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要轻易说填补学术空白

学术写作的文献能力是一组能力的综合。这一组能力通常包括:文献检索能力、文献筛选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文献应用能力。谈及学术性写作的文献,一般强调的都是文献综述、文献规范引用和与文献的对话,文献的检索和筛选则常常是被忽视的。但事实上检索能力和筛选能力是进行文献综述和文献应用的前提。很多初学者写不好学术文章,不是不会综述已拿到的文献,而是根本没有找到关键的、真正需要的文献。

此处不妨自曝家丑,分享笔者亲身的例子。笔者的博士论文选题是中医与阿育吠陀医学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阿育吠陀(Ayurveda)是流行在南亚次大陆的一种传统医学,其兴起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文明时期,比中医的出现(如果以先秦巫医分家为标志的话)还要早数个世纪。在博士论文开题前,笔者用知网检索关键词“阿育吠陀”,学术文章居然只有寥寥数篇,连十篇都不到;再检索“阿育吠陀”+“中医/中医药”更是一篇都没有。虽然开题时笔者很克制地没有吹嘘“填补学术空白”,但其实自己的内心是窃喜的,自以为开创了某个新的研究领域。开题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愈发觉得脸红。原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批大家(比如季羡林、金克木)在研究阿育吠陀了;60年代中后期以后这一研究有所中断,但千禧年后又出现了如廖育群、陈明等学者的研究专著,且千禧年后的研究更关注阿育吠陀医学与外来医学之间的互动。那为什么笔者在开题时没有看到这些文献呢?

问题出在检索关键词上。笔者使用的关键词“阿育吠陀”是现在媒体报道南亚传统医学时约定俗成的翻译。而20世纪50年代的学者在研究它时用的术语是生命吠陀(Ayurveda是梵文,Ayur是生命的意思,Veda就是吠陀)、吠陀医学、南亚传统医学、(古)印度传统医学、印度医学等表述;千禧年后,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先生撰写的第一本有关阿育吠陀的专著使用的翻译是阿输吠陀;北大南亚研究的大家陈明老师撰写的有关中古医学之间交流的专著《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使用的是繁体字。这么丰富的研究素材都没有进入笔者的博士开题报告,这个教训对笔者而言是深刻的,它也成为笔者现在教授写作课时关键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