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卑鄙。作为一种心理结构,卑鄙,在整个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是一种破坏性的结构。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却是常常为这种东西所困扰。卑鄙,就像是一个幽灵,在我们身边飘荡,一不留神,他就张开利齿,噬咬我们灵魂中的血色。
有一句关于卑鄙的著名的诗,是北岛写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可以想见,在这些诗句中,熔铸了诗人对卑鄙和卑鄙者的痛恶,以及对孳生卑鄙和卑鄙者的环境的愤懑。
但是我想,即使是北岛,即使有人已经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他也决不会去领那张通行证。这是因为,这里面牵涉到一个词汇,灵魂。而一直到今天,我想我们终于可以知道了,这个噬咬我们灵魂的恶魔,是什么了。
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对卑鄙和卑鄙者深恶痛绝,那么,为什么在我们周围,还是存在那么多的卑鄙和卑鄙者呢?在这里,我首先想说明的是,卑鄙和卑鄙者,当他们出现的时候,不会在额头上贴一张纸条,说明自己是卑鄙者,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卑鄙和卑鄙者的心理结构。
儒家有一个说法:“人之初,性本善。”我十分相信这种说法。当一个小孩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是一张白纸,洁白无邪。但是,在成长过程中,这个小孩会遇到两种力量的对峙,一种是爱的力量,以及心理、意志、精神、人格品质的建构;另一种,是整个社会环境中,那种破坏性的邪恶的力量,像一个隐形杀手一样摧残人的心灵。
这两种力量,是此消彼长的,也很难说,到底是谁赢得了胜利。但是,就我的观察,三十岁左右,可能是一个分界线。一个人,假如他在三十岁的时候,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以后,他的人格还是基本健全的,他还是对社会、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那基本上可以说,他经受住了考验,成长为了一个基本高尚的人。
当然,这里还要说到一个有关“活法”的事情了,所谓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活法,还有一句老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个世界上,圣贤即使是有的话,也是极少极少,而绝大多数人,肯定是选择自己的一种“活法”。
就像我们曾经谈论过的,“第三种活法”,这个世界,除了荆棘鸟的活法、枯叶蝶的活法之外,还有“第三种活法”,而这里的“第三种活法”,其实是一种很宽泛的说法,其内涵,包含了很多很多种的不同的活法。而且,这个世界也没有一项规定,说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是高尚的人。
在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面对生活中的残酷和磨难,有些可能会坚持,有些可能坚持不了多久,有些可能表面上不坚持了,内心在默默地坚持。说到这里,又要说到一个另外的话题,人文。我觉得其实中国的人文,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我们的民族中间,默默坚持的灵魂,会很多很多。
当然肯定存在一些,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结局就是同流合污、人云亦云、随风飘摇。这时候,他的人生目标,仅仅就是生存,为了生存,他可以任由灵魂中卑鄙的孳生和泛滥。也就是这样,卑鄙、和卑鄙者诞生了。
而我觉得,我们在这里谈论的卑鄙、卑鄙者,及其心理成因,其实都是从通常意义的卑鄙、卑鄙者得角度谈论的。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觉得其实我们又可以发现另外一种的更加卑鄙的卑鄙者,那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卑鄙者,其根源来自几千年以前。而这样意义上的卑鄙、卑鄙者,其卑鄙的程度,比我们通常所谓的卑鄙,还要卑鄙百倍。因为这方面的话题不是今天所要谈论的内容,也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观照我们的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的心理、意志、精神、人格的形成,重中之重,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相对健康的心理、意志、精神、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我们的未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相对高尚的、有力量的接班人。
是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是,对于一个高尚者来说,即使是墓志铭,他也愿意是一个高尚者。这是为什么?原因非常简单,卑鄙者,永远也达不到高尚者的灵魂品质和精神品质。
而在这里,还是像是在别的地方一样,还是要重复一点的是,高尚、高尚者,我觉得,是一个标准、一个高度,圣贤是极少极少的,特别高尚的人,也是极少极少的,所以这里的高尚、高尚者,是一种标准、一种高度,或者说,是大家的一种愿望。
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有些人的想法和做法了。譬如张志新,也就是为了哪怕仅仅是一口的自由的空气,宁愿被人割断喉咙,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但是,我们都应该有一种愿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