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患肌理论的来源——浮针医学简要介绍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古代先人们在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发现一些规律,于是逐渐将其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中医学。在浩渺的医学天河中,涌现出星汉灿烂的典籍和医家,其中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图1-1)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星。这颗璀璨的医学瑰宝照耀着、启发着、领航着后世传统中医学的发展,直到现在依然熠熠生辉。
图1-1 中医学奠基之作
浮针就是在《黄帝内经》和现代针灸学的启发下,发明并不断完善的一朵医学奇葩。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浮针的创立过程谈起。浮针发明人本科、硕士都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攻读的都是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特招入伍,到位于广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下同)从事针灸的教学和临床工作。在传统针灸的教学过程中,浮针发明人认为还是有一些方面不很确定。比如:经络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在教材中所宣称的穴位上针刺治疗有时也有效果?为什么针灸有时没有得气依然有效?为什么有时很有得气感却依旧罔效?为什么本质上是机械刺激的针灸,理论上却适应证无止境?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1996年6月的一天,他在坐诊时遇到一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左扎右刺不见疗效,捻转补泻依然如故。受《灵枢·官针》十二刺法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和腕踝针等的启发,姑且跳出经络束缚,摆脱得气影响,他想试一试这个“引皮乃刺之”。当浮针发明人对着病痛之处,提捏着皮肤,把针灸针平刺于皮下,患者按压着肘部,露出惊讶的表情:“咦,怎么不痛了?”医生说:“你确定?”网球肘患者肯定地点一点头。从此以后,浮针发明人开始深入研究这个“引皮乃刺之”,一步一步打开这扇门,揭开这层纱,从另一个角度验证医学,让大家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
同年稍晚些时候,浮针发明人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用较粗的针灸针治疗一位癌痛患者,皮下针刺,有效,所以将针灸针留置皮下以维持效果。不料,隔了一天后他准备再去继续治疗,患者不同意,理由是皮下留置钢针容易刺痛,让人恐惧。正是这个病例让浮针发明人逐渐创立、完善一次性使用套管针灸针——也就是由不锈钢针芯及其针座、医用软管及其管座、保护性套管三部分组成的一次性使用浮针(图1-2)。
图1-2 一次性使用浮针
说起浮针的命名,也有故事。因其是皮下进针,曾经叫了几天的“横针”(因为此前的针灸多是竖直进针,浮针是横着进针),但横针名称不好听,又改叫“皮下针”(在传统针灸教材中,有梅花针等皮肤针,有揿针等皮内针,但没有皮下针这个称呼)。恰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李黄彤医生进修,李医生建议道:进针位于皮下,宛若浮于皮肉之间,发明人姓符,谐音“浮”,叫“浮针”如何?于是浮针便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因此,浮针的名称是双重含义。
第二年,浮针发明人治疗一个牙痛患者,皮下进针后略有缓解,但疼痛还是明显,因为皮下进针没法完成传统毫针操作的“提插捻转”。无奈之下,他将针在皮下左右摆动,突然患者说:“符医生,又好些了,请不要停止,继续摆动!”浮针发明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才知道左右摆动可以加强效果,于是才有了后来称之为“扫散”的手法,也才真正认识到皮下机械性牵拉是促进疗效的最重要因素。
浮针于1996年发明,2001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图1-3),200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而后发明人又在南京大学深造,博士毕业后又进入南京军区总医院(现东部战区总医院,下同)博士后工作站做博士后研究,把西方的一些理念融入浮针的理论和临床,于是逐渐有了患肌(tightened muscle,即在运动中枢正常的情况下,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目标肌肉的全部或一部分处于紧张状态,该肌肉就叫患肌)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创立了浮针的“黄金搭档”——再灌注活动(给患肌短时间内增加负荷,通常是在患肌向心收缩时抗阻8~10秒,这时收缩的肌纤维挤压小动脉造成动脉内压力急剧升高,然后放开负荷,让升高的小动脉压力瞬间得到释放,血流奔涌而出,到达原先到不了的地方,这个过程就叫再灌注活动)。2018年,浮针发明人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对传统中医的理论进行剖析、凝练,创立了气血新论,并且给出了浮针大致的发展方向。
图1-3 浮针疗法于2001年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
浮针在学术和技术上不断发展,在教学方面也不断精进,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医生。迄今为止,境内直接听过发明人浮针讲座的人数已超过5万人,境外学习者超过2000人,“浮针大世界”微信公众号的订阅量超过9万人,浮针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壮大。
为什么浮针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青睐?
因为浮针有以下这些优点:
1.安全
浮针作用于皮下,这里没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更不会伤及内脏。美国加州的梁擎宇医师参加过浮针发明人的巡讲班,把浮针皮下操作的特点总结为:皮下不及肉,任君扫左右。发明人自己总结为“拽秧拔萝卜”(图1-4),真是形象!
