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全球标准地震台网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地震学家本诺·古登堡(Beno Gutenberg,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主任,地核的发现者)和查尔斯·里克特(Charles Richter,震级的创立者)在1941年共同发表了一篇研究地球地震活动的文章。他们根据仪器的探测结果指出,地球上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几个区域。地震检波器在战后仍然很少见,更严重的是,仪器的时钟都没有同步。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精准地测量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并定位地震呢?

美国地震学界于是部署了一张能够覆盖整个地球的标准化台站网络。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份核不扩散条约为他们带来了机会,因为核爆炸与自然界的地震差别不大。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美国便着手搭建全球标准地震台网(World Wide Seismic Station Network)。他们在五十多个国家设立了台站,地震台网迅速在全世界铺开。

安装在全球各大学里的台站,将收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地震实验室,并可被自由获取。人们发现地球上的地震活动集中沿断层线分布,划分出大面积相对平静的地区——构造板块从地震图上呼之欲出。自1967年起,圣迭戈的丹·麦肯锡(Dan Mckenzie)和纽约的杰森·摩根(Jason Morgan)分别提出了板块构造的概念。1968年,一位法国人第一次提出描述多个板块以年均数厘米速度位移的板块构造理论模型,他就是萨维尔·勒·皮雄(Xavier Le Pichon)。

20世纪60年代是全球动荡不安的十年,地球物理学界同样如此。1960年5月22日,智利爆发了9.5级地震,震中位于瓦尔迪维亚附近。地震以每秒3千米,也就是每小时1万千米的速度沿智利位于太平洋沿岸的断层扩散,长度接近1 000千米。也正是在这一天,人类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单单这一场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占到1906年以来统计的全部地震(从人类步入现代以来探测到的旧金山大地震开始算起)能量的1/5。毁天灭地的海啸波及整片大洋,造成了数以千计的死亡和上亿的损失。1964年3月27日,太平洋发生了新的地震。这一次,阿拉斯加遭受了9.2级地震的袭击,是有仪器记录以来人类观测到的第二强烈的地震。之后,1965年2月3日,还是在阿拉斯加,老鼠岛发生了8.7级地震。两次地震均引发了蔓延全太平洋的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