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交谈

比安卡的笑容,恰到好处地漾在脸上,仿佛春风拂过莱茵河畔的涟漪,与弗朗茨一同回到了展厅。

两人之间的对话,如同外交辞令般滴水不漏,三辆坦克的订单,俨然成了她手中的一份功劳。

即便日后与南京的军火交易谈得不尽如人意,有这三辆坦克,也足以让斯柯达公司无话可说。

“弗朗茨先生,”比安卡巧笑倩兮,“德意志祖国的栽培,铭感五内。”

弗朗茨慈祥的笑道,“比安卡,你乃军工奇才,屈居销售一职,实乃大材小用。回到斯柯达后,不如转投技术岗位,方能一展长才,你说呢?”

“领命,为德意志鞠躬尽瘁。”

比安卡举起右手,行了个辣脆礼,神情坚定,

“回去后,我转到研发部,尽量去接触坦克项目,为德意志贡献绵薄之力…以及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孺子可教也。”弗朗茨赞许地点头,“爱国的日耳曼人,帝国自不会亏待。”

比安卡面上佯装感激,内心却暗自冷笑。

一个奥地利人竟能执掌德国,可见这“日耳曼”二字的分量,远胜过德国国籍。

也正如此,她才没劝父亲变卖沃尔夫冈兵工厂的股份,举家迁往美国,过安生日子去了。

弗朗茨这番议论,倒也并非全无道理,比安卡暗忖。

想那凡尔赛和约,让德国落下基础不实的病根,较之英法,在重武器研发上,委实吃了些暗亏。

譬如Bf 109战机,舍航程而取性能,终致不列颠空战铩羽;

早期三号坦克,较之捷克LT-38更笨重,性能亦逊上一筹;

对付玛蒂尔达、夏尔B1之流的重甲目标,德国也缺乏趁手的利器;

再者,较之美国那赫赫有名的勃朗宁M2老干妈,德国在7.92毫米机枪与20毫米机炮之间,赫然空缺一款大口径机枪……

陆空军建设周期短,尚且如此,海军更是不堪言说,恰如马尾穿豆腐,一盘散沙耳。

比安卡不禁沉思,倘若自己设计一款介于四号与“豹”式之间的底盘,装备以88毫米L56火炮和700马力的迈巴赫引擎,一举取代四号、“黑豹”和“虎”式。

并加大底盘,中置火炮,改进“追猎者”,做到高低搭配,岂非财源滚滚,订单不断?

后世沉迷于山口丁和战雷的玩家,其德系开线体验,想来亦当更上一层楼罢……

比安卡思绪纷飞,一时竟至出神。

“比安卡,想什么呢?”弗朗茨开玩笑道,

“再不回去,你的小女仆和向导怕是要被那位华国女士拐跑了,到那时,你哭都来不及。”

回到会场,比安卡一眼便瞥见丽塔和孙茹正与两位女士谈笑风生,活像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

丽塔看到比安卡,立刻起身迎上前,比安卡微微颔首,示意自己无恙。

“小姐,这两位是新结识的朋友,吴淞大学的林毓蓉教授和她的学生苏景雯,都是值得一交的人物。”

孙茹迫不及待地用德语介绍道,仿佛生怕比安卡错过什么宝藏一般,

“当初我也曾考虑过吴淞大学,可惜家父坚决反对,认为沿海和平津一带的大学都处于日寇的阴影之下。

若是不想出洋,就得选择武汉等内陆城市。最后我选了法国,真是造化弄人……”

“二位好,我是比安卡。”比安卡礼貌地伸出手,与两位华国客人寒暄。

林毓蓉教授约莫三十岁年纪,一身深蓝色织锦缎长衫,鼻梁上架着金丝边眼镜,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股文人雅士的风范。

苏景雯与孙茹年纪相仿,身着月白色旗袍,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比安卡,仿佛在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比安卡小姐仁心善举,资助我国运动员,这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

不仅如此,比安卡小姐还年纪轻轻便执掌家族生意,经营如此规模的工厂,真是不让须眉。”

林毓蓉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着一丝钦佩,仿佛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在品评一位杰出的后辈。

苏景雯也在一旁频频点头,眼神热切,宛如后世追星族一般。

“林教授谬赞了,”比安卡轻轻摇首,谦逊得如同饱学的夫子骤逢稚童的请教,

“比安卡不过一介凡人,些许薄名,皆赖贵国厚爱。至于经营工厂,更是谈何容易。

沃尔夫冈如今已归于斯柯达旗下,家父虽抱病在身,依旧执掌日常事务。

比安卡先前不过略尽绵力,暂代一二罢了。”

“比安卡小姐,您真乃奇女子!敢问小姐是如何成长,如何学习,方能精通六国语言?我该如何才能像您这般博学多才?”

丽塔掩口而笑,与孙茹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这六种语言——英、法、西、德、捷克、匈牙利——不过是报章上的说法罢了,比安卡还会斯洛伐克语和汉语呢。

只是捷克与斯洛伐克本就一体,语言又相近,寻常人哪里知道还有斯洛伐克语的存在。

孙茹也抬眼打量着比安卡。比安卡的汉语,说是母语水平也不为过。

偏偏到了上海之后,她却故作不懂汉语。

比安卡曾向她解释,假装不懂汉语,旁人与她交谈,便需孙茹翻译,一来可以锻炼孙茹的德汉互译能力,二来自己也能有更多时间斟酌如何应对,三来旁人说话便不会刻意避开她,自己也能正大光明地“窃听”了。

几人闲话几句,话题由比安卡的教育背景与捷克国情滑稽地溜达到沃尔夫冈兵工厂工人的待遇上。

林教授对于欧洲工人的生计颇有兴味,细细问起工时、薪资、福利诸般琐事,比安卡一一作答,倒也周全。

“敝厂待遇,于业内可称翘楚,”比安卡语带矜傲,“自小女佐父执掌厂务以来,工厂效益蒸蒸日上,亦有余力提升工人生活水平。

轮班制度、夜班自治委员会,厂内保险与八级工制度,乃至分配宿舍、免费食堂,便是洽谈生意的苏联客户亦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厂内方兴未艾,正欲修建一座小教堂,以飨工人精神之需。”

“这简直匪夷所思,”林教授面露惊诧之色,“较之我华夏工人的境遇,真可谓霄壤之别。”

“正是正是,尤其是那些日资工厂,日本人简直禽兽不如,视我华夏工人如草芥!”苏景雯在一旁忍不住插嘴道。

“捷克工人这碗饭,吃得也并非容易,个中甘苦,一言难尽,往远了说,总脱不开一个‘争’字。”

比安卡掩口笑道,姿态里颇有些春秋笔法,

“家父那里,我也时常规劝几句,将盈余分给工人,多少改善点生活。

马夫子曾言,‘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是整个世界’。

天下这么大的东西,咱们自己都还没捞到,分不得工人。

可改善点待遇,我们沃尔夫冈家,一大一小两个资本家,总还是办得到的,也算尽了绵薄之力。”

3BM42芒果生产线(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