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镜头
- 科技之开局造出无敌拖拉机
- 罪恶掩盖
- 3428字
- 2023-08-04 08:51:13
第13章镜头!
当然,这个愿望是可以满足的,不仅仅是土豆,大锅里还有一些青玉米,还有厚片面条,胡萝卜,甜菜疙瘩等。大锅满了,蒸了些鸡蛋,就可以吃了,肯定会让你的肚子鼓起来。
当然,老王家中午做的这个,也算是大丰收了。当然,我们不得不吃大丰收的蔬菜。吃的时候一人一大碗,土豆先在碗里捣成泥,然后拉点香菜,葱丝扔进去,再拌个炖蛋。一个大土豆满满一大碗,含在嘴里又好吃又享受。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东西比较容易消化,不太耐饿。
今年的土豆又甜又面,味道很棒。很多游客品尝后都进行了预订,从几十斤到几百斤不等。反正土豆是常规菜,做法丰富多样,容易保存。最重要的是江北的土豆是健康的,没有化肥农药。
也有游客表示疑惑:没有化肥,土豆怎么长这么大,产量这么高?
不用江北人解释,就有老游客反驳:“我们每周都来,从种植到收割。我们真的没看到什么化肥,但是春天整地的时候农家肥没少拿。”
老王为了掩人耳目,开春的时候没有组织大家把农家肥运到地里。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土壤。
虽然目前无法计算出土豆的具体产量,但这些老农心中有数。把早上出来的土豆都装进麻袋后,老张估计了一下,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就没敢告诉任何人。等土豆都摘完了,再看看地上的大麻袋,几个人凑在一起对比对数,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亩产绝对接近5000斤!
以前亩产能有七八百斤,就算一千斤,一下子也能增长好几倍。难怪大家都不敢相信。
“这个亩产量很吓人。为什么好像回到了那个时候?”关云找东西抓卫星。
大家研究了一会儿,最后老张放了一句:以后要多用农家肥!
随着村里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农家肥的来源当然不用担心了。鸡、鸭、鹅、牛、马、羊都是大大小小的造粪机。只要大家勤快,江北的这些地当然可以用农家肥。
土豆的产量大大出乎意料,也满足了那些游客的购买欲。至于价格,还是随市场走,大致五毛钱一斤。游客走的时候,旅游大巴的集装箱里基本都是一袋袋的土豆。
当然,随着土豆的丰收,面粉厂开张了。听说自己要漏粉了,江北的人都乐了:这东西我都好多年没做完了。
用土豆加工面条和面条,在农村叫漏粉。加工地点是粉磨。同样,还有豆腐坊、油坊、磨坊等。,基本都是每个村都有的手工小作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小作坊越来越多地被大型加工厂所取代。
但是,小作坊也有小作坊的好处。这是手工制作的。虽然浪费了很多人力,产能有限,但总比热闹好,自己做的东西可以放心吃。以粉丝和面条为例。市面上的土豆淀粉一个比一个白,里面加了多少化学物质?真的是吃的无底洞。
一听说要漏粉了,村里的漏粉工匠马上主动找来,终于又能大显身手了。
“罗伯特,你没有忘记所有的漏粉技巧吧?”老王看着眼前的秃头小老头,开了个玩笑。
泄密者名叫罗伯特,和老张同岁。因为慢性鼻炎,我的鼻子里总是流鼻涕,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所以我被称为“罗伯特”。
“不,我只有这些。如果我不把它捡起来,我就得把它带进棺材。”罗伯特是一个有趣的人。当他说话的时候,他的鼻子穿过河,使劲地吸着。
老张看到这里,忍不住说:“这手艺你没扔。不是天天漏粉吗?”
大家哈哈大笑,流鼻涕有点类似漏粉条。
江北之所以要自己漏粉,也是老王的主张。一是土豆丰收,漏粉一般用那些小土豆,球球;其次,村里游客越来越多,粉面消费量也大。与其在外面买那些不放心的,不如自己做。
开始一直是江北的风格,所以我们在生产队找了三间大空房子作为粉磨。我在仓库翻了一会儿,找到了之前用来漏粉的大部分工具。那些缺失可以自己处理。
秋收的同时,我们抓紧时间搭起了炉子和大锅,面粉厂正式开张了。接下来两个月就可以漏粉了,不急。只派十个人去大鼻烟,够忙的了。
游客也很期待,因为大部分人都没见过漏粉的过程。而年纪大一点的也很期待。
面粉厂开张时,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聚集在这里看热闹。边看边聊:“好家伙,这大锅好大,我都可以去游泳了——”
“能跳就跳!”旁边的两个游客正试图把刚才那个抬进去,大锅里的热水四溅。
现在罗伯特有地方玩了,声音特别大:“闪闪,闪闪,别烧了。这是一个100版的大锅。我们以前都是用这个吃小菜的!”
