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股神企业帝国的过去与未来
- (美)劳伦斯·A.坎宁安
- 5808字
- 2024-05-11 17:40:44
译者序
经营之神巴菲特
1942年3月,巴菲特买进人生第一只股票——城市服务优先股。在此后长达80年的投资生涯里,巴菲特创造了不少投资神话,其中的经典案例包括美国运通、《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卡夫食品、苹果公司,等等。因为擅长股票投资,巴菲特也被世人誉为“股神”。在我看来,巴菲特的身份远不只“股神”这一面,作为伯克希尔的董事长兼CEO,巴菲特还是名副其实的“经营之神”。
1965~2022年,伯克希尔每股市值的复合增长率为19.8%;1964~2022年,伯克希尔每股市值累计增幅为3.79万倍。2022年3月16日,伯克希尔A类股票的每股收盘价首次突破50万美元大关。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1股伯克希尔A类股票,大约价值320万元人民币。与之相对应的是,伯克希尔的总市值突破7400亿美元,约合4.7万亿元人民币。缔造伯克希尔企业帝国的关键因素,既包括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也包括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
与市面上大多数侧重于讲述巴菲特股票投资的书籍不同,《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将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伯克希尔为数众多的子公司身上。这些子公司大多是因为巴菲特的收购,而纳入伯克希尔的事业版图。这些子公司从事的业务极其广泛,涵盖衣(如范奇海默兄弟公司)、食(如卡夫-亨氏)、住(如克莱顿房屋公司)、行(如美国运通)、保险(如盖可保险)、能源(如中美能源)、金融(如富国银行)、传媒(如《华盛顿邮报》)等方方面面。
既然这些子公司业务各不相同,那么伯克希尔为什么能够把它们聚拢在一起呢?原因在于,在多年的运行和发展中,伯克希尔已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几乎所有的伯克希尔高管和员工,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很多子公司在加入伯克希尔以前,就已经因为具有伯克希尔的某些品质而为巴菲特所欣赏;它们在加入伯克希尔以后,这些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淬炼。伯克希尔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可以概括为9项特质。
特质1:精打细算
巴菲特多次提到,保险业产品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客户而言,他们在选择保险公司的时候,非常看重保单价格。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要想赢得客户,打折降费似乎是一种必然选择。由于保险是先收取保费,然后承担可能的赔付义务,这种特殊的商品属性,导致从业人员有一种做大规模的冲动。但不考虑效益的发展,就如同不考虑价值的成长,到最后必然是一地鸡毛。
在伯克希尔的业务版图里,保险业占据着非常显要的位置,因为巨额的浮存金为巴菲特的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那么,在这样一个缺乏竞争优势的行业,巴菲特是如何打造旗下保险公司“护城河”的呢?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精打细算,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然后让利给客户。比如盖可保险,通过直销的方式将综合费用率降到最低,选择低风险承保人群,从而将综合赔付率降到最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红海里杀出了一条血路。
特质2:真诚友善
在我的第一本译著《巴菲特的嘉年华》的译者序里,我曾指出,巴菲特赢得“众人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待人坦诚。一方面,巴菲特将自己多年来的投资心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一方面,巴菲特从来不试图为自己的投资失误做任何掩饰或者辩护,反而一再声称自己一定会有出错的时候。当你真诚待人的时候,他人也会报之以真诚。
1967年,巴菲特买下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林沃尔特有一句名言:“没有糟糕的风险,只有糟糕的费率。”在林沃尔特的价值观里,保单只是一纸承诺,而这一纸承诺背后,要有强大的财务实力才能保证其履约能力。所以,巴菲特和林沃尔特宁愿忍受保费收入的短期下滑,也绝不愿意去承担超过赔偿能力的风险。始终信守承诺,其实就是对客户的一种真诚。
特质3:珍视声誉
巴菲特说过:“建立良好的声誉需要20年时间,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巴菲特并不是危言耸听,他非常清楚,声誉才是最宝贵的资产。伯克希尔旗下的子公司,大多把声誉看得比金钱更为重要。
比如克莱顿房屋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克莱顿就明确表示:“众多股东、投资者和供应商对我们公司的信任,以及8000名员工对我们公司的忠诚是如此重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职业操守,珍视公司信誉。”在美国楼市火爆的时候,很多同行会放宽房贷标准以刺激自家的生意,但詹姆斯·克莱顿却始终保持谨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克莱顿房屋公司独善其身,业主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断贷,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买家也未发生本息损失。
特质4:重视家风
