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知识青年住客堂
说起我的“黄”家的这个客堂,在没拆分前还为知识青年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作过贡献呢,替它的主人挣足了面子。
——“挣”叫“轧”发音“嘎”、“绷”发音“浜”。
——此处的“面子”发音“米子”,还可以叫“台型”发音“嘚影”等。
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经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下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席卷全国、大规模展开。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纷纷离开城市,到最广阔天地的农村参加劳动、定居下来。
——“上山下乡”发音“桑赛窝乡”,还可以叫“插队落户”发音“擦嘚牢伍”、“下放”发音“窝放”、“插队”发音“擦嘚”等。
那是在我三四岁时,一批知识青年来到了我们生产队插队落户,和我们老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就被安排在我“黄”家的客堂里住了下来。
——“老农民”叫“老佃户”发音“老地伍”。新场原住民对“老农民”的形象描述,比较经典的一句话是,“一只裤脚管高,一只裤脚管低”。意为外观胡子拉碴不修边幅、穿戴随意率性有啥穿啥、行为举止大开大合不拘小节等。
——“裤脚管”发音“裤甲跪”:裤脚。
客堂早已清空,不再有柴火、杂物啥的,地上已铺满了厚厚的、干洁白亮的新鲜稻草。小伙子们进入客堂,把带来的被褥一个挨一个铺在稻草上面,这就是他们各自的床了。再摆上扎成四四方方的被子,放下正面粘贴着毛绒状的火红色“为人民服务”、里面塞得鼓鼓囊囊的草绿色帆布挎包。妥了,落户了,呵呵。
——“被褥”叫“被席”发音“比席”:专指那个年代用棉花弹就的、垫在身下的棉絮。因为是光板的,躺上时大都要覆上一块能足以覆盖整张棉絮的布料即“被单”。
——“被单”,铺在被褥上的叫叫“地被”发音“地比”,盖在身上的叫“皮面子”发音“比米子”。
——“被子”叫“被头”发音“比豆”:专指那个年代也是用棉花弹就的、整个用布料上下包裹着的、盖在身上的棉被。这床棉被又都有一大块“被面”包裹住整块棉絮的。
——“被面”也叫“皮面子”发音“比米子”,可以单独盖在身上,也可以用作被子的正面包装。
——新场当地原住民口往往会把被褥、被单、被子、被面等床上用品统称为“被头铺盖”发音“比豆铺给”。
——“服务”发音“卧务”。“卧”下身子为人民做事,还真是“服务”的真谛哩。
这些城里、镇上下来的帅哥们还真不含糊,一早出工,很晚收工,和生产队里的社员们一个样子。
每天,外面刚蒙蒙亮,他们就起来了,马上有条不紊、有板有眼的一阵收拾。个个一副新式公社社员打扮,整齐干净,有模有样。
——“蒙蒙亮”发音“魔魔亮”。
——“打扮”发音“当掰”。
——穿着“整齐干净”叫“山青水绿”发音“赛青思络”、“构勒”等。
——穿着“有模有样”叫“出客”发音“策喀”,也可以叫“构勒”等。
到了傍晚,再次看到收工回来的他们,得,个个衣衫不整,全身上下不是泥土就是灰尘。看来呀,小伙子们被伲贫下中农教育得蛮过瘾的,哈哈。
——此处的“过瘾”发音“顾瘾”,还可以叫“扎作”发音“扎造”、“操道”等。
好在他们看上去依旧情绪高涨、意气奋发。一进客堂,紧接着烧饭炒菜、吃饭洗碗,洗澡冲凉、洗衣晾晒。有时还要聚在一起商量、争论着什么。最后,或盘腿坐着,或直接躺下,对吹互掐,熄灯睡觉。
——“洗澡”叫“汏浴”发音“汏唷”。
我家客堂被友情征用,我估摸着是时任杨辉大队书记的父亲贡献出来的吧。
那时,可没有租金、补贴一说,何况都是阶级兄弟、革命战友,伲贫下中农还是他们的老师呢,作点贡献理所应当不是。
在我有限的印象中,这些小叔叔除了勤劳、干练,还个个热情、友好,和老东家老老小小都相处得特别融洽。
——“热情”发音“捏形”。
——“相处融洽”叫“轧得来”发音“嘎得雷”、“轧得和”发音“嘎得伍”。
热诚相待、和颜悦色、欢声笑语不说,他们还时常把自己烧的大鱼大肉盛一碗拿给我们吃,正冒着热气呢。
有一次,送上门的是一碗百叶卷烧“红烧肉”。那个肉啊,红彤彤,闪着光亮,香喷喷,穿透心田。才闻到肉香,我喉咙里的软组织就毫不设防地上下蠕动起来,口水也在口腔里毫无征兆地集结又吞没、吞没又集结。待到真真切切的咬上一口,啊,滋滋冒油呢,太好吃啦!
——“百叶卷”发音“霸叶绝”,也有写成“百叶结”的:一种扎成单结状的薄皮豆制品。
——“喉咙”叫“捂咙”。
——“口水”叫“馋吐水”发音“腮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