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务职业的特点

1.给我选择法务的理由

1)不离本行

“学一行,干一行”常常是比较难得的,尤其是对许多年来就业情况都不是很景气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更是如此。但作为法学科班出身的学生,在毕业踏入社会后面临与本专业并不是很相关的行业和职业时,内心往往会经历一些挣扎。比如,我本科时同寝的二哥,帅得跟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中周渝民饰演的花泽类似的,以至于我总是担心他将来如果从事较为严肃的法律职业时,他的颜值是否会成为一大阻碍(在较为庄重的场合,他的颜值容易“出圈”)。事实证明我想多了,他毕业后在一家国际著名药企做了销售。我研究生时同寝的一个同学毕业后从事的是金融行业,与法律的关系也不大。尽管他俩在各自的领域都发展得很好,但至今见我时还总是遗憾没有干老本行。

在学习了至少四年法学专业后,能在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领域开展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不仅仅意味着至少在理论层面不用再面对很多陌生的知识,还意味着自己的校友资源也会在执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挥。就拿我来说吧,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某家做税务及商务咨询工作,可以说跟之前所学习的民商法专业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导致我在入职后的一段时间内极其不适应——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四大职场人必去的BBS(网络论坛)“雁渡寒潭”里被一些四大前辈半开玩笑地称作“小朋友”时的场景,而彼时我在“中国民商法律网”BBS里还是个小有名气的版主(花名“六脉神剑”),曾经有一度还较受众多师弟师妹的错爱。此外,在办事层面,当我在税务局跟专管员进行艰难沟通时,出身税务专业的同事早已通过自己的校友资源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从而更顺畅地解决了问题,不禁令我汗颜。

2)生活和工作平衡

对许多职场人来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建立,白头搔更短,他们不仅工作中奋力拼搏,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庭、健康和自己爱好上面。

对比法官、检察官、政府公务员和律师,法务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求。应该这样说,因为法务身在职能部门而不是业务部门,所以大部分法务在勤勉敬业的情况下,工作压力相对来讲小于其他法律职业。

当然,凡事并不绝对。在一些民营企业、互联网大厂,公司和老板要求较高,加班频繁,想要在获得体面收入的同时拥有闲适的生活实属奢望。我认识的一位检察官出身的大哥,曾加入国内某著名大厂成为法务,其后因为工作繁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个中型公司做总法律顾问,实现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愿望。

3)收入尚可

据相关报道,我国企业法务人员中,年薪不足10万元的占21.80%,年薪在10万~25万元的占45.86%,25万~ 60万元的占21.05%,60万~ 100万元的占6.02%,100万元以上的高薪法务人占4.89%,法务薪酬的中等分位水平约为17万元。[7]这种收入水平放在我国还是可以的。此外,根据行政薪酬数据公司Equilar发布的《2019年总法律顾问薪酬趋势》分析报告,财富1 000强公司总法律顾问平均薪酬为260万美元,比上一年增加3.7%;男性总法律顾问的收入比女性收入高出18.6%。[8]这个收入就相当令人心动了。在我国的一些知名企业里,如华为、阿里、腾讯等,据我所知,法务人员的收入还是很优厚的。

4)进可攻,退可守

法务这个职业进可攻,退可守,可从容转型。对一些不安于现状或因职场遭遇天花板而想去尝试更多可能性及实现更多社会价值的法务(如我本人),可能会转型去做律师。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屡见不鲜。我有一位法务朋友,他原来是某知名公司法务部的维权负责人,曾经做得风生水起,在圈子里颇有名气。他当初进公司时赶的节点不错,拿的股票较多,几年过后也实现了财务自由,而且他如果继续做下去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的。但他有更大的抱负,就是拥有一家自己的law firm(律师事务所),并在文娱行业做出一番事业来。故此,他在职场巅峰时期毅然选择离职,创办了自己的律所,令我敬佩不已。

还有的法务选择参加法院公开招录或公务员考试,从而顺利转型成为公务员,在另一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我以前有一位女下属,她就选择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法院做了法官,工作安稳,生活平衡。

2.一些缺憾

1)较为依赖行业、公司及领导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法务职业也是如此。法务职业的第一个缺憾就是较为依赖所处的行业、公司和领导。

