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绿色设计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污染的恶性事件急剧增加,科学界以及社会媒体开始讨论什么是“低环境影响” (18)(low environmental impact)的材料与资源,以及界定标准。这是绿色设计运动的初期,其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尽量降低工业界的资源消耗以及毒性物质的排放。对于设计师们来说,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材料知识、技术标准与规则,并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就成了他们必须拓展的知识储备与设计能力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的另一个议题是公众对于“自然材料”从盲目崇拜到理性认识的反思与讨论。实际上,自然材料这个用词非常含糊,即使在今天还是经常会造成困惑。相对于各种“合成材料”来说,自然材料的说法很具亲和力,似乎是环境友好材料的代名词,我们在购买物品时也经常会被这个“标签”所打动。而事实上,自然界中存在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并非自然材料就一定无害。此外,在自然材料制成有用产品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繁琐的加工程序,这同样会带来巨大的环境影响(想一想工业化造纸过程的排放和危害)。这些思考与争议对绿色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上述讨论的深入,公众对生态灾难与环境问题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绿党(19)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凸显,媒体和广告中出现了大量以绿色为基调的形象,为设计带来了新的象征意义,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热词的诞生,如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等。“绿色设计”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时期“因关注环境而进行的设计”的代名词。1986年,英国设计委员会(British Design Council)举办了一个名为“Green Designer”的设计展览,从能源利用、耐久性、可回收性与市场接受度几个角度,首次向设计师以及公众阐释了何为绿色设计。展览提出了“赢在设计、设计获利”的口号。之后不久便首次使用了绿色消费者(green consumer)一词来描述一种全新的消费趋势,以昭示绿色设计并不反工业化,而是能够帮助产业走得更远。该设计委员会在1991年出版的《绿色设计》一书,可以看作设计在可持续性方面更全面、更系统化研究的开始。

绿色设计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信息与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等各个领域。但无论应用于哪个领域,绿色设计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共识与原则。1994年,学者保罗·布洛尔(Paul Burall)提出绿色设计需要建立在“4R”原则基础之上,即减量化(reduce),将材料的使用和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重复使用(reuse),对废旧产品或部件的重复使用,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循环再造(recycle),将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再生(regeneration),将废弃物重新制成有价值的产品或原料。(20)1994年,麦肯齐(Mackenzie)针对绿色设计提出了6条更具操作性的设计原则:①容易拆卸与组装,以增加维护保养的便利性;②选择低污染并容易回收的材料;③完善的环保标识;④明确的回收分类;⑤回收价值的考量;⑥废弃处理。(21)2002年,杜瑞泽提出,绿色设计需要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应选择最适合生态环境的材料,选择污染最小的生产工艺并提升产品的使用性与寿命。此后,诸如无害化设计(design for disposal)、可拆解设计(design for disassembly)和耐久性设计(design for durability),以及使用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的替代性材料等,都成为绿色设计的重要策略。本书后续的诸多章节都与上述策略密切相关。

绿色设计首次将环境问题纳入设计思考的基本要素之中,是对设计应发挥的作用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极大地提升了设计的社会价值。绿色设计并不是一种设计风格的变迁,而是一种设计态度、理念与相应设计策略的演进,由此唤起了更多人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不过,早期的绿色设计还停留在降低材料与部件的环境影响上,是一种“过程后的干预”,即意识到问题和危害后,采取的缓和补救措施,本质上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危害的强度,延长了危害爆发的周期。但随着认识的提升以及技术的发展,绿色设计的概念还在不断地细化与完善。在随后的几年中,这种理念的边界在逐渐拓展,并被置于更广阔的产品领域中进行讨论,“生态设计”随之成为更贴切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