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12)”这一课题在笔者的脑海里酝酿已久。除了浓厚的个人兴趣之外,笔者选择它的主要目的是纠正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界对美国华人参政长期存在的诸多误解。第一,以前的大多数学者研究美国华人参政时,都是从历史学的视角,把美国华人参政的进程按时期分为参政初始、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然后,把三个阶段中在美国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做官的华人精英列举出来,以说明华人在美国取得的参政成就和政治地位的提升。最后,指出美国华人参政中的不足并进行乐观的预测和展望。其实,这是对美国华人参政的狭隘理解,也是对西方政治参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错误认知。第二,美国华人参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一些华人精英虽然在美国积极参政,做了某某大官,但他们并不代表美国全体华人的利益,不能就此认为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有显著提高,只有代表华人利益的民选官员才能说明美国华人的参政水平和政治地位。有学者认为,不管美国华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走上美国政坛,扩大华人在当地社会的影响,改善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形象,就应该说他们的参政活动发挥了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参政不能只限于到政府机构中去做官,只要是为了维护和增进美国华人权益,影响各级政府决策和社区公共事务的行为,不论成败,都是参政行为。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极少。

笔者选择该课题的最重要原因是,19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华人人口结构和社会政治地位发生巨大变化。1965年美国《移民与国籍法》和《投票权法》这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获得通过,前者使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华人新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增加了在美华人的政治资源; 后者使华人在美国取得实质性的政治参与权利,提高了华人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此后,美国华人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美国华人人口快速增长。每十年一次的美国人口统计显示,1970年美国华人人口仅为43万,1980年增加到 80万,1990年为164万,2000年增至243万,2010年超过 400万,几乎每十年翻一番。第二,美国华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就业上实现了从 “三刀”(菜刀———开餐馆; 剪刀———开裁缝店; 剃刀———开理发店)向 “三师”(律师、医师和专业技师)的转变,后来更是努力提升为“三家”(资本家、科学家和企业家),赢得了美国社会的尊重。与此同时,美国华人的媒体形象大幅改善,从早期被歧视、被排斥的 “苦力、烟鬼、赌徒与妓女”、 “不可同化”的少数民族,变成了 “模范少数族裔”。第三,近 50年来,美国华人不仅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在参政领域也取得显著进展,一些华裔精英通过竞选、委任等方式担任各级政府官员。例如在奥巴马第一任内阁中就有 5 位华裔部长级高官,他们是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白宫内阁秘书卢沛宁、白宫公共联络办公室主任陈远美和国土安全部总顾问方富宇。其中,骆家辉于 2011年转任美国华人史上第一位驻华大使。2012年11月的美国大选中,有 3 位华裔女性当选国会众议员,突破历史纪录。普通华人选民不仅熟知如何用选票维护自身权益,而且懂得如何增进自身权益。作为美国华裔公民,他们不仅认同并积极参与当地政治,而且关心中国发展,促进美中关系,在美中之间发挥 “桥梁”作用。华人社团也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坚持联络乡谊、举办公益的传统活动的同时,开始从事选民教育,鼓励华人参政。作为一名政治学者,笔者一直关注他们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活动和成就,希望做些理性分析,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他们在参政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与问题,指出他们未来的参政路径,以争取更大成功; 同时,期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增进国内学界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正确认识,并为中国政府新时期的外交侨务工作提供参考。因此,研究该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