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哲学
  • 方刚
  • 951字
  • 2023-07-24 15:25:23

同样是豹,西方人看到了玫瑰与火焰、圣灵和魔鬼,而中国人看到了金钱和富有。事实上,豹子本身是一种淡泊欲求的动物,以上所有的联想都是人类自己欲求的表达。

人类沉迷豹的外貌,可它无欲无求

动物分类学中的豹,专指一般人常说的金钱豹。云豹、雪豹、猎豹等,虽然都有一个“豹”字,并与豹貌似,却都不是豹。

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豹皮的赞赏是一致的。中国有“人死留名,豹死留皮”的说法,视名声重于生命的中国人,将豹皮提到了无上的高度。

豹皮的美丽,使人们的目光停滞在上面久久无法移动。但是,西方人和东方人从豹子皮上看到的东西却又不完全一样。

一位学者曾提到,在西方人眼里,豹皮上令人眩惑的圆斑是玫瑰与火焰、圣灵和魔鬼的象征。他进而引证道,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提到这种猛兽时,用其象征淫欲。“列奥纳多·达·芬奇认为,豹子在猎食时常用自己的美来吸引对手,而将凛冽的目光娇媚地低垂,使对方由于喜悦而忘记被吞食的危险。他画的许多圣画中的女性,都具有豹子这种以美和低视引人入胜的奇怪特性。

中国人对于豹子美的欣赏却不这样浪漫,而是很实用主义的。说某某人“吃了豹子胆”,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胆小的人会因此勇气倍增。中国人用“金钱豹”三个字称呼豹,据说是因为它们皮毛上的斑纹使人联想到古代的铜币造型。其实豹子皮毛的纹络与那外圆内方的“孔方兄”并不是很接近,但中国人还是在它们身上看到了钱。东北地区的豹子毛色淡雅,不是黄澄澄的,人们便又称之为“银钱豹”,还是离不开一个“钱”字!可见,在中国人这里,豹子寄托了他们的欲求。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清楚地知道豹子本身是一种欲求淡泊的动物。古诗有“饥豹食有余”的句子,便是讲豹子不贪食的品性。豹子在交配时同样很节制,欢愉之后很快离去,不在巢穴中久留,担心情欲会使它们昏迷和倦慵,进而受到伤害。

从对欲望极其节制的豹子身上,中国人看到了金钱,并对其产生了无法节制的欲求,这本身便是一种讽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华南豹的数量很多,华北豹也不少,只是东北豹比较少。奇怪的是,这种珍贵动物竟一度被列入“有害动物”的范畴,像所有那些人们又爱又恨的动物一样,被有计划地屠杀。20世纪70年代,豹仍然不是被保护的动物。直到1988年12月,它才被列入一份动物保护名单草案中,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此时,它已经濒临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