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压倒了皇帝

“百日维新”3运动猝然夭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值得深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其夭折的原因。

1875年,光绪登基,但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清朝的真正统治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的遗孀,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她所居住的宫殿坐落在紫禁城西部,故称“西太后”,另外她还被尊称为“老佛爷”和“老祖宗”。从1875年开始,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摄政王。按照中国传统,女人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摄政王,皇后或太后如果想发挥摄政作用,就要“垂帘听政”,也就是在处理国家政务时把身体隐藏在帘子后面。这个成语自唐高宗以来沿用至今。当皇帝成人后,皇后或太后放弃摄政,称为“归政”或“撤帘”。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女人曾经垂帘听政,在西太后之前,还有宋代的两个太后。

1888年,清廷颁布了两个重要诏令:一个宣布光绪皇帝即将大婚(按照中国风俗,结婚表示他将成人),另一个宣布来年2月太后归政。同年,官方宣布颐和园即将竣工,宫廷内部的人知道,颐和园是西太后撤帘后的休养生息之所。

光绪大婚是在1889年初,当时他18岁。婚礼过后不久,他又举行了亲政仪式,开始担负起大清帝国的统治权。他的皇后(后称隆裕)是慈禧太后兄弟桂祥的女儿,太后希望通过这个婚姻亲上加亲,加强她和她所属的叶赫那拉氏的地位4

按照惯例,皇帝还要娶若干妃子。在这些妃子中有一对姐妹,时年分别为15岁和13岁,姐姐被称为瑾妃,1924年去世,谥号端康;妹妹被称为珍妃,25岁时凄惨地死去。

在第二次摄政之5后,慈禧太后似乎心甘情愿地把政权归还给了光绪皇帝,人们既没有因此而赞美她,也没有对她起过疑心。当时她54岁,已经到了隐退的年纪。太后归政之后,改变了自己在紫禁城内的住处,从慈宁宫迁往宁寿宫。此举符合紫禁城的传统,表示新政权、新秩序的建立,表示让皇帝担负起管理国家的全部职责。这是有旧例可循的。1795年,已经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隐退,迁往宁寿宫。九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慈禧太后隐退,所选的落脚之处也是宁寿宫。乾隆6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宁寿宫也因乾隆而颇有声誉。这可能就是慈禧太后选中此宫的原因。

无论是乾隆皇帝的隐退还是慈禧太后的归政,都只是名义上的。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任何尊严和权力。如果用“让位”和“退休”来形容1795年以后的乾隆皇帝,或者1872年及1889年之后的慈禧太后,会在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头脑中造成一个错误的印象。以乾隆为例,他在1795年让位,由“皇帝”改称“太上皇”,以便让继承者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登上皇位。此后,在宫内乃至全国,乾隆实际上成为一个比让位前更权威、更辉煌的人物。他摆脱了作为皇帝必须处理的烦琐公务,只是提纲挈领地掌握着最重要的权力;如果愿意,他可以否定现任皇帝的所有决策,或者置之不理。退一步说,即使“太上皇”厌倦了作为皇帝的责任和排场,希望自己的继承人去享用皇帝的特权,即使他不问世事,只醉心于长生之道,他仍然会被群臣尊为国家元首,被看作终极权威。在所有诏令中,他的名字都列在皇帝之上;只要他还活着,甚至皇帝也要向他下跪。

归政后的慈禧太后当然不像乾隆那样威风,但其地位仍然超越皇帝。对“老佛爷”而言,这种荣耀并不过分,因为她在皇家谱系中的位置无人能比;即使她没有两次摄政,也应该列于光绪皇帝之前,因为她不仅是前皇帝之母,而且辈分较高。不仅如此,如果光绪皇帝死在她之前,那么她将成为继位者的二世祖,有资格获得更高的“太皇太后”头衔。在本书后面我们将看到,在1908年光绪去世后的短暂时间里,她成了“太皇太后”,并以此名义下葬。

