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从萌芽走向生长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浪潮开始逐渐席卷全国。但是在东北的偏远农村,似乎还没有被经济浪潮所充斥……

那个时候,物质还比较匮乏,副食品几乎没有几样。哪家有孩子出生,小米和鸡蛋是馈赠佳品。用竹筐装满100个鸡蛋,里面用碎稻草紧紧裹满,再带上一小袋小米,就是看望产后妇女最好的礼物了,旧时俗称“下奶”。臣子明就是在那个年代,在左邻右居、亲戚长辈每家一筐鸡蛋、一袋小米的滋养下降生、长大的。

东北的农村多数是土房,房子矮趴趴,冬天很冷,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时候额头冻得冰凉,甚至有的人喜欢戴着帽子睡觉。早晨不愿意从被窝爬起来是每家孩子的常态,即便是起来也是被子从脑袋开始一直披在后背,直到把袜子裤子都穿完,才愿意把被子卸下。臣子明的母亲会早起来,除了会准备一家人的早饭,还会提前把他的棉袄、棉裤翻过来放在褥子底下焐热再让他穿上。他每天喜欢在炕上蹦蹦跳跳的穿戴好衣服。穿好衣服后他打开窗帘,能看到玻璃上厚厚的一层窗花。晨起的朝阳能透过窗花折射进屋里,窗花发出五彩斑斓的窗花光,到了晌午时分也未能完全融化,小时候的臣子明总喜欢用舌头舔窗花,用手指在窗花上写字,做出各种不同的图案来。他的母亲经常说,小心你的舌头粘上再也拿不来了,臣子明下意识的把舌头缩回来,确实感觉到一阵粘连的酸痛。

到了早饭时间,臣子明的母亲召唤他的父亲把吃饭用的八仙桌放到炕上,端上热腾腾的稀饭和他的母亲蒸的裂开花的白馒头,有时候早晨会有一点黄瓜咸菜或者咸蛋。吃过早饭,穿戴好棉帽子、棉手闷子,臣子明背起军绿色的帆布做成的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小时候的学习可以用简单、快速、无忧、无虑来形容。那时候全天没有几节课,班主任既是语文数学老师,也是音乐体育老师,一身多能。在长达6年的小学生活中,每一年都有各种不同的假期,除了正常放假外,还有铲地假、割地假……入冬以前,每个班级都会组织学生去地里拔大豆茬子的根儿,用作冬季取暖。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每年冬天都是自己解决室内取暖的问题。在没上课之前,同学们会轮流把室内的炉子生好了。

这样每年的循环往复的小学生活,虽然简单,但也无忧无虑,快乐无边。相比较当下而言,这是一段令人向往而又无法再来的岁月。纯真、快乐、真实是臣子明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从臣子明小学三年级开始,90年代中期,这期间受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务工。臣子明的父母亲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进城务工生活,臣子明从那时起成为了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在当时,臣子明记忆中农村里生活的人们并没有对知识达到如饥似渴的程度。而臣子明的家族却非比寻常,从臣子明的曾祖父开始,就是有名的学者,曾祖父是私塾老师,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四书五经无所不晓。祖父受曾祖父影响遗传了水墨画的天分,是附近远近闻名的画匠。也是当时生产大队的大队长,一直做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臣子明的父亲受家族经济环境的影响并没有求学深造,而是把机会让给了妹妹,也就是臣子明的姑姑。臣子明的姑姑是当时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当时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臣子明从小学毕业以后就由家里送到县城去读书,初中、高中一共6年的学习时光都是在县城度过的。

初中阶段是臣子明独自一人在校外住宿,第一次阔别亲人来到县城。90年代末期,那时候校外承包住宿的有很多,是当时一个比较流行的行业,有的承包方家里有初中任教的老师,显得十分有优势。这样住宿的学生们可以得到课外补习的机会。当时在一起住宿的每个年级年龄段的有很多,一共有二十几人都在一个屋里上下铺住着。

初一时期的臣子明学习比较努力,曾经一度进入到班级的前十。但是生活方面还是不能够独立,经常在休假期间把脏衣服用书包带回家,由家里人帮他洗完,晾晒好之后再带回学校。后来因为校外住宿环境的干扰,他开始学会了一些坏习惯。到了初中二年级就是所谓的爬坡分水岭阶段,成绩开始滑落,最后跌落到了全班倒数第十名。班主任老师多次找到他谈话,他都无动于衷。后来在初三阶段他开始把不良恶习戒掉,开始努力学习,并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刷鞋,尤其他会把他的小白鞋刷的白白的。

这个时期,臣子明发现自己有了青春期的冲动,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心里有了喜欢的人,他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