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说话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98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写了一本题为“1990年大萧条”的书。该书在《纽约时报书评》评选的当年15本非虚构类畅销书中名列第三,销售25万册,可谓红极一时。我国也迅速引进出版了中文本。该书的中心是预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全面衰退,甚至会出现30年代的大萧条。此后不久,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预言,90年代不会出现全面衰退,更不会有大萧条,世界和美国经济都会保持增长。现在90年代已经过去了,历史证明巴特拉完全是胡说八道,克莱因的预言正确。

为什么预言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原因在于巴特拉是根据观察到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和猜测,有点儿像算命。克莱因是根据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进行科学预测,由此可以看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经济预测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宏观经济学实际上包括了三部分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内容: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政策是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计量模型则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以理论为基础而建构的,可以用于经济分析、经济预测,以及经济政策分析,也可以计算出政策实施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如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货币乘数、利率的货币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等。模型所得出的各种数据都是分析宏观经济走势与政策的基础。克莱因正是由于在这一领域内的开创性贡献而荣获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计量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由挪威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和荷兰经济学家简·丁伯根创立的。他们为此荣获首届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主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建时期。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构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门可以用数字说话的学问,并使宏观经济学得到广泛运用,这才有了以后宏观经济学的一系列发展和突破。宏观经济学建立之初就与计量模型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宏观经济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根据某种经济理论,运用数学公式来表述理论,即根据某种经济理论用数学公式表示其中包含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代入经济变量的统计数字,最后得出结论。

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丁伯根在1939年出版的《美国的经济周期:1919—1932年》中建立了第一个美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这是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之始。克莱因在20世纪40年代就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建立了美国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950年,克莱因在《1921—1941年美国的经济波动》中建立了三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后,克莱因又与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戈尔德伯格建立了著名的“克莱因-戈尔德伯格模型”,并运用于经济预测。6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合作建立了包括226个内生变量、218个外因变量、119个随机方程、107个非随机方程的庞大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用于短期经济预测。70年代还有了运用于结构分析、预测和政策评估的数据库模型,用于失业率、国民收入预测的诺顿模型,用于逐季短期预测的查斯模型。此外还有用于货币政策分析的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模型等。这些模型对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还应该指出的是,克莱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建的分析世界经济的林克模型。这个模型由诺顿模型发展而来,把全世界160多个国家的人口、GDP、工资、消费、物价、投资、进出口、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包括在内,预测世界经济走势。克莱因关于90年代世界经济走势的预言正是根据这一模型做出的。目前世界银行对世界经济的预测也根据在这一模型基础上改进的变量更多、更复杂的模型做出。

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理论的进步和统计数据更为完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运用也更加广泛。我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建成的模型对我国的经济计划制订和政策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必盲目推崇这些模型、完全相信它们得出的结论。毕竟现实经济的运行极为复杂,每天都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比如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时,谁能预见到会延续这么久?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上,即使有再完善的模型,预测也是困难的。何况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永远不能尽善尽美。

了解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运用这些模型,但不迷信模型,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