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选题的评价标准是小、清、新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同的学科领域对选题通常会有反映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比如社科类鼓励量化实证类的选题,人文类则偏爱定性阐释类的选题,哲学选题要思辨,管理学选题则要务实,中文方向的选题要反映通识基础,工科方向的选题则要精深前沿……本文无法一一论述每个学科选题的评价标准,但整体而言,学术选题应当遵循的标准是:小、清、新

评价选题的第一个标准是“”。初学者最常犯的选题问题就是过于笼统和空泛。试看以下三个选题:《唐诗中的风景描写研究》《李白诗中的风景描写研究》《李白诗中月的意象研究》,哪个选题更好一点呢?答案自然是最后一个,因为选题聚焦。全唐诗共有4万多首,古人又喜欢寄情山水,唐诗中沾了风景的诗很可能占了1/3、保守估计也得有1/4,1万多首诗,一篇学术文章怎么能研究得过来呢?恐怕围绕这一选题进行写作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略举一二。诗仙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有900多首,其中与风景相关的很可能占了一半,都分析也是不太现实的;但与月相关的也许只有1/10,100多首诗的体量是适合研究的,起码作者能够做到整体通读、掌握样本,甚至可以进行统计,比如将月放在标题里的有多少首、放在首句的有多少首、与月共现最多的事物或意象是什么?等等,这样分析就有的放矢了。

如何让选题变小呢?笔者提供两个小办法。

第一法,关键词法。前文提到,每当学期伊始我问学生打算写什么时,学生往往只能挤出一个词,比如“我想研究艾滋病”“我想研究医生形象”“我想研究自杀”“我想研究白血病”等。这时,我就会让他们在已有关键词的基础上再想2~4个关键词,加在一起组成一个选题。比如,“艾滋病+感染者+社会歧视+来源”,选题就是《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歧视来源研究》;“医生形象+媒体+妖魔化”,选题就是《媒体是罪魁?医生形象被妖魔化的原因探究》;“自杀+社会传播+防范机制”,选题就是《自杀的社会传播现象与防范机制的研究》;“白血病+偶像剧+女主角+患病情节”,选题就是《白血病最美?流行韩剧女主患病情节的研究》等。关键词法的好处很多,除了可以缩小选题之外,对于学生日后学习如何撰写论文的摘要与提取关键词也大有裨益,不妨尝试。

第二法,具象法。由于受到高中作文写作训练的影响,初学学术性写作的人往往喜欢宏大叙事的命题,比如“战争与瘟疫”“报纸上的游戏”“传统媒体的危机”等,这样写出的作品往往大而无当、人云亦云。不妨把远景调成特写,想一想是哪一场战争、哪一场瘟疫,哪一份报纸、哪一种游戏、什么样的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更可以具体到《人民日报》《新闻联播》)、什么类型的危机(信任危机、经营危机、人才危机、文化危机)等,让选题更精准、更聚焦。

第二个标准是“清”,即选题要清楚,标题不冗长、不拗口、没有歧义、文从字顺。选题不等于标题,但标题是选题最直观的表现,要字斟句酌,精心打磨。在笔者“报纸”主题的写作班上,一位同学想论述机器人写作对传统新闻业造成的挑战,她的标题是《小冰的阳光与玻璃窗》(10),这一标题过于朦胧美和文艺范了,学术写作的标题还是应当直截了当,而不是让人雾里看花。另一位同学想分析美国历史上传媒行业垄断的原因,他的标题是《美国19世纪20世纪初大众传媒兴起伴随而来的传媒业垄断的出现及长时间持续的原因探究》,这一标题过于冗长繁杂了,其中出现的时间和一些副词可以省去。一般而言,标题超过20个字就很有精炼的必要了。

