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为什么说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为什么说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简单事实出发:“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东西。”这就必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即进行生产,但生产不能由个人单独进行,必须与他人结合起来共同进行,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总和起来,便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上面,竖立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既有国家机器等政治上层建筑,也有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规律,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并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了具体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而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确立并实现这个目标和纲领,遵循的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它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价值立场及其理由,就是要为普天下的劳动者、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就是要解决“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问题,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镌刻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碑上的铭文足以说明,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不仅在理论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在实践中指导着各国无产阶级去实现共产主义。正如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所言:“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事实也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立即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孕育并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百年来,中华民族所迎来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磅礴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但并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自《共产党宣言》发表到现在,17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过时,随着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从俄国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紧跟时代、紧贴实际,在指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在创造实践发展新成就的同时谱写理论发展的新篇章,以历久弥新的真理之光照亮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1月11日)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突出实践性,才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注意与好感,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并通过实践课堂的锤炼,把科学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把党的地位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与他人良好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