和他打打招呼,并未和他同去。
新鲜的世界,绕是再波澜不惊,也会觉得新奇。
广寒宫的是个闭环生态系统,但比于伊甸园自然是差上不少,毕竟伊甸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星际文明的产物——太阳环。
这个基地的阵容,都是受过高度训练的各种工程师和工人以及部分科学家。
这个小小的仿生态系统,比起地球的环境少了些视觉风格,但更具冰冷的工业气息。
四处的金属壁垒下是密布的集成电路,核心计算机依靠着这些集成电路,维持广寒宫的运转。
明天下午,关春林小组成员将在一间容纳上百人也绰绰有余的长方形大厅举行会议,讨论做为先行者如何正确搭建第四生态圈基本框架。
在没有任何意外的情况下,李清都真真切切的完成了他那个时代不可思议的旅行。
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人能想到在太空也能改造出属于人类宜居的家园。
茫茫太空,四处都是机遇,同样四处是危机,这一点他也未曾忘记。
曾经人们想要建造月球基地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不仅仅是地月运输的困难,事实上,建造过程中无论是电解熔融炼铁工艺,还是无碳无氯下稀有金属的提取,这些都是缚住人类前行的桎梏。
可在全自动化机器人和空间堆核动力铀钍的散裂中子技术的成熟应用,曾经所面临的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这也是广寒宫太空坞得以完工的主要原因。
李清都一些人现在所接触到的就是人类最顶端的前沿科技,关春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金星爱他兰塔平原低地,那里将是他们旅行的终点站。
在金星建造移民基地是一项颇为不易的难题,他们首先需要为太白星号刷涂一层抗腐蚀抗高温高分子涂层,以防止金星大气表层浓硫酸对船体的伤害。
在载人飞船完成一系列补给后,一行人陆续登入舰体,这一次的起飞与来广寒宫基地时有所不同,他们所有人都需要在溶氧的全氟碳液体中进入宇航深潜状态,避免引力弹弓对人体的伤害。
当他们将自己的身体用扣带固定好之后,人工智能提示音随即响起。
“全氟碳液体即将填充,飞船将于半小时后准时起飞,本次航行预计用时两个地球日十四小时,祝各位旅程愉快。”
由于各个生态圈的自转周期有所不同,共同体法定按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又名一个地球日。
当李清都固定好之后,船体墙壁上的记忆金属形成一个刚刚好的凹槽,为他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接下来的旅程与飞往月球基地大有不同,溶氧的全氟碳从他的口鼻腔灌入肺部,即使仍能自如的呼吸,但是那种压强仍让他的肺部感到不适。
飞船再次起飞之后,宇宙的幽闭再次袭来。
周遭听不见一点声音,无声环境更容易让人迷失。
特别是在技术爆炸之后,飞船为了商业化加装了隔音装置,连光子推进器的轰鸣声也荡然无存。
不过还好,当飞船脱离月轨特性轨道,他们正式进入了从地月系进入太阳系,远处幽白色太阳光指引着航向。
这是一次无聊的旅途,幸好他们一行人在登机之前服用过褪黑素。
困意袭来,李清都环顾周围渐入梦乡的一行人,忍着不适感,他也选择陷入沉睡。
……
在他们于金星着陆点登陆时已是第三天凌晨,金星的自转周期要长很多,但李清都还是习惯性的使用了地球的计时单位。
由于其大气层中高浓度的硫酸和二氧化碳导致的高折射率,在地球上,金星是整个天空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自然天体。
着陆点建造在金星一广袤的低地平原,地表广泛分布着橙黄色沙粒,所以金星在视觉上呈现也为一片橙黄。
沙丘、砾石在地表上遍布,但金星的岩浆中含有水分;大气以二氧化碳和浓硫酸为主。很难想象人类要如何在这样一片荒土上建造一个饱和十一万人口的第四生态圈。
“嘿,大科学家,我们来这里是来采样建立基站的,话说你呢,你们这群人不赶紧想着怎么避免全球变冷,跑上金星来受什么罪啊。”
朝李清都靠近并搭话的是一名女性航天员,满头金黄的头发,俄罗斯人特有的那种蓝眼睛,以及他们民族年轻女性那种特有的美丽。
他大口呼吸着氧气,在氧气罩上迅速凝结成了水雾,显然刚才的飞行让曾经连地球都没有离开过的他并不好受。
歇息片刻后,礼貌回复,“具体不清楚,课题由组织分发。”
距离目的地还有一个多千米的直线距离,但他们都选择步行前往。
女航天员米伊·纳塔斯满脸狐疑,蓝色的眼睛充满了不相信。
“事实上我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只清楚具体课题只有基地建设完毕才能透露。”李清都挺无奈的,一个他连内容都不清楚的课题,他确实是没辙。
“好吧好吧,也不知道春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纳塔斯抬头看了看遥远的地球说道,眼神中似乎有希冀或许还有绝望。
李清都并没有接话,大灾变中,他见过许多人死去,死于大旱,死于疾病,死于洪水。
在灾变之后,本该欣欣向荣的世界却出现了病态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靠着宗教和多巴胺注射剂活命。
如今的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希望。
落在队伍后面的二人跟着前面三位的脚步,而纳塔斯似乎故意慢下了脚步,凑到李彦的身旁。
有意无意地通过视界聊着此行用到的工具和材料。
于是他看了看了前方的近地飞行器,上面载着三维解码器、若干个工程机器人已经储存着金属材料的密封罐等等。
他盯着硕大的解码器沉思良久,然后继续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
千米的距离不算远,特别是密封舱外工作服中还附有外骨骼。
进入爱他兰塔平原后,明显感觉到好走许多。
到达目的地,走在最前面的本次科考任务的领头人关春林停下脚步,回过身子笑了笑。
“同志们,这里便是未来第四生态圈的发源地了,我们不是第一批踏上金星土地的,但我们会是未来繁荣城市的奠基人。”
李清都和纳塔斯笑了笑,而也有同事小声欢呼了起来。
“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搭起临时行营,基地的地基则将由工程机器人完成,本次的科考任务大概在一个月左右。”
关春林的话接着传来,于此同时他看向李清都。
李清都注意到了他的目光,意识到他的科考课题大概可以揭晓了。
隐藏了全程的秘密。
金星中自转一周需要243个地球日,缓慢的自转周期导致金星地表平均温度高达900华氏度,曾经人们认为这颗类地行星不适合人类居住。
但如今一行人仍需要为了人类的未来在这艰苦的土地上耕耘。
因为随时席卷大地的风暴,他们要在风暴来临前搭起临时基地。
李清都和同事们一齐将工具材料卸下安装,并且启动工程机器人的智能模块。
失控温室效应使这片土地从未出现过液态水,在四十五亿地球年的昼夜交替中,如今正式出现了生命带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