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文化馆·文化站

137

文化馆·文化站

就在“蒋三”小吃店的正南面、这个弄堂口的南拐角,从街口一直往西南方向延伸的那一片就厉害了,全是一间套一间、一院连一院的明清建筑。

——此处的“厉害”除了可以叫“结棍”外,还可以叫“吃价”发音“丘嘎”、“对手”发音“嘚手”、“扎棍”等。

最靠近巷口的房子,过去是新场的“信隆典当”,现在已成了“新场镇文化馆”,还挂着“文化宫”、“工人俱乐部”等金字招牌。这个地方,后来就成了怀揣文化梦的我时不时前去光顾的场所。

——时不时的“前去光顾”叫“冲发冲发”。

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的南汇下沙著名的农民女画家康金梅小姐姐就曾于1983年2月2日下午,在这里举办了她的艺术生涯第一个画展,“康金梅画展”。作为一名新场中学的高三文科生、假文艺青年,我有幸外行冒充内行地“混”入了现场。

——“画展”发音“我载”。

现在呀,那个地方作为新场古镇人文风貌重要的展示平台和窗口,在二十一世纪初又得以重新修缮,经SH市历史博物馆精心打造,布置成了“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于2006年对外开放。

馆内设有“沧海桑田”、“煮海熬波”、“名人荟萃”、“生态古镇”等四个展厅,把新场镇的前世今生予以了详尽的还原和展现。这地方,文化气息浓郁,历史积淀深厚,很值得你走进去,收住急促的脚步,放下繁杂的思绪,静静瞻仰,细细品味。

这个文化阵地当时属于镇的。而乡的文化载体“文化站”就在“三里长街”第一个交叉口的工农路西端。那时,里面的图书馆、阅览室常能见到我的身影哦。

——“图书馆”发音“肚虚跪”。

那里,还是我组织开展青少年课外活动的主阵地呢。演讲赛、故事会、诗朗诵、读书会、作文赛等等,持续不断。那会儿的当家人是才华横溢、八面玲珑的秋萍大姐姐。我和美女站长一回生二回熟,她一如既往的鼓励、帮扶、支撑,让我这个小弟弟受益终身。

如此,一镇一乡,一北一南,一馆一站,都镌刻着“新场”的烙印。它们互通有无、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妥妥的“文化古镇”、“文化之乡”啊。也甭管镇的还是乡的,于我,只要是和“文化”沾上边的,就都想去凑个热闹、露个小脸,何况还是敞开大门、自由出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