俗话说,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对于大多数家族企业而言,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顺利完成家族财富传承,是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在伯克希尔内部,就有很多传承三代、四代甚至五代的家族企业,因为和巴菲特相互欣赏、相互认同,最后被巴菲特收入麾下。这些家族企业之所以能够基业长青、经久不衰,其核心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创始人重视家风,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比如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创始人B夫人,她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B夫人在美国以500美元起家,打造出全美最大的家具商城。在B夫人的感召下,她的儿子和孙子们也先后加入公司,并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
特质5:自我驱动
世界上有三类人:第一类人是“火柴”,他们自己就会点燃热情,属于“自我驱动型”;第二类人是“木头”,虽然不会自燃,但是有火就能点燃,属于“他人驱动型”;第三类人是“石头”,即便是费尽心力,也捂不热、点不燃,属于“无法驱动型”。大多数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怀揣梦想,不甘平庸。毫无疑问,他们属于“自我驱动型”人格。在伯克希尔,有很多“自我驱动型”的创业者的故事。
比如冰雪皇后采取的是“总部授权,分店运营”的特许经营和加盟模式,其典型的分店经营者大多是夫妻。对于他们来说,冰雪皇后既是赖以维持生计的营生,又是圆创业之梦的舞台。为了成功,他们投入毕生的积蓄,夜以继日地工作,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久为功,衔枚疾行,坚持不懈。这种创业精神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冰雪皇后的命脉。
特质6:充分放权
巴菲特在创业早期,几乎自己包揽了合伙公司的全部事务,他对雇用人手保持着极度的克制。这种作风一直伴随着巴菲特的事业成长,从未改弦更张。作为一家拥有超过30万名员工的大型企业集团,伯克希尔总部始终保持着高效与精简,总部员工从未超过30人。巴菲特之所以能将管理成本最小化,是因为他始终秉持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管理原则,让旗下的明星经理人尽情施展才华。
伯克希尔的很多子公司也是如此,比如生产厨具的宠厨公司,其商业模式的内核就是充分放权。宠厨公司的创始人克里斯托弗建立起一支规模庞大的销售队伍,她从来不把厨房顾问看成公司的员工,而认为他们是从事自由职业的商人。在这群厨房顾问的助推下,公司的销售额从1981年的6.7万美元一路增长至2002年的7亿美元。20年时间里,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万倍,能够缔造这样的商业奇迹,离不开克里斯托弗对厨房顾问的高度授权。
特质7:智慧投资
巴菲特卓越的投资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超的资本配置水平。巴菲特进行资本配置的主要手段包括:①如果公司具有成长空间,可以容纳更多资本,则投入利润开展再投资;②如果公司无法容纳更多资本,则将利润以分红的形式返还总部,由总部再去收购或投资其他企业;③偿还债务,改善资本结构;④如果股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则实施回购。还有一种情况,当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时,发放股息给股东,但巴菲特很少这样操作。
和伯克希尔一样,麦克莱恩也一直将利润投资于回报最丰厚的机会,让自己一步步走向强大。20世纪中后期,麦克莱恩加快扩张步伐,在全美建立起十余家配送中心,确立了自己在杂货批发和经销领域的领导地位。1964~1993年,麦克莱恩的营业收入年均增幅高达30%。截至2013年,麦克莱恩的营业收入达到460亿美元,超过很多国家的GDP数值。这样一家管理优秀的公司,自然不会逃过巴菲特的法眼。
特质8:恪守本分
巴菲特认为,一家必须不断面临科技快速变化的公司,让人无法对其经济前景进行可靠的评估。“改变世界的公司”固然激动人心,但巴菲特更喜欢投资“不被世界改变的公司”。比如,巴菲特说过,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人们嚼箭牌口香糖的方式。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现象:巴菲特从不屑于“跟上时代潮流”,伯克希尔旗下的子公司,从事的大多是铁路、能源、消费、金融等基础业务。
在我看来,“新经济”听起来虽然很美好,但既然是当下热门的行业或者公司,就必然会得到市场的热捧,从估值上说就占不到“市场先生”的任何便宜;“旧经济”听起来虽然缺乏想象空间,但它既然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能够从上一个时代走到今天,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它更有可能存活到下一个时代。投资追求的是长久的存在,与其迷恋昙花一现的“流星”,不如坚守始终如一的“恒星”。
特质9:永续经营
2019年、2023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期间,我参加了伯克希尔旗下运动品牌布鲁克斯承办的5公里健康跑活动。这项名为“Invest in yourself”的主题活动,是每年“股东大会周”的必备活动。布鲁克斯作为与亚瑟士、新百伦、索康尼齐名的国际四大跑鞋品牌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布鲁克斯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惨痛的经历。
早在20世纪70年代,布鲁克斯就制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跑鞋,引领着美国乃至世界的慢跑潮流。但由于扩张速度过快,公司现金流非常紧张,此后20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5家主要股东。股权结构的高度不稳定让管理层根本无心经营,布鲁克斯陷入长期的业务停滞和亏损。2004年,罗素公司以1.15亿美元收购了这家跑鞋公司。2006年,伯克希尔旗下的鲜果布衣以11.2亿美元收购了罗素公司。从此以后,布鲁克斯才重新走上正轨。
