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形态从其诞生之日开始,便不断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几千年来,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这几种形式。

一、实物货币

最原始的货币是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在物物交换时代,人们在进行交易时,某些商品能够广泛而普遍地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一旦某种商品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里得到人们的认可,开始充当交换的中介,那么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就是实物货币或商品货币。

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多种多样。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中国最早充当货币的实物是贝。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文字中得到印证。汉字中许多以“贝”作为偏旁部首的文字,其含义都和财富相关,如财、货、贸、贫等都是这样。日本、东印度群岛以及美洲、非洲的一些地方也有用贝充当货币的历史。而在古代欧洲、古波斯、印度等地,人们选择用牛羊充当货币。埃塞俄比亚曾用盐作为货币,美洲曾经选择烟草、可可豆等作为货币。

早期的实物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由普通商品发展而来的,在充当货币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自然形态,虽然能够代表财富,但并不是理想的货币币材,因此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缺点,阻碍了交易的进行。比如,牛羊等牲畜的价值较高,也便于转移,但是分割后的牲畜其部分价值的总和会大大低于整体,这样一些价值较低商品的交易就无法使用牛羊作为交易的中介了。

随着交换的发展,早期实物货币的缺点越来越明显。此时人们发现金属具有可以充当货币的特殊的性能:可多次分割、可按不同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后可以冶炼还原;金属易于保存,不易腐蚀变质。于是,在世界各地金属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的地位,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

货币并不是由自然界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而货币一旦产生,并进入经济生活之后,就逐渐找到了金银这类最适宜的贵金属,充当自己的载体。马克思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一现象:“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

历史上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充当货币的现象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冶炼技术的发展,铁的冶炼变得比较容易,和金、银、铜比较起来,铁的价值比较低,而且容易锈蚀,不利保存。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是金和铜。东汉以后,黄金的数量急剧减少,到宋代时,白银取代黄金的地位,成为主币的币材。白银的流通在中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而在西欧,最初银币的数量多于金币的数量,自13世纪以来,金币的数量逐渐增多,到18世纪、19世纪金币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20世纪初期,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均使用黄金作为币材。

二、代用货币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金属货币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进一步扩大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例如,当商人前往比较遥远的地区采购商品时,随身携带大量的金、银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于是,人们开始选用纸张来代替金、银行使货币的职能,这些纸做的货币通常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被称为银行券。银行券可以在市面上流通,持有者可以随时向政府或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属铸币或金、银,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因此又被称为代用货币,或者是兑现纸币。

和金属货币相比,代用货币的优点非常明显。除了便于携带和运输以外,印刷纸币的成本低于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此外,纸币流通还可以避免金属货币流通时所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在使用金属货币时,常常会有人为了牟取私利而铸造重量轻、成色差的铸币,这种货币因为不足值而被称为劣币,而足值的货币则被称为良币。当劣币出现在市场上时,由于按照重量、成色计算的良币实际价值较高,因此人们会收藏良币,使用劣币,最终导致良币退出流通,劣币占领市场,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显然,使用纸币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银行券最初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人们为了保证货币的安全性,把自己所持有的金属货币存放于银行、钱庄之中,而银行、钱庄则开出一张书面凭证,证明存款人的权益,这张书面凭证就是银行券。存款人凭手中持有的银行券就可以随时要求银行、钱庄兑现等额的金属货币。因为银行券能够随时兑换成等值的金属货币,因此在交易时就可以充当媒介,代替金属货币。

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是中国,但是我国历史上的纸币大多不能兑现成金属货币。早在北宋年间,即10世纪末期,中国就开始使用纸印刷的货币——“交子”。此后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纸钞流通制度,明朝也发行了“大明宝钞”。欧洲的纸币则发源于银行券。最初,一般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发行银行券的银行保证银行券可以随时按面额兑换成金币、银币。到了19世纪,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禁止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银行券的发行权归中央银行所有。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又称为不兑现纸币,是指货币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式。比如美国的美元、日本的日元、中国的人民币等都是信用货币。相对于信用货币的票面价值而言,印刷这些货币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既然货币本身价值远远低于货币价值,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愿意接受这些货币呢?信用货币产生的机理就在于信心和信用。人们接受、储存信用货币,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信用货币能够交换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人们对信用货币的信心,则来源于法律和传统。各国法律都对本国货币在本国国境内的使用做出了规定。

