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慢性病痛的患者,但所幸我们依靠浮针,经常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甚至常被人称为神医。其实,我们一点儿都不神,只是比很多医生早先一步知道了肌肉可以为患。思路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对于患者而言,出路也就不同。

一开始听患者称我们为神医,很是暗自窃喜,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觉得这样的赞语并不真的值得高兴,因为这说明了:我们的医学总体还很落后,一点点成绩就能让患者喜出望外;我们浮针人的科研和宣传还很欠缺,否则大家会认为现在的效果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们有了一点进步,会发现还有更多不懂的知识,更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仅因为临床弥散性轻症,还因为临床治疗后需要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等,所以需要我们去寻找浮针以外的锻炼养生手段。

我们以前也找到过一些方法,例如自抓项部两侧肌肉,提携头部,解决一些轻度颈椎病;倒退行走并不断转身解决一些腰部病症;健侧手掌托患侧肘关节,活动肩关节以治疗轻度肩周炎。但整体来说,这些方法缺乏系统性,也没有理论支持,而且效果也有限。

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锻炼方式:既能够自我锻炼,又能够对慢性病痛有预防或者防微杜渐的作用。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已经有了,而且不少,例如八段锦,例如太极拳,等等。

不过,这些已有的锻炼方法还是有一些缺陷的:招式较多,不容易掌握,学起来费时,用起来也费时;多数需要至少十平方米以上的场地,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锻炼养生方法,但要创制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方法谈何容易!因此,虽然这些年这个创制思路一直盘旋在脑海,但却一直没有进展。

有幸被北京中医药大学聘请为特聘专家,我这些年大部分时间都旅居北京——在北京看诊,在北京教学,在北京思考,在北京写书。在很多专家的启发下,我不断反思,不断突破,最终让我这个对中医基础理论早已生疏的人重新梳理,重新思考,从而创立了气血新论,给中医的核心观念“气”和“血”找到了基础医学中对应的组织。我创立了“气≈肌肉的功能”“血=血液和血循环”这两个论断,这两个论断也打开了我自己的思路,更清楚地了解了我们治疗的核心目标,当然,我们的锻炼也应该对准这个核心目标。

我们时常伏案工作,这样也让我们经常伸懒腰、打哈欠,这些动作往往让我们觉得舒服。有次下飞机,看到大家大多伸懒腰或打哈欠,我觉得很有趣,猛然想到,为什么不搞个加强版的伸懒腰、打哈欠?就像浮针实际上也就是“针灸plus”——加强版的针灸,而且这加强版的针灸解决了多少难题啊!

加强版的思路让我精神一振,再想到很多小动物也用伸懒腰的方式放松身心,于是就创立了“四向懒腰plus”的锻炼方式。这个方法在一些患者中试用后,经常收到很多正面的反馈,有时还大收良效。2021年10月,在成都举办的浮针医学年会上,我准备给大家介绍、演示这个方法,上台前,突然觉得“四向懒腰plus”这个名称不符合当时年会的主题——气血新论,于是灵机一动,改了个名称——“气血操”。改了这个名字,大家更好理解了,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也更符合我们练习这套操的核心目标。从此,这套操定名为“气血操”。

气血操与传统养生锻炼方法很不一样,改变了传统养生的一些理念。如同浮针一样,浮针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打开了了解人体肌肉功能和病理状态的一扇门,为此我们写了一些书,用以改变大家的思维习惯。气血操看起来也很简单,似乎也不值得过多关注,不就是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嘛,毫无神秘可言,那事实也是如此吗?

其实,大自然在创造人体时,从来不让人做无用之功。这些伸懒腰、打呵欠一定包含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善加利用,把效果放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在周边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一分钟内让人体微微出汗,达到类似中药桂枝汤的效果。

因此,我决定写一本小册子,谈气血操的来龙去脉,谈我们对气血操的理解背后的道理,谈它的功用、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

于是我制定了这个小册子的撰写大纲,邀请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的王文涛医师协助我完成。说是协助,其实大部分的工作是由他完成的。同时,非常感谢南京市中医院的施娟娟博士、香港特区袁康就博士的夫人施燕(Sze Yin)、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的杨利民医师,他们提供了大量练习图片;还要感谢上海桥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授权给我们从他们的3Dbody软件截取图片,让这个小册子顺利面世;感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蔡演演、彭岳通等人对文字的审核和修改;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对书稿质量的指导和把握。要感谢的人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研究所

符仲华

2022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