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法:成就下一个商业奇迹
- 吴婷
- 3981字
- 2023-09-05 15:05:36
快速出道:
喜茶的跨界营销
对今天的企业界来说,快速发展的科技、复杂多变的环境,已经模糊了传统的竞争壁垒与行业边界,而这恰恰成了这个时代中新势力最大的机会。企业在通过不同的营销组合与跨界合作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彼此共享流量,携手走入品牌快车道。
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任何品牌都希望获取高流量。这意味着可以抓到更多用户的注意力,更容易使品牌快速出道。
品牌营销中,跨界营销是一个获取高流量的好办法。
跨界营销可以让两个品牌共享双倍流量和话题,还能使双方用户得到全新的体验,往往可以实现“1+1>2”的双赢效果,简单说,就是“花小钱,办大事,四两拨千斤”。
跨界营销的一个案例就是老字号六神和新品牌RIO(锐澳)曾跨界推出花露水味的鸡尾酒,限量供应5 000瓶,17秒售罄,此举让双方品牌赚足了眼球。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说:“把已知的变成未知,以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做品牌联名其实就是把已知变成未知的过程,是给用户创造新鲜感的过程。
这里要讲的第一个案例——喜茶,把这种战法运用到了极致,使之成为自己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2016年,喜茶正式成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迅速蹿红,快速出道。2018年,喜茶估值超过80亿元;2022年,喜茶估值甚至超过了600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喜茶联名了近80个不同的品牌,囊括了食品、服饰潮牌、生活用品、美妆护肤等诸多热门领域。这些跨界营销,让喜茶持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渗透率,让用户在每一个场景下,都能看到喜茶。可以说,这种联名让喜茶实现了引流、创收两不误。
腾讯CDC(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61.4%的喜茶用户听说或看到过喜茶和其他品牌的联名产品。因此,不论是从销售结果,还是从市场关注度来看,喜茶的跨界营销都是非常成功的。
分析喜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解读。
注重人群叠加
跨界的背后,其实是用户人群的流动。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是做某个行业的,别的行业就跟自己没有关系。虽然每个品牌覆盖的人群都不尽相同,但是有用户的地方,就是品牌需要露出的地方。跨界营销可以借助双方的渠道资源,覆盖更多的目标人群,实现用户规模“1+1 > 2”的效果。
但是,跨界营销绝对不是“拉郎配”,不是随便找一个合作方就可以的,而是要像谈恋爱一样,找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彼此才能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标准来遴选合作对象。
首先,双方的用户,要具备同一特征。
“同一特征”不是“相似人群”。两个群体的用户可以相差很大,比如一个以“90后”为主,一个以“70后”为主。但是,他们必须具备同一特征,比如,都是对味觉有追求的人,都是热爱音乐的人。
“同一特征”可以让你大开脑洞,找到很少相互触达的两拨人。这些人通过跨界这座桥梁连接彼此,从而实现人群叠加,让双方都能获取新用户。
例如,喜茶和太平鸟的跨界。它们以粉色元素为主推出联名服饰,销量不错,而且引来不少关注。从用户看,太平鸟正在向年轻化转型,目标用户是追求潮流的年轻女性群体。相对而言,喜茶的用户更广泛。但这两个用户群体都喜欢追热点,追求与众不同。这就是“同一特征”。
其次,双方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体验。
简单的混搭没有太大意义,通过合作提供一种巧妙融合的体验,才是高手。
例如,喜茶分别与奥利奥、阿华田推出联名产品。具体形式是和它们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新茶饮。喜茶加入奥利奥、阿华田的配料,口感大大提升,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和味觉体验。所以,找准用户定位,构建自己精准的用户画像非常重要。
顺便说一下“用户画像”这个概念,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VB之父”“交互设计之父”艾伦·库珀认为,用户画像的核心是观察用户,把其行为的一些独特的方面列出来,形成一个行为变量集。具体做法是根据用户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等信息抽象出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其核心工作就是给用户贴上“标签”。
用户画像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四大维度(如图1—1所示)来分析:用户的基本属性,包括性别、地域、年龄范围等;用户的社会属性,包括工作类型、职业标签、家庭身份(是否有小孩)、婚姻状态等;用户行为类数据,包括用户活跃度、活跃周期、每日活跃时段、使用偏好等;消费习惯及贡献度,包括单次贡献金额、累计贡献金额、最后一次消费的时间、消费频次、投诉率等。
图1-1 用户画像的四大维度
从这四大维度出发,你可以分析出品牌用户群体的属性特征,为目标群体描绘出一幅用户画像。企业只有看清楚了用户画像,确定了目标用户群体,才能更好地实现用户人群叠加。
打造反差风格
