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包扎头”·“小菜没啥吃,饭要吃饱的”
啥时候能吃上这些日思夜想的“老八样”?要么出门做客,要么进门待客。
——“日思夜想”发音“捏思哑想”。
在那个年代,对大多数家庭的大人而言,平日里吃得简单点、穿得马虎些也就凑合着过了,旁人不会惦记,也无心留意,大家都自顾不暇啊。可一旦遇上实在推不掉的走亲访友、回避不了的迎宾待客,就成了头等的头疼事,没钱啊,也没吃的呀。怎么办呢,咬碎槽牙填瘪肚、打肿瘦脸充胖子呀,再苦再难也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强作欢颜,至少把当天人来客往的门面撑足了。
——吃得“简单”叫“枯腻水”发音“枯腻思”、“干枯腻”发音“跪枯腻”等。
——“自顾不暇”叫“自顾不周”发音“私顾勿周”。
——“回避不了”叫“哑不掉”或“哑勿脱”发音“哑勿特”。
——“胖”叫“壮”发音“奘”。
——“胖子”叫“大块头”发音“肚窥豆”。
——“节骨眼”发音“节刮念”:关键处。
不过,对家里的小孩来说呢,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走亲,可以穿新衣服了。迎客,可以吃“红烧肉”了。不管去或来,大人都无暇管束,就都可以尽情撒欢、肆意闹腾了!
走亲戚,空手去是不可能的,不管家里有多穷、再怎么揭不开锅。为这次上门作客,家里大人也总会准备上一个“包扎头”或别的什么吃的喝的用的。
——“走亲戚”叫“跑亲眷”、“煲亲眷”:到亲戚家作客。
——“空手”发音“空舍”,叫“空身”。
——“不可能的”叫“好熬额”。
——“这次”叫“咯次”、“咯趟”等。
——“包扎头”:走亲访友的礼物。
“包扎头”是个什么玩意?在那个特殊年代,新场本地人走亲访友时,习惯把各式或圆型或方型的小块状食品,其中唱主角的是金灿灿、黄澄澄的广式月饼,用专用油皮纸包扎成梯形立体状,上面再覆上一张长方形的红纸,用细纱绳十字相扣、扎紧,并在中间打个漂亮的蝴蝶结。这,就是“包扎头”也。整个“包扎头”也可以全部由散装的白砂糖灌制而成。可以想见,当时的白砂糖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何其的显赫。
——“广式月饼”叫“广圆”发音“广悦”。
——“漂亮”叫“趣”、“登样”、“好看”发音“好窥”等。
携妻带儿的上门去补充“油水”,只有一个“包扎头”,有些寒酸。不得已,大人再颇为舍不得地配上四瓶一扎的乙级大曲或上海黄酒、一圆铁罐麦乳精、一小串香蕉或一小袋苹果,完美!拿着这些出门,已特别有面子了,属于能够横着走的存在。一大家子也都没闲着,每人手里拿一样,一路昂首挺胸、说说笑笑,本就不宽的路面,基本只属于你们家的了。
——“油水”发音“油思”:此处指营养。
也别说,也确有很是狼狈不堪地空着手登门的。这在我家乡那里也有说法,叫带了“两条藕”上门。你想啊,两条空空如也的手臂,不就是两根光秃秃的莲藕嘛。自然,这样去亲戚家蹭个饭,内心总处在忐忑不安之中,特别的累,吃得也不踏实,只能偶尔为之哦。
——“忐忑”叫“心拉拉”。
有些明明趾高气扬地拎了大包小包进门,却依然“嘿嘿”地向主人直打招呼,“没拿啥,空身来的”。唉,过分谦虚就是骄傲好不好。
家里来亲戚、客人了呢?同样也是好酒好烟好茶好菜奉上,一年到头好不容易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家当”就此清零了。主人脸上永远是如沐春风,虽然心里一肚子的苦水和不舍。
——“一年到头”发音“噎泥到豆”。
主人家一般会根据来的客人的亲疏、多少和自身家境的现状去准备相应的菜肴。而浓油赤酱、味美量足、盆碗满桌,肯定是共同的特点。即使菜品真的有点少,主人也会就同样的菜多烧点,盛上两大碗摆到桌子上去,都是要命的“面子工程”闹的呀。
如此满满一桌,开吃时,男女主人还得露出一副满不在乎的轻描淡写,“小菜没啥吃,饭要吃饱的”,以示本次招待热情好客、没有“伤筋动骨”。还唯恐客人过意不去、不忍动筷,忙不迭地帮助夹菜,“小菜烧得不好吃,多吃点”。其实,在场的亲朋好友,小孩除外哦,都心知肚明,今天的张罗已是倾囊而出的最高规格了。只是不知道主人家老小已勒紧裤腰带几时、还将扎紧多久。
——“没啥吃”发音“呒啥丘”,多数情形是新场家乡的原住民用在待客时的谦辞里的,而此时的餐桌上恰恰是大碗大盆摆得满满着呢。
——“伤筋动骨”:此处指家庭经济的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帮助”叫“帮忙”、“相帮”等。
——“多吃点”叫“筷头密点”或“筷头忙点”,发音都是“筷豆茫滴”。
个别日子过得特别寒酸的,比如我家,即使最亲近的亲戚来了,也只是按照“老八样”的食材、样式,烧其中的几样而已。让您笑话了呀。
——“您”也叫“侬”。
亲戚、客人上门了,饭桌上好不容易有鱼有肉了,小家伙们终于可以吃了吧。且慢,除了家里大人一脸“春暖花开”地陪着客人一起吃,小孩子呢,只能在一旁的灶台边上找位置或直接站着,待客人动起筷子了才可以开吃。有时客人来的多,连女主人都上不了八仙桌了。
我们哥几个呢,哪还管这么多,有得鱼吃肉吃,在哪吃都一样,站着吃还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