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股神企业帝国的过去与未来
- (美)劳伦斯·A.坎宁安
- 2222字
- 2024-05-11 17:40:47
巴菲特早期的投资版图:保险、报纸、零售
1965年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纺织业务继续恶化,巴菲特在保险业建立起一项新的业务,成为投资领域的堡垒,并发展成为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企业集团。1967年,伯克希尔收购了两家位于奥马哈的保险公司——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和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总共花费了850万美元。
这些保险业务为伯克希尔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因为客户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持有这些资金,直到收到索赔的时候才需要支付。作为一名投资者,巴菲特喜欢这种被称为“浮存金”的资本。在随后的50年里,伯克希尔主要以三种方式运用了保险公司留存的“浮存金”:继续投入并发展保险业务;购买大公司的少数股权;收购全资子公司。
20世纪70年代,伯克希尔利用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和其他保险公司产生的大量浮存金,进一步开拓了保险业务,包括收购盖可保险公司(GEICO)的少数股权。为了加强资本利用和扩大保单范围,伯克希尔还成立或收购了许多其他保险公司。一直到今天,所有这些公司都还在运行。[2]
但是,保险业务并不是巴菲特唯一的兴趣。伯克希尔第一批非保险类收购包括奥马哈太阳报公司(Sun Newspapers of Omaha, Inc.)。1969年,巴菲特收购了这家区域性的周报集团。这家公司的经营者是巴菲特家族的朋友、奥马哈本地居民斯坦福·利普西。虽然从财务角度看,这家公司对伯克希尔并非意义重大,但它让伯克希尔引以为荣。[3]1973年,《奥马哈太阳报》因为报道位于奥马哈郊区的孤儿院——孤儿乐园(Boys Town)事件而荣获普利策奖。孤儿乐园因1938年由斯宾塞·屈塞主演的同名电影而为大众所知。在电影里,斯宾塞·屈塞饰演的是孤儿乐园的创始人爱德华·弗拉纳根神父。孤儿院占据一个相当庞大的寄宿学校校园,向社会开展了无休无止的募捐活动,不断强调自己肩负的崇高使命,以及经济上的拮据。正因如此,到1972年时,许多人知道这个慈善项目,但很少有人知道,学校收到的捐赠基金已经超过了2亿美元。[4]《奥马哈太阳报》对此进行了调查报道,向公众披露了基金管理不善等问题,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
报纸行业是伯克希尔最早开展的普通股投资领域之一。1973年,伯克希尔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少数股权,这是一家由格雷厄姆家族控制的控股公司,以其拥有的在首都华盛顿发行的报纸命名。1971年,家族的女主人凯瑟琳·格雷厄姆通过发行与员工所持股份相同的B类股票,让公司上市。
在公开市场上收购了华盛顿邮报的大量股份后,巴菲特向凯瑟琳保证,他尊重格雷厄姆家族的传统和管理,不会干预公司具体的经营事务。[5]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巴菲特和凯瑟琳建立起一种“神仙友谊”,一方是睿智的股东,另一方是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经理人,这种超越工作关系的友谊,可以被视为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典范关系。凯瑟琳向巴菲特寻求建议,巴菲特支持凯瑟琳的经营决策。[6]
20世纪70年代初,伯克希尔又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投资,买入了蓝筹印花公司的大部分股票。这家公司与伯克希尔的纺织品制造公司以及保险公司有一些共同点。像保险公司一样,蓝筹印花公司也会产生浮存金;像纺织业一样,蓝筹印花的业务也是日薄西山。
印花交易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一种营销手段。像绿邮公司和蓝筹印花这样的公司,将印花券卖给加油站和杂货店等零售商,这些零售商按销售额的比例将印花券分发给顾客。顾客可以用累积的印花券兑换咖啡机和烤面包机等消费品。印花券公司预先从零售商那里获得现金,但在兑现奖品前不会产生资金成本,因此创造了可投资的浮存金。
一群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零售商组建了蓝筹印花公司,取代了绿邮公司的地位,然后垄断了加州的印花市场。包括绿邮在内的竞争对手起诉蓝筹印花公司,要求其赔偿损失,政府要求蓝筹印花公司将其大部分所有权出售给非关联方。这使得蓝筹印花公司成为许多人的投资机会,其中不仅包括巴菲特,还有加州一家投资合伙企业的老板查理·芒格。芒格博学多才,1962年他作为联合创始人在洛杉矶创立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也就是今天著名的芒格-托尔斯-奥尔森律师事务所。[7]通过伯克希尔和其他经营实体的持股,巴菲特成为蓝筹印花公司的最大股东,而芒格的合伙公司则是蓝筹印花公司的第二大股东。[8]
凭借各自对蓝筹印花公司的投资,巴菲特和芒格成为业务上的合作伙伴,并开始了一段维系终身的友谊。芒格是土生土长的奥马哈本地人,当时住在加州的帕萨迪纳,他从一开始就为伯克希尔的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芒格鼓励巴菲特以“长期主义”的眼光看待商业机会,超越了巴菲特在职业生涯早期所采用的“捡烟蒂股”的投资方法。芒格建议,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质的企业,胜过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普通的企业。此外,芒格比巴菲特更多地采用定性投资方法,他不仅会考量有关财务报表中营业收入和利润的统计分析,还会考量企业家精神、诚信和声誉等软实力的影响。
早年间,蓝筹印花公司创造的投资回报是合理的,当时它解决了诉讼问题,公司继续产生着一定数量的浮存金。[9]但随着客户偏好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积分换购的商业模式逐渐消失。消费者对集券和换购失去了兴趣,[10]而通货膨胀和不断上升的油价使零售商更专注于降低价格,而不是进行昂贵的额外补贴。[11]尽管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蓝筹印花公司允许客户来兑换尚未结清的印花券,但最终由于零售商停止购买印花券,蓝筹印花公司的生意逐渐萧条。伯克希尔通过合并,将蓝筹印花公司纳入其企业集团,最终从美国民众和伯克希尔的历史上消失。但在蓝筹印花公司存续期间,它在三项收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伯克希尔的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三项收购分别是:喜诗糖果、韦斯科金融和《布法罗新闻报》(Buffalo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