跨界营销的第二个方法是制造反差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对日常事务习以为常,很多信息往往难以达到受众愿意主动分享的阈值。
生硬的广告或普通的营销方式很容易被用户的大脑自动过滤掉。然而,一旦跨界营销具有反差感,其不仅会调动起用户情绪,提供情绪价值,而且会增加品牌趣味性,吸引目光,吸引用户消费。
反差作为一种信息,与人密切相关。这在进化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远古时代,当同伴正常行走时你不会特别注意,但如果他突然加速奔跑(反常信息),你就会瞬间注意到,并准备开始奔跑。也许他注意到凶猛的狮子在奔跑,或看到有猎物要追赶。总之,如果同伴做出反常行为,一定是有大事出现。你如果没有关注到这个反常信息,就会出现两种恶劣的结果:狮子来了,你却不知道,最后被吃掉;你看不到猎物,当晚只能饿着。
因此,为了生存,人类天生对反常信息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因此,“反常”往往是引发关注的关键因素。
在跨界营销中制造反差感也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品牌如果打算做一次成功的跨界营销,一定要制造反差感。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双方品牌调性的不同来制造反差。
所谓品牌调性,是基于品牌的外在表现而形成的市场印象,相当于人的性格。通俗点儿说,它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或感觉。品牌调性主要可以通过品牌属性、品牌文化体现出来。
例如,喜茶和百雀羚的跨界合作。一个是新式茶饮,代表潮流年轻;一个是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国货品牌,代表经典传统。两者的品牌调性完全不同。为了配合这次营销,喜茶在线下举行快闪活动,把巴士装饰成民国复古风。同时,喜茶以老上海年轻女性形象为基础,设计出“阿喜和阿雀”两个虚拟人物,在官方微博推出以两者为主角的短篇故事。很快,推文阅读量达到“10万+”。另外,微博上的相关话题,在仅仅几小时内,阅读量就超过60万。
前面提到的六神和RIO的跨界合作表明,调性不同的两种产品联名,也有一种反差感。六神主打的花露水,是外出游玩和居家必备的产品;而RIO的产品是各种鸡尾酒,人们在聚会时可以畅饮。两个品牌有着看似毫不相关的产品,跨界合作却脑洞大开。最终,效果果然很好,合作推出的花露水味鸡尾酒在17秒内售罄。
我们可以看到,在跨界营销中,对于内容的打造,最好能具有反差感。让大家耳目一新,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才是高段位。
喜茶线下门店呈现出干净、整洁、时尚的整体风格。可是,在2022年4月,喜茶联名街头潮流引领者藤原浩,推出了特调产品“酷黑莓桑”。这款饮品的包装突破了喜茶的固有风格,以纯黑的风格示人,迅速赢得了用户的喜爱。社交媒体上,“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喜茶”“被喜茶这波‘黑化’刷屏了”在网友间形成了话题。“酷黑莓桑”上线首日就卖出了15万杯。
所以,在跨界营销时,品牌如果能大胆突破既有风格,就能达到让用户耳目一新的目的。
形成裂变传播
除了以上两个方法,还有一个方法不可忽视,这就是让用户主动参与,形成裂变传播。
在营销中,三分靠创意,七分靠传播。“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说过:“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传播能够创造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跨界如果缺少传播层面的助攻,营销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跨界营销不只是为了提高产品销量,最终目的其实是将用户转化为传播媒介,形成用户的自发传播。
商业理论中有个著名的AARRR漏斗模型(如图1—2所示),它分别对应用户生命周期中的5个重要环节——获取用户、提高活跃度、提高留存率、获取收入和自传播。
图1-2 AARRR漏斗模型图
具体到喜茶,用户早就完成了认识品牌、购买产品和复购的全过程。但关于如何打通第五项,让用户形成自传播,喜茶还是做了不少功课的。
比如,喜茶和广州的W酒店玩过跨界。它们推出联名定制黑金卡、行李牌等,带有明显的双方元素。同时,它们列出一些地点,用户如果去这些指定的地点拍照,并将照片上传到W酒店官方微博留言区,@喜茶,就有机会获得联名礼物。这里的“奖励”是用户自发传播的原动力之一。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喜茶和百雀羚的跨界营销。它们策划了快闪巴士线下活动。巴士内外都用“潮酷”的插画语言讲述了上海故事,让人们重温老上海的回忆。走进巴士内,你会看到黑胶唱片、留声机、绿色台灯、复古皮箱等,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了民国时期的老上海。
于是,这些巴士就成了“小哥哥”“小姐姐”的打卡宝地。同时,品牌再邀请KOL(关键意见领袖)参与,让他们把体验分享到社交平台。这种用户参与的方式也让更多的用户参与传播,从而使两个品牌的用户相互导流、转化。
另外,还有一种办法是把话题和场景结合起来。喜茶和藤原浩的联名产品包括饮品杯子、纸袋和保温袋。由于产品的整体风格非常有艺术气息,所以有网友对它们进行了二次创作,比如,饮品杯子被改装成了花瓶、笔筒,保温袋被改成了背包、纸巾盒等。这样,产品就通过改造进入了用户的其他场景中,实现了自传播。
总之,有了用户的参与,不管是社交媒体的互动传播,还是口碑传播,都有利于品牌扩大影响力,相互发掘潜在用户,获得跨界营销的最佳效果。尤其对新兴品牌来说,跨界营销无疑是快速出道的最有效办法之一。
↓
要点回顾:喜茶跨界营销的“三板斧”是什么?
一、利用用户画像,实现人群叠加。
二、玩转多样化风格,制造反差感。
三、吸引用户参与,实现裂变传播。
思考题
提到跨界营销,你还能想起哪些品牌?它们吸引你的原因有哪些?你如果要做跨界营销,会选择与什么品牌合作,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