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共四册)
- 张振鹏 朱永新等
- 2751字
- 2023-08-09 18:09:53
五种人伦关系与言行准则——五伦
五伦,就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
人伦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上古时候,人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所以圣人很忧心,于是“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教的人伦是什么呢?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实,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了“慎徽五典”的说法,就是要以五种美德来教化人民。“五典”是什么?《左传·昭公十二年》解释,“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后来,孔子又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关系。再后来,孟子总结出了人类社会中人伦关系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五伦学说——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
实际上,五伦关系不是人为创造的,也不是哪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天然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五种关系是大部分人生来就必须要面对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自然之道。师生关系可以归为父子关系,因为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如果人们都做到了父子有亲,君臣(上下级)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对立,就不会有冲突,自然就会和睦相处。这就是人类遵循了自然法则或自然之“道”的必然结果。
现实当中,五伦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上下级关系不好,领导没有领导的样子,下属没有下属的样子;一些夫妻关系不好,离婚率居高不下;有的父子冲突严重,甚至出现父杀子、子弑父的人伦惨剧;有的兄弟姐妹不友爱彼此,甚至为争夺财产不惜对簿公堂;有的所谓朋友不讲信用,利用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任性妄为。五伦关系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摩擦与冲突,吃亏的不仅是对方,更是自己,人生当然也不会幸福。社会由此无法建立良好的秩序,也就没有和谐可言。所以说,“五伦正常,天下大治;五伦反常,天下大乱;治乱之别,在于教育”。
今天我们要靠教育把已经偏离正确轨道的五伦关系扭转过来,要齐心协力去做这件事,首先要从“我”开始做起,从我们自己的学校、班级、家庭做起,“我”要做一位好校长、好班主任、好老师、好爸爸、好妈妈,之后我们的学生、孩子才会成为真正的“好学生”“好儿子”“好女儿”。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孟子的五伦学说。
父子有亲,即父慈子孝
父子有亲也包含母子有亲、父女有亲、母女有亲。父慈子孝,是一种自然的亲情,并不是圣人或古代统治者规定的。2500年前,人应该做到父慈子孝,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做到父慈子孝,即使再过2500年,未来的人仍旧要做到父慈子孝。这就是我们要遵循的“道”,也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做父母的一定要慈爱子女,而做子女的一定要孝养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父子之伦,作为一个家庭中的重要关系,是需要人们好好维护的。
父慈子孝才能保证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才能让人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家庭之外的事情,才能“万事兴”,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君臣有义,即君仁臣忠
君臣关系不仅在古代有,今天依旧存在。君臣,广义而言,就是上下级关系,即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下属“忠”的前提是领导“仁”。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鲁定公问:“君主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各自应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以礼来对待臣子,而臣子应该以忠心来对待君主。”《孟子·离娄下》中也有:“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告诉齐宣王:“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狗马,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路人、一般人(即陌路相逢,冷眼相对);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草芥(可以随意践踏、抛弃),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仇敌。”
如果说孔子把“君仁臣忠”说得还比较抽象的话,那孟子说得就已经非常具体而形象了。这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有仁爱之心,处处替属下着想,而下属则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领导忠心耿耿。这个忠心不是拍领导马屁、唯领导马首是瞻的意思,而是忠于自己的本分、职责,忠于自己的团体,即“尽己之谓忠”。可见,君臣关系并非让臣“愚忠”。
夫妇有别,即夫义妇德
夫妻关系是五伦关系的核心。正如《周易·序卦传》所指出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从天地万物到男女夫妇,再到父子君臣,再衍生出上下级关系,这就需要礼法道义的施行。当下,很多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而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搞好了,亲子关系才会好,所以不要本末倒置,把一切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要是因此而破坏了夫妻关系,就得不偿失了。
◎以礼相待
夫妻之间讲究的是夫义妇德。做丈夫的要对妻子有恩义、情义和道义,做妻子的要能涵养美德,端庄温婉。古代治天下,应该首正人伦,而要正人伦需要首正夫妇。《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的道,从夫妇日常相处开始;达到精微极致之时,就能明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夫妻是最亲近的一伦,教化要从这里开始。夫妇和,家庭才会和,孩子才会在这样的和谐家庭中感受到最好的爱,人格才会健全。所有的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如果从小都能接受到好的家庭教育,有健全的人格,这些人长大后,人人身心和谐,那真是天下太平。
所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使命和责任,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为了子孙后代,一定要经营好夫妇这一核心伦理关系,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绵延久远。这是为人师者的使命所在。
长幼有序,即兄友弟恭
做哥哥姐姐的要友爱自己的弟弟妹妹,这样做才符合为兄(姐)之道;做弟弟妹妹的要恭敬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做才符合为弟(妹)之道。“兄道友,弟道恭”,就是长幼有序的具体表现。当然,长幼有序也有长辈与晚辈之间要讲先后次序的含义,即幼尊老,晚辈要礼让长辈。
朋友有信,即朋诚友信
在古代,朋友的含义比今天更广一些,《周易·兑卦》有言:“君子以朋友讲习。”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解释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人称为朋,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朋友相聚,学习研讨道德之义理。可见,“朋”实际上是今天的同学,“友”实际上才是今天的朋友。朋之间要诚,坦诚相待;友之间要信,践行承诺。这才是应有的待人处世方式。
实际上,五伦关系都是“道”,每个人都要真正身体力行这些“道”,才能称得上有道德的人。再来看这个“道”字,右边是“首”,左边是“辶”部,“辶”代表要实践,所以“道”就代表着首先要去实践的,要去落实的,要去力行的,只有做到才是有道之人,做不到那就是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