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谷晓红 马健主编
- 2302字
- 2023-08-15 17:55:33
四、发展阶段(近现代)
温病学在清代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后,在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西医学的传入,其思维方式与诊疗手段的应用,对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同时,给包括温病学在内的中医学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尽管如此,但温病学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方面仍取得了一定成绩,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温病学家,对开拓温病学的临床运用做出了贡献。代表性医家和温病学著作有吴瑞甫所著《中西温热串解》《八大传染病讲义》;丁甘仁所著《喉痧证治概要》《孟河丁氏医案》;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何炳元著《重订广温热论》《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并勘校《重订通俗伤寒论》等。民国时期,随着中医私人办学的兴起,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山西等省市创办了中医学校、国医学院,编写了温病学教材,如时逸人编著《温病全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及各地中医院校、中医研究机构和中医院的建立和发展,温病学的理论与实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临床研究、温病文献和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等多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从而促进了温病学的蓬勃发展。在防治包括急性传染病在内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实践中,广泛运用温病学理论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显示出温病学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的优势。1954年,石家庄地区运用温病学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显著疗效,展示了中医治疗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效果,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此后,温病学理论和经验更广泛地运用于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细菌性痢疾、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肺炎、急性肝炎、急性胆道及泌尿道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不仅如此,运用温病学理论认识一些新发传染病并指导其防治,亦取得显著成绩。如1988年上海地区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根据温病学理论,以清热解毒和清热化湿为主要治法,运用板蓝根和甘露消毒丹等方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2009年甲型H1N1流感,特别是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COVID-19)在全球肆虐,运用温病学理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上述新发传染病,在缩短病程、减轻病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西药毒副反应方面有显著优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系统研究整理,特别是结合教材编写,使温病学基础理论更加系统、规范、科学。温病学界相继对一些温病重要概念和理论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讨论,如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卫气营血和三焦病机实质的研究、新感与伏邪的争论、“寒温之争”及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的研究、温病治疗中的“截断疗法”、温病伤阴及养阴学术思想等,活跃了学术气氛,促进了温病理论的发展。在温病学文献研究方面,对温病学古代医籍进行深入系统整理,重印、校注和译释大量温病古籍;在整理古代文献、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温病学专著及名老中医研究温病的专著、医案、医话等。这充分体现了对温病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有力推动着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温病学,也是提高温病学学术水平、发展诊治手段、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如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根据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联系现代对传染病的认识,对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及其本质进行探讨;运用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免疫学等知识和方法对温病的舌苔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在内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其他一些发热性疾病的辨证分型、治疗规律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对温病治疗的有效方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以阐明其药理作用。特别是通过对温病中常用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攻下通里、养阴生津、开窍固脱等方药的系统研究,研制出一大批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新药和新制剂,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研究黄花蒿抗疟效果的过程中,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使疟疾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挽救了几百万患者的生命,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后又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弘扬中医药学做出贡献。目前,面对仍然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病原体耐药性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如何进一步加强温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规范中医对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的标准;提高综合抗感染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挖掘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治疗;开发更多疗效确切、能多途径给药的新制剂等,都给温病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温病学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需要继续努力,以促进温病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总之,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既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又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温病学既具有基础课程的特点,又具有临床课程的属性。学好温病学,提高温病诊治水平,适应当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发热性疾病防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温病学理论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急症科等各科均有广泛指导意义,因此,学好温病学理论,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诊疗均有重要价值。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注意系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明确概念,学习温病学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重点掌握温病的各种病证特点,以及不同温病的证治规律。并且还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和比较,融会贯通。同时还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致力于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指导临床病例的分析和诊断治疗,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