为什么说法务较为依赖所处行业呢?老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女也怕入错行,男也怕娶错媳妇),因为毕竟个人在大势面前总是蚍蜉撼大树、渺小如尘埃,无法抗拒,更无法扭转大势。行业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大势,毕竟如同每个自然人一样,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发展的周期定律,有自己的“成住坏空”——成长、壮大、衰老、凋谢,非常正常。在择业之初,你所选择的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毋庸置疑,结局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选择的是朝阳行业,就好像买股票买到低点,随着这个行业的逐渐成长,如果行业越发展越好,身处其中的你必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就像“小米”创始人雷军先生曾经说过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以金融业为例,就像圈内常说的,2004年左右的时点进入了券商行业,2008年之后的时点进入了信托行业,2010年之后的时点进入了私募行业,都会让你获得很好的机会。如果选准行业,那么很显然,你在一个很好的时点进入了这个行业,就能充分地享受到这个行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以我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来看,同样的学历背景,聪明才智也差不多的人,只是由于择业的时候进入了不同的行业,十年过后,甚至都不用十年,他们在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差距,这个就是择业之初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选择好行业固然很重要,然而,你所选择的平台毕竟是具体的公司,公司其实也是至关重要的。即便行业再不好,里面也有做得非常不错的公司,员工会有很好的待遇。反之,也有行业虽然很优秀,但公司在行业里边属于排名很靠后的公司,员工过得也比较苦闷。作为承载法务职业生涯的平台,公司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务生涯的成败。我有一位法务朋友,她原来在某“红圈所”[9]做律师,后来决定转型做法务。她第一份工作去了某知名IT公司,结果她所在的业务条线内部创业失败。迫不得已,她只好跳槽去了某家较为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结果没多久,这家公司资金链断裂,老板出逃海外,公司连正常发工资都成了问题。她无奈再次跳槽,这回跳到了一家知名国企,结果没过几年安稳日子,这家国企竟然破产重组了,她又面临着再次择业的窘境。人近中年,这几次失败的跳槽对她打击很大。

除了行业、公司这两个因素,领导这个因素同样非常重要(我父亲就经常说人生有四个“难得”——好父母难得,好配偶难得,好领导难得,好子女难得)。因为即使行业、公司再好,但是如果你所遇到的领导既不能言传身教带领你去成长与提升,也不能提供机会给你锻炼,甚至该领导自身的人品、管理能力、专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都很差,那么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好选择。

后文我们会详述如何尽量选择好的行业、公司及领导。

2)职业瓶颈较为明显

什么叫作职业瓶颈呢?我个人认为,个人价值增长、学习机会、晋升机会、薪酬空间上升遇阻且很难突破就叫作“职业瓶颈”。

在刚进入法务这个行当的时候,你可能会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有很多的工作机会(不信你可以去那些招聘网站上浏览,有很多初级法务的职位)。如果你有机会进入较好的平台做法务,各种薪酬福利起点就会很高。例如,如果你一开始就进入了优秀的欧美外企或者是国内比较顶尖的互联网大厂,你的薪酬福利是有相对优势的。但是随着年龄、阅历、工作经验的增长,你会发现,当你从法务助理(或专员)逐渐升到法务经理、高级经理、总监、高级总监、副总裁等,越往上走,职场这个金字塔留给你的空间就越小。因为好的坑儿(猎头一般把岗位叫作“坑儿”,源自“一个萝卜一个坑儿”这句俗语)自然有人占着,况且好坑儿本来就不多。坦率地讲,世界五百强企业,总法律顾问也只能是五百个。此时,再回头看那些在你毕业的同时选择做律师的同学,从收入上,你的内心可能难以平衡:虽然这些同学刚入职时很辛苦,与他们相比,你的生活和工作比较平衡,收入也有保障,但是十年之后,他们可能已经年入百万了,做得好的人年入千万也不在话下。[10]

3)职场角色重要性一般

在公司中,法务部门与人力资源、财务、行政部门一样,都属于支撑部门或职能部门,最终还是要为业务部门服务的。而在公司里,谁创造利润谁就有话语权,并享受更丰厚的利益分配。法务的本质以及在整个公司中的角色定位,就决定了法务的重要性与创造收入的业务部门无法相提并论。即使在最优秀的公司,法务也是比较边缘化的。有时,还不仅仅是边缘的问题,曾有人形象地说,法务部门的尴尬在于本身属于边缘部门却往往处在公司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在一些小公司里,尤其是处在初创期的企业,赚钱第一、生存为先,公司领导一般也不太重视法务,经常是事前防范不重视,事后“擦屁股”的时候才想起来找法务,处理不好还埋怨法务能力不济。

从收入角度讲,业务部门是赚得最多的,而法务在整个公司收益分配的链条中无疑还是处于弱势的。举个例子,每到发年终奖的时候,法务一般会多拿一个月的工资,有的大平台法务会拿相当于几个月工资的年终奖,但是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有的游戏公司里年纪轻轻的业务人员拿了年终奖后直接买房交首付去了吧。