选题也要清晰,问题意识突出、关键词明确。问题意识和关键词前文已经阐述过,此处不再赘言,但需要强调的是选题切忌作成百科词条,即选题不是个筐,别什么都往里装。比如,《梁启超与〈时务报〉》就是百科词条式的,可以预见,这篇文章无外乎就是把梁启超是谁、梁启超做过什么、《时务报》是什么报纸、《时务报》成立的经过和梁启超的贡献等一一铺陈罗列,这至多是一篇公众号文章,达不到学术研究的水平。如果改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分析》就好些,起码有了基础的问题意识,表明此文是对梁启超通过《时务报》逐步形成的政论文体的特色与影响进行分析。《跨出口岸:基于“士林”的〈时务报〉全国覆盖》则是一篇佳作,作者意识到近代中国的交通系统和物流系统都甚为落后,那么《时务报》是如何取得全国范围内的发行成绩就值得探究,通过史料的爬梳与分析,作者最后发现“正是得助于在全国既在且遍在的士林阶层,以《时务报》为代表的‘士大夫之报’才能迅速借用到可观的人力资源,稳定地跨出口岸、深入内陆。”(11)可见,清晰的问题意识是打开好选题、好文章写作之门的钥匙。

第三个标准是“”,即研究问题、研究视角要有新意,有望产出具有新意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学术观点。“新”是相对的概念,本科论文要求的创新与博士论文要求的创新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有追求创新的意识,即要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开阔视野、锻炼思维、加深认识。在笔者的写作课上,经常有学生问,“老师,我发现自己想写的题目在知网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且都谈出了我想谈的,我还要不要写呢?”我的答案都是很坚定的“建议不写”。尽管作为作业,没有学术创新性似乎无伤大雅,但学术性写作的根本目的其实并不在于写作这两个字,而在于思维的训练。建立独立、批判、自主、思辨、创新的思维方式,是进行学术性写作训练的终极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把二三十篇知网文章看一遍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是舍本逐末的,没有任何意义。这不仅没有锻炼思维、激发研究的兴趣,还有可能让学生从最开始就养成“洗稿”的毛病,走上学术不端的不归路。因此,选题时不看文献拍脑门子提题目是不行的,必须要在文献检索、阅读、整理乃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主且有新意的研究角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研究与他人的研究边界在哪里。

选题只是学术性写作的起点,从选题到成文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至少还要包括文献、构思、提纲、选材、论证、总结、点睛(即撰写摘要和关键词)、润色、投稿、多次修改等步骤,才能走到发表的终点。每一次的发表又都是学术研究进程中的里程碑,鞭策着学者继续向前。关于学术性写作的其他步骤和要素,本书将在后面的几讲中展开。

最后再提一个小贴士,初学者不妨建立自己的“选题银行”,可以准备一个小盒子,把生活中、学习时、阅读时、交谈时甚至看剧时突然想到的选题灵感记录在小纸条上、放到盒子里,有空就琢磨琢磨、查查文献、头脑风暴一番,久而久之可做的选题就会越来越多,学术功力自然也就长进了。

想一想,说一说

1.主题、选题、问题、谜题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说一说,什么是有质量的研究问题,如何能够提出有质量的研究问题?

3.评价选题的标准是什么?用此标准评价一下你写过的学术写作文章,哪一个是比较好的选题?你是如何找到这个选题的?


(1) 对于赤壁之战,《三国演义》只是小说而并非正史。《三国志·蜀书·刘璋传》是这样记载的“会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也有描述,“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也就是说,历史的真相可能并不是“火”这个字,而是“疫”这个字。相关讨论可见文献[1]符友丰.曹操兵败赤壁原因何在[J].医古文知识,2004(1):26-27和文献[2]魏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之谜[J].文史博览,2017(4):63等。

(2) 刘军强.写作是门手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8-58.

(3)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7)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 许知远.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9) [美]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M].余新忠,毕会成,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0) 注:小冰是微软推出的机器人的名字。

(11) 朱至刚.跨出口岸:基于“士林”的《时务报》全国覆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0):8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