图1-4 拽的是秧,拔的是萝卜
2.速效
浮针治疗效果反馈迅速,疗效常常是立竿见影的,在有些情况下,浮针消除疼痛的速度甚至快于注射麻醉药。我们把这种即时疗效称为浮针疗效的金标准,当场有效,说明方向正确。临床发现有良好的即时疗效,才会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如果即时疗效不明显,则考虑没有找对患肌或怀疑可能不是肌肉的问题,这并非浮针优势病症。这也是浮针临床“三辨”之辨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则继续治疗,无效则要分析背后的原因,甚则需要进一步做相关的理化检测以协助明确诊断。
3.绿色
浮针的理念是“上工少涉”,即用人体生理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法治愈疾病,这才是高明的医生。浮针治疗不用任何的药物,化学药物不用,中药也不用,只是在消除患肌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帮助患者尽快康复的。绿色不仅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份担当,更是一种鼓励。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人体健康亦然,治疗机体病痛,不推崇暂时或长久损害部分健康的方法。如美国主流医学运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扬汤止沸的方法实在不可持续,药物越用越多,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患者的体质越来越差,犹如漏水之桶,现在已经成为阿片危机:1999—2008年间,美国因过量服用、滥用止痛药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急剧上升。死亡人数1999年大约是4000人,2010年上升到1.6万人。每年的受害者人数不断增加。2017年的受害者人数比上一年再次增加了10%,达到 72287人。2020 年创下历史新高,死亡人数为 93331,比 2019年增加了30%。
4.无痛
说浮针完全无痛可能有点不够客观,大部分人描述像蚊子叮咬一样,这种痛感常比扎传统的细针还要小,当然也有大部分人是觉得一点儿都不痛。浮针治疗为什么不痛?首先浮针作用在皮下,这里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偶尔触碰到毛细血管出现些许刺痛属于小概率事件。还有浮针进针时运用专用进针器(图1-5),在进针器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快速、标准化地把浮针刺于皮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进针时的疼痛。
图1-5 装载有浮针的进针器
5.适应证广
1996年浮针治疗的第一个病症是网球肘。刚开始我们以为浮针只能治疗四肢软组织伤痛,后来发现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病痛效果也显著;刚开始认为只可以治疗软组织伤痛,后来发现治疗面瘫效果良好,甚至一些几十年的顽固性面瘫,浮针也能有所帮助;再后来发现,浮针还能应用于内科、妇儿科杂症。
针灸学的适应证没有明确边界,也就是,从理论上来说,针灸没有不能治疗的病痛。实际上,临床的很多病症,针灸确实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是学针灸学的出身,发明人心目中的浮针适应证一开始也没有边界,但在长年累月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虽然浮针对一些病症常可“弓不虚发,应声而倒”(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但对很多病症浮针也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推测那时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不吻合。长期的实践不可能出错,出错的只可能是理论。幸好,发明人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了解到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些新进展,并不断追踪发展前沿,拜访了从美国加州大学退休的洪章仁教授,在洪教授指导下,与周立伟教授等科研人员合作开展实验,从而越来越认识到肌肉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被医学界忽略的肌肉生理病理对浮针等这些外治疗法的弥足珍贵。
浮针只能治疗肌肉疾病以及由肌肉病痛带来的次生灾害(次生病痛),对于真正的神经元死亡、真皮病变、器质性病变等常常无能为力。这是浮针适应证的边界。边界内(肌肉疾病以及由肌肉病痛带来的次生病痛),浮针常常表现杰出,边界外的就只能求助其他方法。我们认为这个边界的确立是浮针的巨大飞越,可以说也算是针灸学的巨大飞越。因为我们知道了诊治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宣传上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浮针给针灸界带来的启发和贡献。
浮针疗法初看起来就是简单纯粹的物理干预,看不出有多大的花样,就像清澈见底的泉水,即使有鱼,也非常小,不值得关注(图1-6)。可是,对于了解的人来说,浮针不仅在临床治疗上非常有特点,而且兼具诊断功能。它的横空出世,能够让医生重新审视疾病。
图1-6 浅水弯弯,清澈见底,难有大鱼
浮针为什么可以有诊断功能?
1.作用部位单一,层次清晰,治疗目标明确,浮针只治疗肌肉相关病痛。
2.治疗后反馈迅速,大多病痛能现场分析症状的主要原因,有效就是肌肉问题或者肌肉相关问题,如果无效则有可能存在明显的血环境不良,或者存在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或者临床病症由其他非肌性原因导致。
3.浮针皮下治疗安全,即使用于辅助性诊断,也不会伤及患者。
每个人都有特殊性,都需要私人订制,浮针一对一的诊疗,这有点类似高级西装的量体裁衣。浮针整个诊疗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1.围绕主诉、结合关节活动情况,触摸寻找患肌,避免成为机械的片子医生,彰显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理念。
2.浮针是皮下进针,治疗部位成功避开血管、神经和重要脏器,具有安全、无副反应的特点,其体现的就是人文关怀。
3.浮针用专用进针器辅助进针,更快的进针使进皮刺痛更小。
4.扫散时针尖后退入软管,尽可能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把可能的损伤最小化。
5.扫散时配合再灌注活动,让患者参与进来,共同祛除病痛。
6.上半场的治疗后患肌消除,症状消失,患者中场休息观察,如果还有症状则继续下半场的补充性治疗,上下半场配合,追求疗效最大化。
7.治疗结束留置软管3~4小时,目的是使疗效更持久。
浮针疗法因为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人文理念,因为再灌注活动的完美配合,因为适应证的诊断性治疗功能,因为康复养生理念的融合,也因为本书所介绍的气血操,而逐渐形成枝繁叶茂的浮针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