从历史的角度看,信用货币的出现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只有在战时或是经济震荡时期,部分国家才会停止兑现银行券,由国家法令来支持银行券的流通。但是,由于战争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银行券都普遍停止兑现金属货币。既然纸币不再能兑换成金属货币,那么纸币也就不再是代用货币了。此时纸币的发行由中央银行垄断,完全转变为信用货币了。

除了上述直接的历史原因之外,信用货币的诞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和金融机构根据长期的发行经验发现,只要银行券的发行量控制得当,社会大众对银行券和发行机构保持信心,那么银行券并不需要十足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既然银行券不再拥有足额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那么银行券之所以能够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其原因自然在于人们对银行券发行机构的信任。这样,纸币就由代用货币转变成为信用货币——依靠发行机构的信用流通的货币。

当然,信用货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发行机构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行货币。货币发行机构要想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就必须保证社会大众对发行机构的信誉具有信心,因此也就不得不对信用货币的发行数量有所控制,以免货币贬值。

目前我们使用的信用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辅币

在进行小额或是零星交易时使用的货币就是辅币。辅币一般采用铸币的形式,由铜、镍等贱金属铸造的,其本身所含金属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目前,世界各国辅币的铸造权都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掌握。

2.钞票或纸币

钞票或纸币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说到的现金,其发行机关各国不同,但多数国家都指定发行权归中央银行所有。

3.银行存款

现代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就是为客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客户可以据此向银行签发支票。所谓支票,就是银行存款户根据协议向银行签发的即期无条件支付命令。客户拥有了支票存款账户之后,就可以用支票来代替现金进行交易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通过支票转账进行的交易数量远远多于通过现金进行的交易数量。

在银行及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支票是流通中最重要的工具。这主要是相对于现金而言,支票具有很明显的优点:支票可以挂失,从而可以减少使用现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支票传输便利,减少了交易的成本;支票可以按照交易的实数收付,避免了找换零钱的麻烦;支票可以背书转让。在进行大额交易时,支票的优点就更为明显了。当然,使用支票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支票的支付最终必须通过银行转账才能实现,因此支票结算费时费力。而且,支票本身只是一种代表存款的票据,在交易方不了解开立支票者信用的情况下,可能就会拒收支票。不过在信用制度健全的国家,人们已经创造出了许多辅助的信用工具,如保付支票等来克服支票的缺点。

除能够签发支票的存款之外,不能签发支票的存款,如企业的定期存款和居民的储蓄存款等,也是现代信用货币的一种。只不过这些存款不能签发支票,因此也就不能直接流动,不能直接用于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的职能。

四、电子货币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货币形态又开始发生改变,出现了电子货币。所谓电子货币,就是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换言之,此时货币的形式不再是纸(纸币)和金属(硬币),而是电子载体中所包含的信息。

电子货币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来讲通常有两种情形:电子资金转账和电子现金。电子资金转账,是以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为基础访问银行存款,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或进行其他银行转账业务。这些工具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银行发行的借记卡。凭借借记卡,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柜台、自动提款机、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对自己的银行账户进行操作,或提取现金,或进行消费,或转账结算。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需要银行或中央银行作为服务的中介。为此,银行必须拥有高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和连接各金融机构的通信网络。

而电子现金,可以称为电子钱包。它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再次装入资金的多用途预付卡,比如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的各种储值卡。电子钱包是不记名的,人们在使用电子现金时,不需要访问自己的银行账户,既可直接从买方的电子钱包向卖方的特殊终端进行转账,也可以从一张卡向另一张卡进行转账。目前各大学普遍使用的食堂餐卡就是一种电子钱包。

无论哪种情况的电子货币,持有者都必须预先以央行货币向发行机构支付电子货币价值,而其价值都以电子形式储存。与纸币、硬币、支票等支付工具相比,电子货币的主要优点在于电子货币不用借助有形的货币实体进行交换,从而可以简化异地支付费用,节省流通费用,特别是可以节省处理现金和支票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因此,电子货币深受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的欢迎,甚至开始逐渐取代现金、支票等传统货币。然而,电子货币的安全性是电子货币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目前电子货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流通中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在我国,以银行卡、IC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