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往潞州

唐朝武帝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其母窦氏与嫡母皇嗣妃刘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尸骨无踪。

李隆基交由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照料年幼丧母的李隆基。同年腊月丁卯,李隆基由楚王改封临淄郡王。

长寿公元699年年四月,李隆基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潞州别驾,被武则天打发到璐州(今山西长治晋城地区)。

对于穿越而来的李隆基,明确的知道这一年,他的人生迎来了拐点。

14年了,今生的生活和前世45年的记忆慢慢的融合在一起,虽然自己到现在只能想起来,在科技研究所晚上加班从储物室里拿出在家乡大山里挖出的一件满是锈迹罗盘样式物品,想着利用研究所机器对物品表面进行清洗一下,谁知道突然那炫丽光彩四射而起,形成一个五彩斑斓光球把自己包裹,然后降生到千年前的唐朝。

14年了,每晚前世的记忆都会如做梦的一点一点恢复着,折磨着自己幼小的身体和心灵。直到12岁以后,前世的所有记忆恢复才慢慢明白,前生记忆和今生生活是不同的两个人在同一个身体里,自己是2023年穿越到一直仰慕喜欢的唐朝,可厄运和悲惨的经历让李隆基学会隐忍,也明白在实力不济,弱小的时候必须学会首先保护好自己,逐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今天终于走出列第于东都积善坊(后兴庆坊),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

这年,李隆基14岁了,经过六年的幽禁生活,又重新获得自由。

李隆基乘坐在四马架一车的四轮驷车之中,车宽四尺有余,长九尺,铁质车身,两侧悬挂临淄王灯笼和一面皇家四爪蟒龙旗帜,随行共200人,共大小18辆马车。随车128名左卫军军士骑马护卫两侧,40名官奴(包括太监,婢女,小厮),其余为雇佣马夫等人。(注:唐代的马车叫立车。二马驾一车的叫“骈”;三马驾一车的叫“骖”;四马驾一车的叫“驷”,没错,就是那个“驷马难追”的“驷”。“驷”的四匹马不是平行的,外面的两匹马要稍微往后面一点,四匹马呈梯形布局,叫作“雁行”,驾辕的二马称为服马,两旁拉车的叫骖马)。

出长安十里,透过窗户,看到两边大量种植粟米就是小米,(注: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粟的起源地。粟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多种颜色的小米,因此有“粟有五彩”的说法。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育出许多优良的品种。后魏学者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86个粟的品种。唐代,粟又出现多个新品,如润州丹杨郡生产黄粟,这是一种比较耐旱的高产作物,它的生长适应性很强,坝土,斜坡地,沙泥田都可栽培。梁,也属于粟类,其中以黄粱米为佳品。这在唐史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

进入河东道今运城地区时,发现小麦在田地里小面积的种植。看到绿油油一片小麦苗,李隆基高兴的笑了(小麦和稻米大面积种植可是唐玄宗政绩之一),喜悦洋溢在自己的脸上。那可是自己前世的最爱,自己可是地地道道北方的汉子。

“殿下,自出长安,一路东行,行至此处,面露喜悦之色,不知?”同车相乘的窦姨娘派来随行管事高廉低头问道,同车小厮也惊奇的看着露出笑容。高廉今年38岁,原是高宗未年科举甲字进士,曾是门下省给事中,至散大夫职位,后因李旦被武则天废帝,牵连受罚成为散官文博士,被分配五王府,后成为李隆基幼年的授业老师之一。

“高师博,自天下一统始于秦朝,经秦汉两朝、后天下枭雄并起分三国、西晋一统、中原又历经“永嘉之乱”(注:史书记录为“中原陆沉”,“五胡乱华”)黑暗时刻差点亡国灭种、、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长达近四百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前隋也就稳定不足二十年,就天下民变不断,群雄并起,乱世百姓苦也”

李隆基收回望着窗外目光。

对高廉道“祖上太宗皇帝太原起兵,灭隋建立大唐,后经历太宗,高宗到到今时已70有余,虽朝堂纷争不断,可百姓生活富足,商业繁荣,太宗皇帝常比天下百姓为水,朝堂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官一任,必要百姓富庶,安居乐业。今看汾水河畔,河东平原,良田千倾,仓禀足,民居安,吾心悦之”

李隆基看着窗外不自觉读出“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这首宋代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诗词。

