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男孩为什么叛逆

看透叛逆期的表象与本质

让人闻风丧胆的叛逆期到底是什么?

我们回忆一下男孩从出生到进入叛逆期之前的成长经历。

犹记得他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是那么弱小无力。他和妈妈亲密无间,眼中只有妈妈,这是他最爱也最想要的人。母子俩唇齿相依——妈妈片刻不能离开儿子的视线,否则他就要哇哇大哭,四处乱爬,不顾一切去寻找。

然而,再血浓于水、不分彼此,到了两岁也会迎来亲子关系的第一个分水岭。人们称这个时期为“可怕的两岁”,确有几分道理。儿子此时开始事事反抗,动不动就噘嘴摇头,把“不要”“不行”喊得理直气壮。他的心里开始响起一声稚嫩但坚定的呐喊:“我不是个婴儿了,我就要自己说了算!”这是儿子自我意识的初次觉醒,他第一次察觉到了妈妈和自己其实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但此时还只是开端,自我意识不过萌发出了一点小芽儿。当儿子进入小学后,自我意识才会在他与朋友、老师的相处中,被逐步强化和升级。到了叛逆期,儿子终于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由此变得独立和自主,且势不可当。

儿子叛逆的根本原因是想让别人知道:“我不是一个孩子了,我需要成人间的那种平等和尊重。”他的心被束缚,所以想要挣脱。只是他也才刚开始练习,所以挣脱的姿势和力度难免激进,甚至看上去像是要逃离。

同时,他的目光还被父母的人格状态与精神世界吸引。他迫不及待地希望重新认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次一定要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真实地了解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经历与三观。

他的种种逆反行为,颇像孙悟空大闹天宫,通过不断挑衅与冲击去了解真实、客观的社会规则。

只是有的孩子真能达到“大闹天宫”的程度,让父母方寸大乱、溃不成军。有的孩子稍作试探即鸣金收兵,让父母事后才反应过来:“难道那就是传说中的叛逆期?”甚至有的天使宝贝全程没有值得一提的“大作为”,似乎悄无声息地便度过了叛逆期。

孩子的表现截然不同的原因在哪里?

其中当然少不了每个孩子天生不同的个性与禀赋,但更多地还是取决于父母在儿子叛逆期时的态度。

有的妈妈比较强势,可能会认为:“你是我生出来的,当然得听我的。”

但是,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希望大人能尊重自己的决定。父母如果仍然强势干涉孩子,孩子当然会奋起反抗。这就是叛逆期亲子纷争的原因。

我以个人空间为例再来说明一下这个道理。

个人空间,是一段能把他人和自己隔绝开来的物理距离。有了它,我们才能感到放松和自由,不至于太过紧绷尴尬。距离的理想长度因他人的身份而异,亲人和恋人间约为45厘米,朋友间则要45~120厘米。在高峰期的地铁里,我们周身的不快感就来自从四周向自己紧紧靠拢的陌生人。这导致在个人空间里,所见之处全是络绎不绝的冒犯,几站路下来便叫人感到身心俱疲。

个人空间的必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证,其实在心理世界里也同样不容忽视。很多人讨厌那些没有教养、问东问西的“大嘴巴”,受不了他们一见面便对别人的私生活刨根问底。其实家人之间也一样如此。

每个人都需要心理上的个人空间,不希望被任何人(即使是亲人)肆意闯入。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无奈拒绝:“别问了,工作上的事我真不想带回家讨论。”也可能是卑微恳求:“别再偷瞄我的手机了好不好?这样我会不舒服。”这真不是说大家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或坏心眼,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手机就是心理上的个人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当孩子处在叛逆期时,就会从心理上意识到并确立起自己的个人空间。

此后男孩会格外珍视自己的精神领地,不希望父母再强行越界。他们中有些直接摊牌,有些则旁敲侧击,但一定会用种种行为竖起警示牌,提醒大人“到此为止”,接下来“非请勿入”。

无论行为怎样,程度如何,竖起这两块警示牌都是孩子们向独立生活迈出的第一步。

他们站在心中高耸的藩篱之中,仰天大吼:“我想要独立了,让我自己来吧。”

我们现在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就是为了他将来能独自走入社会。所以,当他以构建个人空间为起点,主动走向独立时,父母当然该为这伟大的一步欢呼。

记得幼时的他第一次颤颤巍巍地伸出小脚丫,走出人生第一步时,我们会放手去欣赏,还忍不住激动落泪。没有人会惊慌:“糟糕!孩子会走路了!”

叛逆期和学步期一样,都是成长路上的一道坎而已。跨过它,孩子就能立得更稳,走得更远。所以,没必要如临大敌:“不好啦!孩子要开始叛逆了!”

叛逆期明明是一扇通往成年和独立的大门,很多妈妈却把它发展成一头吞噬亲子关系的猛兽,忍不住为儿子的“不懂事”和“没良心”感到万分痛心。于是她们无视孩子的心理藩篱,屡屡入侵,还嚷着“我是你妈,有什么不可以”。

一开始是儿子自立边界,然后是妈妈恣意乱闯,接下来是双方的来回过招。在互不相让中,矛盾不断被激化,关系持续恶化。这就是亲子关系在叛逆期中的崩塌过程。

换个角度看,其实真正应该先反思、必须主动做出改变的人,是妈妈。妈妈如果能琢磨明白儿子在反抗什么,以及母子矛盾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叛逆期的困局便能迎刃而解。

若妈妈不能放下执念,修正对立零和的亲子关系,那么叛逆期的问题不仅不得其解,反而愈演愈烈。

你不能仗着自己是妈妈,就越界干涉和操控孩子。道理很残忍,但记住它,接下来的日子便会容易很多。

自己居然要为孩子的叛逆行径负责?有家长要嘟囔了:“我们多管管他,也是为他好。做父母的还不能为自己孩子操心了?”

没问题,但是你打算把胸中那腔所谓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操到什么时候——到儿子结婚为止?还是只要他会喘气,无论做什么都要被你管?显然,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有人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自然界中,雪狐们在成年后便干脆地离开母亲,潇洒地走入广寒大地,独自去定义和书写属于自己的“狐生”。这是正确又恰当的亲子关系。人类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的儿子一旦结婚,就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家庭。从此,他和妻子的关系才是最该紧密而牢固的,父母本就应往后退一步。

妈妈们心里都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母爱的本能让她们无法放手,难以接受甚至想象眼前这个可爱的娃娃会离自己而去,于是抓得越发紧了。

但孩子就像一根弹簧,它有自己舒服的长度和自然的伸展方式,且拒绝任何人的强拉硬扯。育儿过程中,你越是使劲按,它越是往回弹。家长无谓的干涉与胁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

育儿之路漫漫,父母们最后都想要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但认真想想,父母如果不放手,那育儿就永远不会结束。这就像参加了一场重要的考试,却一辈子都不交卷一样。如此,这场考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