中国的“太”字,实在是意蕴非凡,英文中没有任何一个词能与其对应。正如“慈禧太后”又被称为“老佛爷”,都是要使人们相信,她一定具有非凡的能量,否则一个寡妇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最有权力的人呢?事实上,不仅“太后”居于皇帝和皇后之前,甚至已故皇帝的二等配偶——“太妃”也居于皇帝和皇后之前。当皇帝和皇后觐见太后或太妃时,或在自己的宫中接驾时,如果没有得到太后或太妃的允许,是不能落座的。我曾几次陪同宣统皇帝到端康皇太妃居住的宫殿,发现宣统皇帝总是心怀敬畏,言谈举止极其小心,因为端康的地位比他更尊贵。面对太妃尚且如此,面对太后时就更是战战兢兢了。

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遗孀都能代替皇帝执政。太妃必须升至太后才有这个资格,即使太后得到了执政的机会,也只能“垂帘”(如“老佛爷”那样),而不能彻底代替皇帝。从法律角度看,之所以让太后拥有比皇帝还高的地位,是为了便于牵制皇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暂时或永远地废黜皇帝;她甚至不用“垂帘”,而是按照规定颁布“紧急诏令”,其权力几乎不受限制。在中国,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并不会遭到太多指责,至少不会被看作谋反。虽然如此,太后也不会轻易使用这项特权,除非她确信自己在统治阶层内部拥有足够多的支持者。太后的这种地位使她很容易成为“反对党”的领袖,他们会联合起来,与皇帝身边的羽翼抗衡。可以说,中国皇太后的作用类似于英国议会上院。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在中国甚至连最忠诚的保皇党人也对光绪皇帝的不幸遭遇不闻不问。他们忠于皇权,但皇权的代表者并不只是光绪皇帝,还有慈禧太后。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容忍慈禧的错误和罪恶,才会忽略光绪的苦痛。

对我们西方人来说,皇太后不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她不但能做到这一点,而且赢得了尊重,就更是匪夷所思。可是在中国,这种事情很容易理解。中国的伦理道德讲究“孝为纲常之首”,中国人认为,长辈在青年人面前永远享有权威,而青年人永远不能不尊重或不服从长辈。这是中国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法则,即使今天仍然如此,人们希望皇室能在这方面为全国树立一个榜样。

康熙皇帝7是中国最强有力的皇帝之一,他专门颁发诏令表示对皇太后的尊崇和敬重,并表示愿意接受她们的“诏令”。我们无从考证康熙此举是否真诚,事实上,中国的皇帝往往喜欢在口头上对传统道德表示敬意,但做起事来却不一定。他们心里清楚,虔诚的言语可以带来奇妙的效果,至少可以赢得读书人的支持,这对皇朝的稳固大有好处。

一个典型事例能说明太后拥有怎样的权力。道光二年(1822年)11月颁布的诏令宣布,皇帝谨遵皇太后之命,立继妃佟佳氏为皇后。本来,皇妃头衔的升降纯属个人私事,但皇帝却不能自由发布,必须由他母亲皇太后代劳。这是严格按照规章行事的。只要太后健在,嫔妃升迁之命便只能由她颁布。甚至皇帝的婚姻也必须由皇太后主持,由她来挑选皇后并择定婚期。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慈禧太后的地位有多么稳固,而她所掌握的权力有多么大。我们将不难理解,她是如何从幕后走出来,压垮悲痛的皇帝,并使维新党陷入完全混乱和绝望的境地。在某些西方观察家看来,慈禧的胜利足以证明她在性格和智力方面的强大,而光绪的失败足以证明他的软弱和无能。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慈禧太后的确比光绪皇帝强大得多,但这不是因为双方自身的能力。从理论上讲,慈禧太后拥有更高的等级,但她之所以获得如此之高的等级,不是因为能力出众,而因为她是长辈;从现实方面看,她的地位使她凝聚了帝国中所有的保守派,共同反对维新。保守派围着她转,不是因为她治国有方或者充满智慧,只是因为她可以成为一个好斗的保守派领袖。保守派可以依附慈禧来摧毁维新运动,而且完全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