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经》导读(下卷)
- 姜海军
- 3197字
- 2023-12-19 11:39:34
(二)以事(史)解《春秋》
《左传》主要是以历史叙述的形式,对《春秋》经文作最为详细的分析,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历史最重要的经典。这部书基本以《春秋》鲁国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战争胜败、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之所以记载这么丰富,和左丘明是鲁国史官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作为太史,他掌握着比别人更丰富、更珍贵的资料。
左丘明为什么这样详细地编撰《左传》?这和他的创作目的有直接的关系,即他担心孔子弟子误解孔子《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所以为《春秋》这部书撰写更加丰富、翔实的历史事实来为孔子思想作佐证。比如《春秋》隐公元年经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只有九个字,但是《左传》却花了将近一千字进行解释: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春秋左传正义·隐公元年》)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左传》从郑庄公的出生说起,交代了母亲厌恶郑庄公,而偏爱他的弟弟公叔段,然后又分析了郑庄公如何听从母亲的要求分封了公叔段,而母亲却与公叔段合伙叛乱,想篡夺君位,另外又记载了郑庄公如何解决这次危机,以及他如何听取颍考叔的建议,最终实现母子和好如初,等等。
又如《春秋》宣公二年记载“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对此《左传》作了详细的解释。春秋时期,晋灵公很小就做了国君,不仅荒于政事,而且非常任性、残忍。他经常在朝廷上拿弹弓打行人、大臣,以此取乐。有一次,因为他的厨子做的熊掌不合他的口味,一怒之下他就把厨子给杀了。面对晋灵公的荒唐行为,宰相赵盾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掉赵盾。没有办法,赵盾只好选择逃避,到处躲避晋灵公的追杀。有一次晋灵公派一个叫麑的大力士去暗杀赵盾。麑发现,赵盾天还没亮就已经穿好了朝服准备上朝,他被赵盾勤于政事、为民请命的行为感动,认为杀了赵盾属于不义。但是他又认为,自己若不执行君主的刺杀命令,就是对君主不忠。麑认为这是两难选择,于是就选择了自杀,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晋灵公多次追杀赵盾,以至于赵盾同族的赵穿终于看不下去了,就派兵杀死了晋灵公,同时把赵盾召回到了朝廷,让他继续担任宰相,主持国家政务。对于这件事,晋国的史官董狐认为,杀死晋灵公的真正凶手不是赵穿,而是赵盾,于是在史书上写下“赵盾弑其君”。赵盾看了以后,非常吃惊,说自己并没有杀害晋灵公,这样写是错误的。但董狐解释说:“你身为宰相,逃避晋灵公的追杀,但没有离开晋国,赵穿杀晋灵公的时候,你却袖手旁观。现在晋灵公被杀,你继续当宰相,却也没有惩办凶手赵穿,这弑君的罪名,不归于你归于谁呢?”赵盾听了,也无可奈何,只能听任董狐记载。孔子听到这个事后,极力称赞董狐,说他:“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即认为他是一位非常好的史官,能够秉笔直书,不畏强权。不仅如此,孔子作《春秋》也继承了董狐的做法,他也写下“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而且他直书晋灵公之名“夷皋”,这表明晋灵公该杀,这样就比董狐更加公正、客观了。由此可见,孔子“春秋笔法”可以说是对“董狐之笔”的继承和发展。
又如关于晋文公重耳的事迹,《春秋》僖公二十四年只有经文“晋侯夷吾卒”五个字,但《左传》中就对晋文公重耳出逃、周游列国、与各国君臣周旋、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晋国、登上君位等等,写得非常详细。
当然,《左传》并非对每一条经文都作非常细致的解释,绝大部分都是比较简洁的介绍,比如对《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左传》解释为:“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又如《春秋》僖公十九年,记载有“梁亡”两个字,《左传》对此作了简明的解释:
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
《左传》这段话翻译过来便是说,梁国灭亡了,《春秋》没有记载是谁灭了它,说明它是自取灭亡。起初,梁伯喜欢大兴土木工程,到处建筑城池,但是却不去居住,老百姓被折腾得非常疲惫,以至于难以承受,就谣传说:“某国就要入侵梁国了。”于是就有人乘机在国君的宫殿外面挖沟,说:“秦国将要攻打我们了。”老百姓都非常害怕,就逃跑了。秦国由此乘机占领了梁国。《左传》对“梁亡”的解释很简洁,但却非常形象,把老百姓的怨恨与统治者的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左传》对《春秋》简洁的经文作了细致的解释,使得很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样一来,我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就会更加完整、全面,对它们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公正。否则,根据《春秋》经文的片言只语,我们很难了解历史的真相,更难以下结论,甚至会做出错误的评判。比如《春秋》宣公二年记载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如果单凭这句话我们就会断定赵盾是乱臣贼子,杀了自己的国君。但借助《左传》详细的记载,我们就会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赵盾不是凶手,晋灵公也是该杀。
总之,《左传》对《春秋》中的军政大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做了细致的解说,成为我们了解《春秋》的经典之作。《左传》虽然只记载了上起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历史文化,所以《左传》也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上古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经典。对此如明人黄洪宪所言:“(《左传》)上自三代制度名物,下至列国讣告策书,与夫公卿大夫氏族谱传;大而天文地理,微而梦卜谣谶。凡史狐、史克、史苏、史黯之所识,《梼杌》《纪年》《郑书》《晋乘》之所载,靡不网罗摭拾,总为三十篇,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8] 就是说,《左传》从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政治、军事、人文、社会、经济、礼仪习俗等各方面都做了记载,成为我们了解上古三代尤其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经典依据。清人崔述也说道:“无此传,则三代之遗制,东周之时事,与圣贤之事迹年月先后,皆无可考,则此书实孔子以后一大功臣也。”[9] 离开了《左传》,我们对先秦很多史实都无从了解。不能不说,《左传》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历史起源、先秦历史重要的经典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