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捯”煤饼

169

“捯”煤饼

于是乎,我们三兄弟的“家庭作业”,除了常规的烧饭、割草、喂鸡鸭猪羊兔外,就又增加了一个新项目,“制作蜂窝煤饼”。

——“喂”叫“予”。

——“制作蜂窝煤饼”,在新场当地原住民口中叫“捯煤饼”。

把从镇上的生产资料商店买回来的煤粉,一股脑地倒在自家屋外铺着砖块或石块的墙脚边。并在煤堆中间留个凹口后向周围划拉开,形成一个火山口状的环形岛屿结构。再向中间的凹口里加入水,用长柄铁铲来来回回地搅拌,直至均匀。水不够了继续加,类似“和面”一样。这是制作蜂窝煤饼的第一步。

——“商店”发音“桑滴”。

水加多加少很有讲究,全靠搅拌的人自行把控。水放少了,压出来的煤饼会散架。水加多了,出来的煤饼就成不了形。即使勉强成形了,过不了多久,也会整个瘫软下来,蜂窝洞也堵塞了,圆柱成坨块了,蜂窝煤饼变煤球疙瘩了,还怎么放进煤球炉子里烧呀。

接下来就是制作蜂窝煤饼的过程了。把“‘捯’煤饼机”这个铁家伙放到搅拌好的煤堆里,圆铁柱中间的有孔圆铁板一受力,自动沿细铁棒上升,地上的煤渣随之进入圆柱并挤压成煤饼。拎起整个铁家伙,来到同样铺着砖石块的墙脚边,用脚踩在那块铁条上,一边脚上慢慢使力,一边双手同步慢慢向上提,一个圆柱状的蜂窝煤饼慢慢露出了头,最终亮相在地面,任其晒透晾干。

——“自动”发音“私动”。

一个做完,紧跟着回去做第二个。如此,做一个,卸一个,循环往复,直到无煤渣可用。

完了,还得用水把地面、制煤饼用过的工具包括“‘捯’煤饼机”全部冲洗干净。清理不及时、不干净的话,粘上过煤粉、煤渣的地方、器物,黑乎乎的不仅难看,还会影响下一次的使用。

为啥卸在屋檐下的砖石块地面上?原因不复杂,卸下的煤饼浑身湿漉漉、软塌塌,一旦着地就不能挪动了。选在这样能照见阳光、顶上有遮挡的地方,既方便快速晒干,又避免淋到雨水。

虽然借助了铁家伙,干这活省去了不少气力,但归根到底是需要卖力气的,主要是时间不短,一场做下来,浑身的腰酸背痛。

——“气力”叫“神思”。

等蜂窝煤饼干得差不多了,就一个叠一个地搬到灶头间,再一个叠一个地对齐、码好。一旦对得不齐,稍有不慎就会整排倒下来,自然少不了煤饼们的粉身碎骨,那还怎么用啊。

——“粉身碎骨”发音“粉身碎刮”。

就算很小心了,意外还是会在事中或事后发生。大人自己碰下来的那就忽略不计了,呵呵。要是被自家小孩无意间走来走去碰下来了,一顿大人送给小孩的体罚就基本免不了了。

——“小心”叫“用心”。

——“体罚”叫“生活”发音“桑罚”。

唉,对小孩而言,没有冤不冤,只有痛不痛。那时的大人,打自己的小孩好像不太需要理由的,何况有理由的呢?但愿小时候的你没有过我这样的“待遇”。

遇到下雨天就糟糕了。煤饼好几天都晒不干,除了无法用它顺利点燃后烧饭菜之外,雨大的话,还会被淋得变形甚至稀烂,半天付出的埋头苦干算是白忙活了,等到雨过天晴后还得重新来过。

——“糟糕”也可以叫“一塌糊涂”发音“噎塌糊涂”,另外,此处的“糟糕”主要的意思体现在增加额外的麻烦,所以还可以叫“讨厌”发音“讨移”等。

——“白忙活”叫“白弄一只卵”发音“拔弄噎匝瑞”,有点粗俗哦,呵呵。

——此处的“来过”自然指“办理”、“操作”之意哦,和“过来”或“到过”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