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角逐
当代中国人,有一个场面,令人终生难忘,会无数次走进梦乡,那就是挥之不去的高考。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这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伟大壮举。
小平同志以其特有的简练果断的风格,以雷霆手段推出高考这一惊人之举。
一时间,中国人陷入了震惊之中,在消息得到确认之后,举国欢腾。人们蕴藏在心中的梦想迅速的转化为蓬勃向上的力量,在无奈无望的氛围中,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不论是江南还是塞北,从城市到乡村,神州大地到处都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高考就像一面迎风飘扬的大旗,高高地悬挂在半空之中,引领天下英才,汇聚旗下,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马桥的景象,这是一次数百万人的命运大博弈。在这万马奔腾,蔚为壮观的景象背后,也能感受到中国人的苦涩和悲凉。
那时候的高考制度与现在还是有些不同的。考上学校,不论是大学还是中专,就意味着变成了国家干部,有一份稳定的,体面的工作。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没有什么出路,考大学就是我们人生最好的选择。
1977年恢复高考,比我们年龄大的中国人,对这件事一定是记忆深刻的。因为是头一年恢复高考,应届生可以考,毕业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也可以考。同一个考场上,经常看到兄弟姐妹同台竞技,考生年龄差几岁甚至十几岁。有的是半大孩子,有的已经成家结婚了,孩子都十几岁。这样的场面空前绝后,古往今来也许都没有过。
你们可知道,当年竞争的惨烈程度吗?据记载,当年考生有570万,录取了30万,录取率5%。当年考上的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真是不容易。
五年后,我和我的同学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考。
1982年,那个夏天,我们走进了考场。
其实,我们那不是高考是中考。因为我们考上中专的人,没有经历过高考。那是一个特殊时期的政策。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师资力量非常匮乏,急需一大批中小学教师。为此,国家出台了一个政策,就在初中生中招一批中等师范学生,让他们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解决全国急需教师的问题。
我们就是在这个政策下,走进了考场,考上了中专。
我们在报考的时候,政策也很特别。我们只能是应届毕业生,才有资格考中专,复读生是不允许的,这样保证了生员的素质。同时,只能是中专和重点高中二选一,如果报考中专,就不能同时报考县里的重点高中了,只能报普通高中,想一想,这个政策也够残酷的。
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考取中专。因为考上中专,就意味着有了一份工作,吃上了供应粮,变成了城镇户口。
因为我们没有读过高中,是从初中直接考入中专的,社会上管我们叫小中专,有别于高中的中专。我们没有读过高中,直接就进入了职业学校。所以说我们是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中考就是我们的高考。
为了能考上学校,我们是下了大功夫,我在巜友谊之歌》上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夜半寒窗苦读。就是对这段备考岁月的真实写照。那时候农村经常没有电,我们就在蜡烛下学习。有时没钱买蜡烛,就点着煤油灯学习,晚上睡觉时,鼻孔都是黑的。
那时候,城乡的教学资源是平均的,某种程度上说,农村的教育质量高于城里。我有幸赶上了当时我们乡最好的老师。
教代数的是齐国范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
教语文的是温贵昌老师。
叫几何的是范国栋老师。
教英语的是王景春老师。
教物理的是杨希发老师。
教化学是赵连起老师。
教政治的是孙连举老师。
校长是王斌老师。
这些老师要师德有师德,要水平有水平,配置得非常豪华。就是放在现在任何一个学校,也仍然是无敌的存在。
这些老师有恩于我,是我人生中的贵人,无以回报,只能祝福他们晚年幸福,身体健康!
这些老师对我是非常好的。全校仅有的一,二名县级三好学生指标,其中就有一名给了我。这不仅是荣誉,而且在中考的时候还要加上五分。这五分对于我们考生来讲,那是多么重要啊!虽然我最终考试的分数远远超过了分数线,没有用上这五分,但是学校老师对我的这份感情,我至今也没有忘记。
考试的那一天,是几个乡镇的考生分到一个大的乡镇里面集中考试,我是在兴城镇参加考试的。兴城镇离我们家20里地。我借别人家一台自行车,去参加的考试。中午,吃着自己带的面包,没有地方呆,就在教室外边操场上休息。
当我得知自己考上的时候,那种感觉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真正体会到了范进中举后的心理状态。
高考,从本质上来讲是古代传承到现在的产物。从隋朝开始的科举,是穷人实现阶层逆袭的唯一出路。在看二人转马前泼水的时候,有人看到的是崔氏女的嫌贫爱富,有人看到的是朱买臣寒门出贵子的故事。高考实际上就是现代版的科举。
我们有幸能够参加高考,如愿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如果没有高考这项制度的设计,即使是天才也会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就是千里马也不会被人识别出来。
当邮递员把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手上时候。他就是一张车票,让我们顺利登上了时代列车,开启了波澜壮阔,如诗如画的人生旅途,奔赴未知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