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绘画表达心理课

绘画表达由艺术治疗发展而来,是表达性艺术治疗中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辅导手法。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主要理论取向包括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叙事疗法、格式塔等,重在通过绘画、舞动、叙事等进行表达。王楠. 基于绘画治疗的自闭症儿童情绪表达辅导个案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9.在心理教育中,绘画的艺术性已经不重要了,它所表达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董静,石世平. 绘画表达在心理教育中的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08(9):124—125.绘画表达是通过构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以绘画为工具,将潜意识中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从而在心灵上、情感上、思想上释放负能量,调整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严守前. 巧用表达性绘画艺术 促进留守儿童语言发展[J]. 内江科技,2019,40(3):144.绘画表达作为一种投射技术,通过绘画这一媒介进行自我探索、真实表达,从而促进自我整合和教育。绘画的工具不局限于画笔,还可借助织线、杂志、树叶等材料。

1.核心概念

运用绘画表达的心理课简称“绘画表达心理课”。不同于美术课,它基于成长取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绘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绘画表达心理课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特点,借助绘画这一载体,以教育对象的自我探索和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活动。它帮助学生觉察自己在生活中被隐藏的情绪、未表达的感受、没有叙说的想法,促进其探索、领悟或改变。陶元君,陶新华. 绘画艺术表达在博士生团体辅导中的应用[J]. 江苏教育,2020(32):25—26.作为自我抒发和对外表达的媒介,绘画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自我表达和人际互动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既是聆听者,也是发现者、引导者。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和整合,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感受等,让他们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实施中,绘画表达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步骤完成。绘画可以结合音乐、叙事等其他艺术表达形式,应用于放松解压、创设情境、表达交流、自我探索等。适当地选择绘画,可以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绘画表达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绘画将图像与意象建立联系,有利于降低心理防御,让潜意识内容自然浮现。对于言语和社会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学生而言,以绘画替代言语还能有效减少其在表达上的障碍和限制,使得那些被个体所压抑的、无法用语言提取的内容和情绪体验浮于纸面。刘桂兰,马林山,宋志强,等. 绘画心理投射测验对玉树灾后学生心理状态评估与治疗作用的探讨[J]. 青海医药杂志,2012(3):2—4.无论是把聚焦于负面情绪的能量重新分配到当下的创作中获得乐趣,还是在表达与分享的过程中认识和分析自身情绪,或是感受到被倾听与理解,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心灵治愈。Davis, C. B. The use of art therapy and group process with grieving children[J]. Issues in Comprehensive Pediatric Nursing, 1989, 12(4): 269—280.

绘画是一种主动创造和构建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自我驱动和自我决定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稳定与调节情绪,减少外化行为问题。Pears, K. C., Kim, H. K., Healey, C. V., Yoerger, K., & Fisher, P. A. Improving child selfregulation and parenting in families of pre-kindergarte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nd behavioral difficulties[J]. Prevention Science: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 2015, 16(2): 222—232.国外相关研究通过让绘画者将他人的形象不断具象化,在过程中消除偏见,建立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系感,进而消除憎恨、减少暴力。Kapitan, L. Imagine the other: Drawing on art therapy to reduce hate and violence[J]. Art Therapy, 2012, 29(3): 102—103.自我一直是绘画表达疗法所强调的分析内容之一,儿童所描绘内容一定程度能折射出对自我的看法。Wyder, S. The house as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elf: Drawings and paintings from an art therapy fieldwork study of a closed impatient adolescents’ focus group[J]. Neuropsychiatrie de l’Enfance et de l’Adolescence, 2019, 67(5—6): 286—295.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团体环境,使他们在相互分享与提问的过程中吸取不同角度的想法,帮助他们调整不协调的认知、完善与发展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提升自尊水平。王宁,刘烟,陈冉,等. 团体绘画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尊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0):1220—1224.

绘画表达作为一种具有表达与分享性质的活动还可以促进、改善人际关系。绘画表达的内容对于人际关系的投射能够帮助学生和引导者更好地识别和意识到所处的人际环境的特点和功能问题。李小新. 绘画测验:评估灾后儿童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功能的有效工具[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2):50—54+63.由于绘画表达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一种抱持性的环境,这对于消除教师的权威感、拉近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感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帮助。McDonald, A., & Holttum, S. Primary-school-based art therapy: A mixed methods comparison study on children’s classroom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Therapy, 2020, 25(3): 119—131.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与人格独立性也明显随之增强。他们的情绪丰富强烈、易冲动且不稳定,并具有一定内隐性。针对初中生这一年龄特点,绘画表达一方面可以为初中生表达内心搭建桥梁,舒缓身心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绘画表达心理课的理论基础

(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而不是只关注问题。其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要求教师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心理课堂不仅以绘画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问题和现象,还帮助学生发现可改变的因素、可寻找的资源、可创造的机会等,因而该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地涵盖传统课程中的内容,更具有一种“积极赋能”的导向,促进学生成长。

(2)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念引领下的课堂强调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提出少一些“学科结构”,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更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的调节与培养。该理论取向下的绘画表达心理课堂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创作,把绘画作品当作自我觉察和课堂互动的工具。在课堂中,教师更关注学生自身。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表现、回应等,教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3) 学校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主张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核心,将学生的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一起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校心理学所提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基于学校心理学的视角,本书收录的课程系列分为“自我探索”“生命发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认知”等五大主题,逐渐丰富绘画表达心理课的教育内容。

