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见未来:数字时代下的电影变革
- 唐江山
- 2479字
- 2023-09-21 10:18:42
1.3.2 后期制作
电影的后期制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而数字电影在电影后期展现出强大剪辑制作能力,以至于在数字拍摄尚未完全实现之前,胶片电影就通过胶转磁的技术,将胶片转化为数字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通过详细了解传统胶片电影与数字电影的后期制作工艺与流程,可以让我们对数字电影后期制作的优越性有更深的了解。
1.传统的胶片电影后期制作
通常在完成一整天的电影拍摄之后,拍摄的胶片会送至洗印厂进行冲印和样片印制,形成工作样片(Dailies)。之所以被称为“Dailies”,是因为这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每天拍摄的影片必须通过洗印成工作样片,以供导演等主创人员进行审看及下一步的剪辑使用。
导演在观看样片之后,会对需要印制或剪辑的镜头进行分选和圈定。这些被选中的镜头也称A底片会被送到配光部门进行底片曝光;而未被选中的镜头即B底片会在洗印厂中存放,以备导演或者剪辑师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按需使用。
配光师利用彩色分析仪,利用洗印目标密度(Laboratory Aim Density,LAD)的参照值,通过改变色调和对比度改变电影拷贝上的颜色和密度。配光师在决定合适的印片光号即红、绿、蓝色调和密度后,便把该光号应用到该摄影机拍摄的整卷胶片的印制中。
配光结束后,洗印厂按照配光师决定的光号印制样片。洗印厂的工作人员也会与电影摄影师进行交流,就影片放映中的曝光及其他问题作出评价。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重新配光和印片。
样片洗印出来之后,剪辑师需要在观看完所有的样片之后,对每天拍摄出来的样片进行组接。这样的工作并不轻松。以拍摄期50~60天的非动作片为例,每天要曝光1.5~2个小时的底片,如果遇到动作片或者高预算电影,胶片的长度几乎呈指数级增长。同时,每个场景的拍摄也都不遵循一定的顺序。所以,将所有的画面镜头加工剪辑成一部连贯的电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剪辑师通常在摄影结束不久便完成初剪,并提交给导演。导演在制作完成后,会和剪辑师一起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细节完善。与此同时,助理剪辑师会通过剪辑决策表(EDL)根据剪辑决策来剪切结合胶片,从而形成符合放映要求的影片。
影片的声音是以与胶片分离的方式进行制作的,但是也是同期推进的过程。电影的声音主要是对白、音乐和声效。通常把声音转录到35mm的磁片上,由助理剪辑师利用套片器,将磁片与工作样片套准,使得电影的声音能够与画面同步。一旦达成同步,剪辑师就会为每一卷画面和声音进行编码,以便增加镜头插入时,声音和画面能够容易匹配。
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VFX)也是后期制作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摄影或光学解决方案,如遮片绘画、字幕、叠化、淡入淡出等光学效果,都是在胶片环境下传统的视效制作,如今大部分已经被数字化的计算机视效所取代。
一旦导演完成理想的电影版本,电影进入试映阶段,就会通过向制片厂以及征募的观众放映来进行市场的前期检验。试映结束之后,电影的最终画面基本上就确定下来。底片剪辑工作开始,因为工作样片通过不断的剪接会留下脏点、划痕等痕迹,所以需要将最初的底片和已经剪好的工作画面进行配对。通常,底片剪辑师会根据胶片上的编码,准确地找到要剪接的画格。这是一项细致而小心的工作,剪接的时候需要稳准狠,因为剪切底片会对画面的头尾造成一定的损坏。剪好的底片通常会在洗印厂通过专业的工具进行接片,形成完成的底片。最后,再在接好的底片上进行最终的彩色配光,就是观众在影院看到的最终影片的样子。
2.数字后期制作
没有胶片作为电影载体,电影的数字后期制作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就会缩短整体后期制作的工作流程,以便捷、灵活的方式提升电影后期的制作效率。例如,胶片洗印这个节奏紧张且过程烦琐的环节就被删掉。通过数字摄影机拍摄或者通过胶转磁形成的数字样片能够直接用于剪辑,从而产生区别于传统线性剪辑的非线性剪辑(NDL)方式。
非线性剪辑不同于传统的纯手工操作的胶片剪辑,也不同于传统视频剪辑的线性方式。传统的线性剪辑方式通常在剪辑开始就转录到一盘新的磁带上,之后的每一处剪辑都要以线性的方式转录到这盘磁带上,这样包含大量机械重复的劳动、同时一些奇思妙想的创意很可能因为线性剪辑方式在一遍遍转录的过程中出现信号受损的现象,而被迫舍弃。而在新的非线性剪辑系统中,素材一经上传,镜头的编辑和素材修改就可以任意进行,就像操作文字处理软件一样简单和快捷,且不会产生素材受损的问题。在计算机上,剪辑的结果就是胶片编号的剪辑决策表。如果需要进行胶片发行,用这张剪辑决策表回到胶片上套底,就可以完成剪辑的全过程。同样,影片中的各种声音也可以经过以上各道程序,在计算机音频工作站上完成加工、创造和混录。可以说,非线性编辑方式毫无缺点地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剪接和线性编辑方式,已成为主流的剪辑方法。
在数字后期制作中,另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计算机视效的变革,这也是电影数字化的起点。计算机对电影视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制作电影视效画面。无论是前述的非线性剪辑工具,还是视觉管理系统(Look Management System,LMS),都能够让摄影师将胶片感光乳剂、滤光镜、洗印过程以及其他因素产生的效果,在计算机上实现视觉效果,直观地表达出来。
二是电影特效画面镜头的制作。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首先是“无中生有”的计算机成像技术(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CGI),即利用计算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软件从建立数字模型开始直到生成影片所需要的动态画面,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摄影机的参与。这类功能与用传统的模型摄影方法相仿,模型摄影技术先创造物体,然后用摄像机拍摄产生画面,而计算机可以直接产生画面。《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就是典型的代表。其次是“以假乱真”的数字影像处理,即利用软件对摄影机实拍的画面或软件生成的画面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产生影片需要的新的图像,如《阿甘正传》中阿甘与总统握手等经典电影镜头。最后是数字影像合成,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指将多种源素材混合成单一复合画面的处理过程,不仅指实拍影像与计算机生成影像的合成,还指实拍影像之间的合成以及计算机生成影像之间的合成。虽然遮片等传统的影视合成技术在早期的影视制作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都有很大的局限,不能实现比较复杂的合成画面,而这一点对于数字合成来说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