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学概论(数字教材版)
- 宋玮主编
- 4460字
- 2023-09-25 17:27:32
第一节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一、货币收支循环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货币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企业,每个经济主体都不可避免地要和货币打交道。家庭和个人的收入,以货币的形式取得。而当他们需要商品和服务时,又必须用货币去购买。企业的生产流通过程更是伴随着货币的收收支支。甚至政府部门的存在也不能脱离货币: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无不依赖货币。
如果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政府部门、银行部门和国外部门,我们会发现货币收支把国民经济中的每个部门都联系在一起,而且这五个部门之间的货币收支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
1.以公司、企业等经营性单位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即企业部门的货币收支
企业的筹建首先就需要一定的货币资本金投入,开始生产之后又需要用货币来购买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等到产品生产出来,为了销售产品依然需要用货币来进行广告宣传、包装、运输。伴随着产品的销售,资金逐渐回笼,企业获得货币收入,而这些货币收入将被用于继续购进原材料、支付工资、提取折旧等,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运转下去。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时时刻刻都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借贷。
2.以家庭、个人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即居民部门的货币收支
每个家庭、个人的生存都需要消耗商品、享受服务,而他们必须用货币来换取这些衣、食、住、行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于是,家庭、个人依靠提供生产要素的方式,以工资、奖金、利息、利润等形式获取维持生活、改善生活所必需的货币收入。
3.以财政及政府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即政府部门的货币收支
财政的活动保证着国家职能的发挥和社会的公共需求。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以粮食作为财政收支载体的情况,但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财政收支已完全采用货币。货币性的税、费构成财政收入,货币性的购买支出、转移支付等构成财政支出。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同样离不开货币收支。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需要货币支出,国家拨付的费用又形成政府机构的货币收入。
4.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即银行部门的货币收支
银行等金融机构虽然也是企业,但在货币收支中却居于特殊的地位,其特殊之处在于银行部门收支的货币绝大部分都不是自有资金,因此必须单独列为一个部门。
银行部门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一些经营性金融机构组成。和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经营性金融机构了。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个人,都会因为对存款、贷款、转账结算等银行业务的需要而和银行发生货币收支往来。中央银行则作为货币管理机构和政府、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一些经营性金融机构发生货币收支往来。
5.对外的货币收支,即国外部门的货币收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各经济主体在与国外部门交往时,必然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往来。商品的进口出口,服务的索取提供,人员的往来交流,无一不形成国外部门的货币收支。当然,由于使用货币的不同,国外部门的货币收支与国内的货币收支有着很大区别。
这五大部门之间的货币往来形成了一个货币收支循环网络,一个部门的收入就是另一个部门的支出,一个部门的支出同样也就是另一个部门的收入。你收我支,你支我收,连绵不断,货币收支不断循环,这一过程就被称为货币流通,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现实运动着的货币的集合、总和。
二、货币的职能
研究货币的职能,是理解货币现象和货币相关问题的入手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在对货币功能的认识上分歧不大。马克思把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
商店里的每件商品都拥有自己的价格:一盒牛奶5元,一件衣服300元,一台彩电2000元……此外,提供的服务、证券市场上交易的股票债券等也有价格。在现代生活中,交易的对象都有价格,此时,货币充当了一种尺度,一种单位。我们用货币来衡量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样在交易的时候就可以方便地比较各种商品。马克思把货币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
原始社会中,人们直接用自己多余的物品去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这种物品和物品之间直接的交换,我们称为物物交换。在物物交易制下,商品的交换需要无数比率,如1把斧子=10斤大米,1只羊=5尺布。如果需要交易的商品数量增加,那么商品之间的交换率也随时增加。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计算一下,看看如果存在n种商品需要交换,需要多少交换率。计算的结果非常惊人,交换率的数目达到n(n-1)/2。当n的数目一定大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交换率将是天文数字,人们在交换时必须使用数量极大的交换率,这严重妨碍了交易的进行。而如果存在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我们将只需要n-1种交换率,交换的过程变得轻松简单,人们不再需要耗时费力地去计算交换率了。
货币之所以能够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马克思是这样解释的:根据劳动价值论,每一件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其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类无差异劳动。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的,只要比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能比较出商品的价值,而货币本身也有价值,所以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外在尺度就是货币了。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一职能。要理解这一职能,就必须先研究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人类和自然做着艰苦的斗争,为了维持生存而苦苦挣扎。那时,人类连解决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多余的产品和其他人进行交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发现单独的个体很难和大自然对抗,于是他们逐渐组成了一个一个的部落,分工合作制也随之兴起。在分工制下,擅长狩猎的部落专司狩猎,擅长耕作的部落专司耕作,然后每个部落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与他人交换,交易方式呈现为物物交换制。
