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股神企业帝国的过去与未来
- (美)劳伦斯·A.坎宁安
- 4字
- 2024-05-11 17:40:45
第一部分
第1章
缘起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世今生
1956年,26岁的沃伦·巴菲特在家乡奥马哈成立了投资公司——巴菲特合伙公司。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寻找那些市场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公司。这种捡烟蒂股的投资机会在当时俯拾即是,尽管有一些公司因为缺乏持久的竞争优势而最终失败,但总体上还是给巴菲特带来了不菲的收益。1965年,巴菲特接管的其中一家公司,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在巴菲特收购的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是一家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品制造商。它是1955年两家公司合并的产物,这两家公司的前身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其中一家是伯克希尔精细纺纱联合公司,这家公司是一些纺织企业于1929年合并而来,包括成立于1889年的伯克希尔棉花制造公司。另外一家是成立于1888年的哈撒韦制造公司。1955年合并以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控制权由蔡斯家族和斯坦顿家族共同享有,这两大家族控制伯克希尔-哈撒韦已有好几代了。
这些公司曾经是著名的纺织品制造商,但它们面临着竞争的冲击,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南部地区以及国外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靠关闭工厂、裁撤员工等方式削减成本,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斯坦顿家族经常发生争吵,尤其是奥蒂斯和西伯里两兄弟。并且,他们与蔡斯家族在战略问题上存在分歧,比如对一家境况不佳的企业应当再投资多少,两家各执己见。这家公司交投清淡,其股价仅为账面价值的1/3至1/2。1965年,伯克希尔的账面价值为19.24美元/股,相当于公司的整体价值为2200万美元。
巴菲特第一次听说伯克希尔,是在买入它的10年以前,当时他在格雷厄姆-纽曼投资公司工作,老板是他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1962年,巴菲特个人获得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经纪人提醒他,有机会以低于8美元/股的价格购买更多的股份。由于伯克希尔定期回购股票,巴菲特认为,他可以大量买进这些折价股票,并在伯克希尔回购时以更高的价格抛售给公司。在伯克希尔股价不到10美元/股的时候,西伯里·斯坦顿问巴菲特会以什么价格出售他的持股,巴菲特说11.50美元/股。西伯里让巴菲特承诺,如果公司提出收购要约,他会参与竞购,巴菲特同意了。巴菲特以为他们达成了交易,便停止了收购股票。然而,不久后这家公司仅出价11.38美元/股,巴菲特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
作为对西伯里不守信用的回应,巴菲特转而掉头,买入了更多股票,并最终说服奥蒂斯和西伯里也把股票卖给了他。巴菲特决定更好地了解他的投资。他参观了伯克希尔的工厂,去了车间,与经理们交谈——这是商业买家的常规做法,但巴菲特在他后来的职业生涯里很少这样做了。巴菲特开始了解纺织制造业,并且很欣赏陪他参观的向导——主管生产的副总裁肯尼斯·蔡斯(肯尼斯·蔡斯与伯克希尔的所有者蔡斯家族没有亲戚关系,只是碰巧同姓)。巴菲特合伙公司刚刚获得伯克希尔的控股权,斯坦顿一家就从管理层辞职。巴菲特被选为董事,董事会任命肯尼斯·蔡斯为公司总裁。
当地媒体将巴菲特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收购描述为一种恶意收购,从而引发了针对巴菲特的谣言和中伤——巴菲特是一位专业收购人,他准备加快这家陷入困境的公司的清算进度。巴菲特不愿被世人称作清盘人,并竭力避免表现得像一名清盘人。然而,随着全球化对纺织业的打击,多年来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每况愈下。得益于蓬勃发展的多式联运集装箱业务,竞争对手开始将制造工厂转移到国外,那里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出口运输成本也更低。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即使在公司勒紧腰带、忍受股东损失的情况下,伯克希尔还是被迫逐年缩减经营规模。直到1985年,巴菲特终于永久关闭了这些纺织工厂。
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对巴菲特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经历——他明白了什么是自己的“不为清单”。从那时起,巴菲特制定了伯克希尔的政策,即永远不去参与恶意收购,并发誓永远不会清算被收购的子公司。伯克希尔有一个原则,就是只收购那些拥有理想高管的公司,以避免不得不插手管理层的人事变动。最重要的是,伯克希尔会寻找那些具有长期经济价值的业务,并愿意为它们支付合理的价格。关闭纺织业务的痛苦经历,让巴菲特下定决心要投身那些可以持久经营的业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伯克希尔公司逐步剥离了其他失败的业务,这些业务大多是在巴菲特合伙公司时期收购的,比如连锁百货公司多元零售公司、联合零售商店和霍克希尔德-科恩百货公司,后来巴菲特再也没有收购过类似的业务。[1]
巴菲特说,如果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他的境况会好得多。但从第一次收购中吸取的教训,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