铁锅的单位比较特殊,是打印的。一般自用的话10张或者12张就够了。10印壶顶部直径70 cm,12印壶直径75 cm,100印壶直径130 cm,看起来真的有点吓人。
事先将土豆全部洗净,然后经过研磨、漂洗、压榨、沉淀,形成块状湿淀粉,每块重达数百公斤,颜色为乳白色,称为白粉面;还有一种副产品,含渣较多,颜色较深,称为黑粉脸。
有黑点不要紧,只要没有牙齿就行。黑粉也可以吃,最喜欢的方式是做一块汤。把锅里的汤煮好,然后几个人把锅里的黑粉搓成各种形状,可以卷成条,可以做成小块,也可以揉成其他形状,然后放进锅里。煮熟后又粘又滑,很结实。
也可以包黑面和干粮。最好的是用酸菜和馅料,包一层皮。蒸熟后又黑又有光泽,味道鲜美。
除了粉磨生产的这种东西,你要是馋的话也可以自己做。老王以前做过。首先,他必须用铁做一个土豆磨。用钉子在铁皮上剪小孔,背面可以用来磨土豆,土豆会被磨成浆。沉淀后会和黑粉差不多,但要比那个稍微白一点。
做粉条麻烦多了。首先你要把湿淀粉勾芡,然后你在里面放粉,相当于和面。这是最累的,非强劳力不能胜任。粉面揉到干而不稀就好,用手托起,手指缝好粉面自然下垂。
然后把混合好的淀粉倒入一个大漏勺里,漏勺有9眼和6眼,放在一个沸腾的大锅上面。淀粉液体从漏勺的小孔慢慢滑入锅中。
当它遇到锅里的开水时,它很快成形,一根圆形的粉丝就制成了。然后挑出来晾凉,放在架子上自然晾干。在它彻底干燥之后,它被认为是完成的。
游客们大开眼界。他们正想着到时候买点粉条,却发现几个老谋深算的游客已经吃了。
在面粉厂,最好吃的当然是烧粉鼠了。连老王他们很多都在这里等着这一口!
-
“我好多年没吃过这玩意儿了——”老王咬了一口外表被烧成糊的粉鼠。里面是一张熟粉脸,又粘又长,像只胖乎乎的老鼠,所以被大家称为粉鼠之一。
把这个东西放在火铲上,然后放进灶坑里烤。咬一口就能吃了。它又长又结实。它几乎是透明的面粉果冻,甜而软,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反正在正规餐厅之类的地方是尝不到的。
那些上了年纪的游客,突然想起老冰排,记得当年下乡插队的时候,可以吃个粉鼠,跟过年差不多,得关系好了才能偷偷尝一口。
所以他们都凑了过来。你想要,他也想要。年轻游客大多没吃过这个,都想尝尝。老王不是一个搜索的人。他干脆挥挥手“一人先!”
尝过粉鼠的人甚至说很过瘾,但是大铁锅里的粉条捞出来冷却后,终于可以吃到更过瘾的水粉了。
这时候粉条还没干,所以叫“水粉”。放在大碗里,拌上辣椒酱,撒上葱丝和香菜,搅拌几下,三两口就吃了一大碗水粉。大多数人会喊“再来一碗!”
没事的。水粉条可以空腹吃,不会伤胃。如果换成干粉条,那就不是一时半会了。面馆外面全是吸粉条的声音,非常壮观。
吃饱了,游客点了一些粉条和粉面,都是眼睛做的,没有任何有害物质,吃起来更健康更放心。
毕竟是小作坊,产量有限,大部分会留着自用,所以采购量还是控制在比较少的数量内。
除了圆形粉条,还加工了很多宽粉条,形状是扁平的。这个最适合炖菜,比如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正宗的是用宽粉条。
面粉厂运营正常,看这趋势,游客都急着买,很快就能有所收益。老王完全放心了,琢磨着能不能把村营里从油坊到磨房的东西都弄来。一方面,他可以吃自己做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游客,这也是江北的一大特色。
比如让游客体验磨砺的体验,肯定更有意思;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大豆油和色拉油出售。谁知道是不是地沟油?就算不是地沟油,从原料和制作上来说也不让人放心。
如果建一个小作坊进行生产,虽然生产力和效率低很多,但是正好适合江北的现状,而且抓住了原料和工艺两个方面做出来的产品,即使比市面上的稍微贵一点,相信还是有很多游客会在陆琴买的。
沉迷于米粉厂之后,老王投身于秋收。俗话说三个月没有秋忙,老农常说一句话,叫“抢秋”。各种在地里成熟的作物都要早点拿回家才放心。
游客干不了割黄豆之类的农活,因为豆荚是扎的,城里人皮肤细;所以在老王的倡导下,给游客安排的体验劳动就是掰玉米。
这个比较简单。先把玉米秆放下,一铺一铺,然后坐在上面,把玉米秆从秆上掰下来存成一堆,就算暂时完成任务了。
游客的工作主要是体验,不能指望他们做多少工作。最主要的是找到劳动的乐趣。比如下班后,把那些青玉米挑出来,放在农场的笼子里生火,一圈人就把玉米拿过来,放在火上烤着吃。
野外烤玉米也是有技巧的。首先,你应该选择一个坚硬的艾草茎或柳条棒,从玉米棒的背面插入,然后将棒握在手里再烤一次,这样会节省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