也就是说,在伯克希尔入主之前,布鲁克斯一直是个“流浪儿”,被大股东轮番倒手,卖来卖去。在如此动荡的局面下,布鲁克斯又怎么可能成为“好孩子”呢?直到伯克希尔入主以后,布鲁克斯才找到了真正的“家”,业务才重新走上正轨。因为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每年举办的健康跑活动,布鲁克斯也为全球广大的投资者所熟知。可以说,正是巴菲特的“永续经营”原则,才让如今的布鲁克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正如本书的作者坎宁安教授所说,伯克希尔及其子公司可能同时拥有多项特质。比如华盛顿邮报公司,既珍惜自身声誉,坚持独立报道,又精于智慧投资,多次回购股票;既重视家族传承,三代接力经营,又恪守新闻主业,绝不轻易出圈……在我看来,这9项特质无一不是经营企业的“制胜法宝”。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两项特质,分别是“充分放权”和“永续经营”。
“充分放权”是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从巴菲特的角度讲,如果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那么即便是耗尽心力,可能也无法承受管理繁杂事务之重,也势必会影响投入到投资研究上的精力;从经理人的角度讲,既然自己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那么继续工作只是为了一种成就感,是不希望受到外界过多干扰的。巴菲特很巧妙地捕捉和利用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选好了人,就充分放权,任鱼跃鸟飞。
“永续经营”则是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在2021年度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深切缅怀了一位故人,那就是TTI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保罗·安德鲁斯。2006年,保罗有一位好友英年早逝,这也让他开始思考,万一自己哪一天离世,事业和员工怎么办?如果将企业卖给竞争对手,那么势必会出现大幅裁员的情况;如果将企业卖给杠杆收购商,那么公司有可能被转手或者拆分。最后,保罗选择了伯克希尔,他和巴菲特仅仅会面了一次就达成了这笔交易。
保罗愿意加入伯克希尔的大家庭,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巴菲特可以给他提供一个永久的“家园”。在当今的资本市场,“门口的野蛮人”恶意收购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巴菲特不愿意这样做,他既温和又善良,不喜欢剧烈对抗的人际关系,也不愿意得到“冷血资本家”的恶名。巴菲特的温和善良,让他在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世人的尊重与美誉。
在TTI和保罗的这个故事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巴菲特身上是如何发生的。2000年,巴菲特收购了沃斯堡的一家公司,约翰·罗奇曾在此担任CEO,经罗奇的介绍,巴菲特认识了保罗。巴菲特收购TTI以后,有一次去沃斯堡访问,顺便见了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BNSF)的CEO马修·罗斯,最后促成了伯克希尔对BNSF的收购。这种经熟人介绍的生意,往往可以极大地减少摩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伯克希尔的大部分企业收购,都没有经过投行等中介机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巴菲特就在致股东的信里广而告之,只要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来找他谈收购事宜;另一方面,巴菲特积累了很多人脉,在业界也享有很好的口碑,经常就是朋友的朋友想卖公司,朋友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巴菲特。巴菲特很少主动寻求收购机会,大部分收购都是卖家主动找上门的,这可以说是掌握人生主动权的最高境界。
正是因为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商业帝国的主要缔造者,很多观察人士认为,巴菲特才是伯克希尔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巴菲特毕竟已经93岁高龄了,万一哪天他从舞台离开,伯克希尔又将何去何从呢?众多股东又将如何抉择呢?离开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还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吗?作为一名伯克希尔的迷你型股东,以及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忠实拥护者,我也一直非常关注这一话题。
我和坎宁安教授的看法相近,倾向于认为在后巴菲特时代,伯克希尔这艘巨轮仍然会扬帆远航。这是因为,巴菲特一手打造了伯克希尔,也将善良、真诚、专注等企业文化注入伯克希尔的灵魂。伟大的商业人物,无论他是否在位,都会给这家企业打上深深的个人印记,巴菲特和伯克希尔也不会例外。当然,从个人感情上讲,我更愿意看到,巴菲特能继续作为伯克希尔的掌舵人,陪伴我们走过很多年的春夏秋冬……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编辑多次给予我翻译著作的机会;感谢杨天南老师,为我的译著欣然提笔作序,其中提及的“一个30岁的人翻译的、一个60岁的人写作的、关于一个90岁的人的书”,让我深深铭感于心,这也是我在投资、写作、翻译道路上的不竭动力;感谢唐朝老师,不但为我题写了推荐语,还认真审阅了我的全部书稿,并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唐朝老师有道有术,对价值投资的理念熟稔于心,对价值投资的运用炉火纯青。他严谨务实的专业素养、通透达观的处世态度、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无一不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麦克阿瑟将军有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巴菲特实现了自我超越,伯克希尔也必将实现组织对个人的超越。价值投资的星星之火、萤烛之光,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正不断得到发扬和传承,似乎也具有了一种鲜明的昭示意义:巴菲特的思想和精神是不朽的。
王冠亚
2023年7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