唐继承北魏隋朝时期“均田制”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正式颁布田令,推行均田制。均田制不仅仅是一套田令,与之配套还有一系列法规、制度《唐律疏议》是唐代的法典,其中就记载了政府施行均田制的行政执法规定体现在当时有一套完整的籍帐制度,,即达到所谓的“力业相称”。均田制是公私产权兼有的混合产权体制,这从永业田二十亩和四十亩到八十亩不等是口分田的区分就可以体现出来,永业田具有私有产权属性,可以遗赠;口分田是国有属性,不归私人所有,只有使用和收益权。

虽然通过了均田立法,但唐代政府并未放弃土地私有制,所以均田制下的土地所有制是公私混合的双轨所有制。这种混合的公私产权制度,在施行过程中此消彼长,最终私有产权制度占据了主导地位,均田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但实际上均田制在历史上玄宗朝就已名存实亡(这一点穿越而来李隆基是知道的)。均田制的败坏有一个过程,并非一朝崩塌的。

一个时代有适应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相关的政策,正如毛爷爷时代在当时大的政治环境下,稳定农业,大力扫盲,普及教育,集中发展国家基础工业,增强军队建设。奠定国家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培养大量科技文化人才,基本军工体系,****,他伟大功绩不可磨灭。

李隆基明白在公元694年,现行的唐朝的政治制度,确实是当时时代最好选择。虽然当时朝堂变换,但执行三省六部制度使国家保证比较开明正常的运转。他可不想成为汉朝穿越者王莽,成为后世笑柄。

高廉拱手到:“殿下岁年少,就经历人生大起大落,命运如此坎坷,几次有身家性命危险,虽圈禁积善坊王府中,确每日自省、自律、操练不止,君子六艺,除御术之外,其余可上乘也,”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的统称,因圈禁王府之内,御马驾车因王府内校场限制,各种路况实践太少。唐朝以楷书为官方标准字体,关中官话为朝中奏对语言(可不是今天陕西关中口音)。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高廉拱手而道。

李隆基知道这首词出自魏晋·陶渊明《拟古》其六大意为你看那青翠的松树好像从来不凋零,夏天的时候,它也绿郁葱葱;冬天面临着霜雪,它依然绿葱葱。难道它是真的没有经过寒冷苦难的冬天吗?它是经过了苦难,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采罢了。

这是高廉对如此年少经历苦难却如此乐观的李隆基表示佩服,更是知体恤农民之辛苦褒奖。

随行昭武副尉王副尉(六品下)驷车窗外:“殿下,已酉时出,”李隆基笑到:“那好,今夜就在前方驿休息吧。”

唐代的驿站与历代相比,其最大特点便是规模宏大,有驿楼、驿厩、驿厅、驿库等。驿厅一般有好几个,驿库也有许多,以储存鱼肉酒食。驿舍内通常有池沼,有林木。由于驿站设置的好坏是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有些州郡官为求官政声誉,讨好上司长官,不惜花费重金,把驿站装饰得美轮美奂,供以山珍海味。自然这种舒适而又丰盛的供备是唐王朝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的表现,

《唐律疏议》中对驿站管理有明确规定。但它比起宋以后,驿舍的狭小简陋、“殆于隶人之垣”,实不可同日而语。那些脑洞大开穿越剧利用驿站魔改大赚金钱的剧情,只要不在盛唐朝时期,就当个笑话看看就好。

李隆基出示朝廷传符,凭传符住驿站,驿站的馆驿事由当地的富户担任,驿长由富户担任,因为驿马若有伤亡,是需要赔偿的,只有富户才赔得起。《唐律疏议》卷十五:驿马、驴,一给以后死,即驿长陪填。这样的富户,往往连家口一起住在驿中。唐朝是食物蒸煮烤向油炸过渡的时期,桌上有羊肉、羊杂、一盘酱,腌菜秋葵。一盘由盐、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陈皮研磨的粉末,竟还有一盘“切鲙”(生鱼片),一碗汤饼也就是面条和胡饼一篮。唐朝的饮食文化总体特征是胡化、养生化、宗教化和艺术化。

前面说了经过东汉近四百年战乱攻伐,天下好不容易天平,大唐经几代人七十年的励精图治,于民休养、才形成今日盛世繁华,我自穿越而来,虽知李隆基必开盛唐最繁盛的开元时期,但此时才开始迈向第一步,历史会不会按照它原本道路继续,都是未知,前途漫漫,吾将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