(4) 图画心理学。

图画心理学是依据绘画者所绘图像,从线条、大小等诸多角度去分析绘画者的心理。图画心理学经常以测验为取向,它通过让受测者画一个家庭、树、房、人,或自由绘画等方式,来判断绘画者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绘画表达心理课则以成长为取向,笔者借鉴了图画心理学的某些活动媒介,淡化了对绘画作品的主观评价。

4.绘画表达心理课的优势和局限

绘画表达心理课具有操作便捷、互动性强、启引性高等优势,尤其在自我认知、生涯发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内容的辅导中,学生能够通过绘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增进对自我的探索。

绘画表达心理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绘画表达心理课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课堂的某一个生成往往能成为一个转折、一个资源、一个思考;其次,不是每堂课都适用于绘画表达,内容或形式设计不当都有可能成为课堂实施的拦路虎;再次,该种课堂教学形式也不适宜频繁使用,画多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真实表达。

5.绘画表达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1) 丰富课堂实施途径。

心理课堂注重体验性,需要教师创设更多的途径让学生沉浸课堂、参与互动。绘画表达的心理课堂,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除了可以用画笔描绘之外,还可以使用布艺、纸艺、织线、叶脉等材料,帮助学生更便捷、更多样地呈现自己的心灵世界。

(2) 发挥情绪宣泄功能。

绘画可以表现个体的情绪、情感,因此该方式具有情绪宣泄的功能。赖念华教授曾经介绍过艺术治疗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其中,绘画技术是最主要的应用手段,线条、色彩、图形等表达着参与者的情绪、情感。在“漂流瓶之旅”一课中,有一幅这样的学生作品(见右图),下半部分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了小瓶子五味杂陈的心情,绿色表示还心怀希望,黄色表示迷茫,红色表示愤怒,紫色表示伤心……下半部分线条的波浪感与上半部分的平静形成对比,表示小瓶子内心的波动,也寓意小瓶子的泪水夺眶而出。作者在上半部分增添了一些笑脸与音符的符号,寓意感到孤独时仍要保持乐观,自己哼哼小曲,或者听听音乐,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3) 促进学生自我探索。

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要去向何方?”这些问题时常萦绕在孩子们的脑海。绘画不但表达着情绪,也表达着自我的想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在“假如我是一片叶子”一课中,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片什么类型的叶子,生活在什么季节,有什么颜色与形状(见左图),在叶脉中写下对自己特点的具体描述,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而绘画后的分享更有助于绘画者的自我探索。

(4) 帮助学生多元表达。

基于课堂的时间限制和学生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情境演绎、游戏互动等方式无法满足每一位学生参与的需求,而绘画表达,因为对于绘画作品没有任何设限,也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具有普适性,再不擅于绘画的学生也能够随意填涂。教师启引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意识和潜意识的碰撞化为指尖的涂鸦,表达与感受并存,认知与情感同在。

(5) 激发学生无限创造。

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图画不具有限制,它可以激发人们无限的创意。严文华. 画树读心:一张图读懂内心世界[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在课堂实施阶段,虽然学生们聆听到诸多结构化的导语,但每个人所描绘的内容、形态、色彩等都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画世界。

(6) 提供师生互动媒介。

绘画作品犹如棱镜,给予教师诸多新的视角。每一节课都能迸发出无数思想的火花。师生间通过作品架起一座走进内心世界的心桥。“这是什么?”“为什么画在这里?”“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因为是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学生们往往有话可说。即便是有些学生无话可说,教师也可以根据绘画的形式(包括线条、构图、颜色和阴影等元素),打开通往学生心灵的一扇窗。

同时,作品的展现也为生生间的互动提供了媒介。“在你眼里这是什么?”“你猜一猜作者为什么把它画在这里?”“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绘画表达心理课堂是诸多互动生成的课堂。

(7) 增加关系洞察路径。

绘画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表征、大小、远近、朝向、疏离程度等,能够展现人物间的关系。如“家庭金鱼缸”一课中,通过主题画的表达(见右图),能够清晰地呈现家庭结构。在表达中,进一步帮助学生澄清家庭成员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以及成员间的亲密关系,从而为家庭和谐氛围的创造提供更多的思考。

在“师生多棱镜”一课中,学生通过绘制教师的表情、日常的行为以及师生温馨时刻等画面,多视角地走近教师(见下图)。

(8) 引起集体情感共鸣。

如果说绘画本身是表达者个人情感的流露、脑力的激荡,那么当作品出现在集体的视野中时,常常能引发彼此的呼应共鸣。在“亲情照相机”一课中,当画面由镜头一转向镜头二时,孩子们在课堂上纷纷流下了眼泪,泪水中不仅有怀念往日亲情的感动,还有预知时光流逝的遗憾。画面跃然纸上,亲情萦绕心间。当时光照相机将孩子们拉回当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多陪陪爷爷奶奶,常回家看看”“放下手机,多和家人沟通”“带家人出去旅游”“好好学习,当一名医生”……

在课堂实践中,绘画表达更能激发情感的涟漪,在课堂中达到共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