和原始孤立状态相比较,物物交换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然而,物物交换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甲部落发现自己的食盐已经用完了,而大米还有剩余,于是它来到市场,想用自己多余的大米去换取自己需要的食盐。同时,市场上的乙部落虽然很需要大米,可是它多余的是猪肉而不是食盐,这样甲部落和乙部落之间就没有办法进行交易,它们必须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交易对象。很明显,在物物交易过程中,每个参与交易的个体必须要找到和自己的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完全吻合的交易对象,才能达成交易。因此,要想完成交易,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交易的效率低而成本高。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类需要交易的物品也越来越多,有一些在交易时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特殊物品逐渐成为交易的媒介。人们在进行交易时,首先把自己多余的物品交换成媒介品,然后用媒介品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物物交换制中困扰交易双方的需求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吻合的问题就由媒介品解决了:无论交易双方需要的物品是什么,在交易时他们都愿意接受同一种物品——媒介品。这些成为交易媒介的特殊物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易由直接变为间接:交易者不再拿着自己的商品去寻找持有自己所需商品的交易对象,而是先卖出自己的商品,即用自己的商品换回货币,再用换回的货币去购买所需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交易被分解成了卖和买两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发挥着交易媒介的作用,我们就把货币的这一职能叫作流通手段。
3.支付手段
在经济生活中,除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交易形式之外,还存在大量的赊销现象:买卖双方在交易时约定,买方可以先获得商品,到双方约定时间再向卖方支付货款。这样,当买方付款时,货币就不是在充当交易媒介,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支付手段存在。此时,卖方之所以会同意买方延迟付款,有时是因为卖方急于出售货物,有时是因为买方虽然在购买时缺少货币,但将来会有货币收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不仅仅体现在商品的赊销之中。当资金盈余者把货币借给资金赤字者时,当工厂主向工人支付工资时,当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赋时,货币都是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价值,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只要在货币流动的同时不存在商品的相向运动,货币就是在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4.价值贮藏
既然货币既能够衡量商品的价值,又可以充当交易的媒介,那么货币自然会被人们作为财富储存起来。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货币就发挥着价值贮藏的职能。
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人们必须首先把自己的商品销售出去,换取货币,然后才能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完整的商品流通被分解为卖和买两种行为。有时候,卖和买紧密相连,但在更多的时候,卖和买在时空上是彼此分离的。如居民在获得工资收入之后,不会全部消费,总要保留一部分,留待以后使用。此时,货币就被作为价值而贮藏起来了。
人们贮藏货币的原因多种多样。人们的每次货币收入之间往往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于是,人们会选择贮藏一部分货币,从而可以在两次货币收入的间隔期中使用这些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此外,在现代商品生产条件下,很多经济行为都必须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价值之后才能实施。比如企业家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房子、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更是需要居民长达数年的积累。因此,人们会有意识地贮藏货币,为将来的消费和投资做准备。
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贮藏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能够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当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时,过多的货币被人们贮藏起来;当流通中货币数量不足时,被贮藏的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当然,只有在被贮藏货币的数量足够大时,金属货币的这样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被贮藏货币的数量不够大,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有限,也就不能自我调节了。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钱荒”的现象。
在现代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本身已经不具有价值了,人们也很少再用贮藏纸币的方式来贮藏财富、积累价值,取而代之的方式是银行存款。此时,从单个个体的角度来看,有一部分纸币没有被使用,退出了流通领域。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则并不意味着有对应数量的真实价值退出流通领域。人们选择持有纸币或是存入银行,表示持有者推迟了自己从社会中取得相应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权利。但这部分商品和服务并没有退出经济生活,而是通过种种方式已经被经济社会使用了。因此,和金属货币时代相比,信用货币时代的货币贮藏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等职能。
在金属货币时代,黄金等贵金属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输出入,这样,各国货币的比价就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马克思认为,此时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然是脱去了“本国的制服”,而以贵金属本身的价值发挥作用。通俗地说,货币实际是依靠贵金属——如黄金、白银——本身的成色和重量来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
随着金属货币时代的结束,以及此后的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非货币化,货币不再以贵金属作为载体。货币要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自身职能,就不但不能够脱去“本国的制服”,反而要以身着“国别的制服”为必要条件。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普遍接受、用于计价和支付的货币是美国的美元、欧盟的欧元、英国的英镑等货币,每种货币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所属的国家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