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年华
如果岁月可回头,那就让我们来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走一走,看一看。
那个年代是什么味道呢?苦中还有三分乐,乐中还有七分苦。就像一杯咖啡,在淡淡的苦涩中还有一缕清香,这就是苦乐年华。
那时候,不仅是物质极度匮乏,人们生活在缺衣少食的状态。还有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文化上的贫瘠。特别是在我们生活的小村庄里,文化极其落后,就连最起码的书都看不到。
条件好的家庭,有时候家长给孩子们买一本画册子,就是小人书。大概是两三毛钱一本。这本小人书就会在小伙伴中,传着看,抢着看,这就是我们文化上的大餐。象什么《鸡毛信》,《追穷寇》,都是我们一遍遍看,一遍遍翻的读物。
我那时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走东家去西家串门的时候,爱看人家的墙壁。因为墙上都是糊着报纸,报纸上有很多好的东西,特别是愿看报纸上那些小说连载。有时能看到一段,正看到兴头上就没了。真的很无奈,下一集就看不到了。
文化上的贫瘠落后,影响了我们知识上的吸取,限制了我们智力的开发,抑制了我们想象力的丰富。但是不影响我们小时候的快乐,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
女孩子玩口袋儿,跳格子。男孩子到田野林间扎笼子,抓蝈蝈。
春天一到,小满鸟来全的时候,正是我们绑弹弓,围夹子,漫山遍野打雀的时候,儿时的欢乐,在这一刻得到了集中释放。
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处境仍然很艰难。虽然建国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西方封锁,国内的经济发展也不顺利,国家举步维艰。这个时候,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个信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也是在这种历史氛围中长大的。课本上学到的英雄人物是小英雄雨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还有英雄人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等。唱的歌是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
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耳濡目染。我们从心里坚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那时候没有什么电视机,好一点人家有一个收音机。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家里只能收听广播。这就是我们接受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有时候广播还经常断线,与外面世界就断了联系了。
最开心的事就是大队演电影,一两个月轮到一次。看电影是全村人最大的一件盛事。
为了确认今天晚上是否演电影,我们就跑到大队部办公室前,看看有没有两个杆子,这两个杆子就是挂屏幕用的,如果有两个杆子,就说明不是传言,晚上确实有电影可看了。
好一点的人家,还要炒上瓜子儿。看电影时一边看一边嗑瓜子。一村人男女老少,坐在露天的操场上,欢天喜地地看电影。人多的时候,前面看不着,就到屏幕的后面去看。有的带着凳子,有的带着椅子,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前面的人一定要坐着,后面的人可以站着,要不然就档光了,看不见了。
那时候经常没有电,用的是电锅来放映电影。在放映期间,还要换三,四次片,每次换胶片都要间隔几分钟。这个时候,一些孩子就会嘻戏打闹,快乐玩耍一番。
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是同步的,不是说物质生活条件越好,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两者往往是错配的。就像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尽管物质生活不富有,文化生活也很贫乏,但是精神世界却是健康的。
其实快乐是很简单的事情,无非是人类社会把它搞得复杂了。在心里装满了欲望,贪念等不良的东西,人就活得沉重压抑了。
大到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都要有一些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构建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脉传承。
小到一个家族或者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家风。其实,家风的核心内容就是精神世界的构成。
我们要把自信,坚强,乐观,豁达,做为基石来构建我们的精神大厦,让自己的心灵家园洒满阳光,开满鲜花。在人生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微笑面对,从容度过。
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再看看我们成长的过程,哪一年好过?哪一刻不难?年年难过年年过,过了一关又一关。面前没有路,身后路自成。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精神。
我们党讲的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谁也阻挡不了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精神和信念正在转化成强大的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我们升起精神的风帆,闯急流,过险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向前。
(未完待续)
2022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