从晋升的角度讲,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法务与业务同事相比,晋升难度更大。与业务部门的同事开会时,你会发现业务部门的领导通常很年轻(互联网公司尤其如此),除去个人能力及机会因素,其实还是因为法务并非公司核心部门。我之前的一个下属,他后来去了一家国内互联网大厂做法务。他是1987年出生的,在我看来还是年轻人。但当他发现与他对接的业务部门领导是1995年出生的时候,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我在某公司负责业务线法务工作的时候,看到一位与我差不多年纪的业务同事一年内连升两级,而集团法务部的法务常常是两三年升一级都很难,并且普遍级别较低。

因此,我看到身边的一些法务朋友最后还是选择转到了业务部门,其中有一些还做得有声有色。

4)专业面太狭窄或太分散

通常,在较大规模的公司,由于法务部门人很多(像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法务动辄上百人甚至是几百人),这就导致每个法务的分工很狭窄,工作领域特别细。给人感觉每个法务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各管一摊,除了这摊其他的基本上什么也不管。这就往往造成一个后果,越工作到最后,法务的价值感就越低——你只对自己所负责的很狭窄的一小块领域很了解,除此之外的领域都不是十分清楚。

反之,在小规模的公司里法务能做的事情会有很多。如果你在一个不大的民营企业从事法务工作,这种民营企业可能规模很小,只有几十位员工,甚至有可能只配备一个法务人员。这时候,就需要你是一个综合性法务,诉讼、非诉都要做,从最简单的起草、审核合同到投融资、并购、IPO等业务,你都有机会接触和参与。但实际上,因为你所做的范围很广,那么你的精力就必然很分散,可能很多时候都需要外部律师的支撑,专业度就很难提升上去,所以很难称得上具备专业性。

此外,我们会看到,有的大平台出来的法务,在他跳槽去小规模公司的时候,可能会面临一个尴尬。例如,他以前在大平台专做维权(诉讼或行政投诉),而到了这家小公司必须起草、审核合同,这并不是他的强项,很多都要重新学起。而小公司的法务去大平台面临的问题则是自己以前做综合性法务时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但很多今后就不涉及了,所以以前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也从此近乎荒废。

3.法务VS其他职业

每一种职业都承载一个人的人生梦想,人各有志。择业时能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是最完美的,但是热爱不好描述,在此,仅从工作状态、收入、晋升机会等比较法务及其他职业,方便大家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1)与公务员相比

从法学院毕业之后,很大一部分法学毕业生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才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如果拿法务与公务员相比,我认为各有优劣势,主要看个人的追求。

公务员整体薪酬水平一般要低一些。随着廉政建设的加强以及对公务员队伍作风的整顿,现在公务员的工作并非有些人误解的“一杯茶,一张报”的“当官”生活,实际上公务员工作强度也不小,压力也相当大。公务员职业的优势就在于稳定。

法务的收入水平要比公务员稍微高一些,并且工作和生活相对平衡一些。相较而言,在企业里做法务,如果企业发展得不错,你作为其中一分子就会跟着收入水涨船高。但是一旦企业发展情况不好或领导看不上你,那也有可能把你裁掉,或者即使不裁掉,也会让你靠边站或把你打入“冷宫”。

2)与大学教师相比

只有很少一部分法学专业毕业生最后选择了读硕士、博士,从此走上学术道路。他们有的是选择本科或研究生先留校,从学院行政人员(一般是辅导员)开始做起,然后再报考并就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最后在本校或在其他高校通过做讲师、助教、教授一步步发展。从社会地位上讲,相比于法务职业,高校教师会更受人认可一些。就像公务员一样,别人会对这个职业比较尊敬。

当然,是否走学术道路还是要看个人的追求和选择。有的人确实愿意做学术,比如我研究生的一位同门,他特别热爱学术,也喜欢校园生活(他开玩笑说,之所以选择学术道路和做高校教师是因为他喜欢有寒暑假的生活)。我们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他读了博士,读博期间还曾去美国常春藤大学游学,并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因为他的聪明和勤奋,他在博士毕业后成为国内某重点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教授,没过几年,又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但是,毕竟高校所能容纳的就业量还是很少的,相对而言,企业法务的需求更大,容纳的就业人数也更多。

3)与企业主相比

还有非常少的法学毕业生,在浩浩荡荡的创业大潮中最后毅然决然选择创业成了企业主。风险跟收益是成正比的,创业往往是九死一生,但是如果真的能脱颖而出,闯出一片天地,那还是相当厉害的,其获取的收益肯定远远要比做公务员或企业法务多得多。我有一位同学,她毕业后去了南方某省会城市加入地产行业,先从法务做起,后转做业务,再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工程公司,创业颇为成功。还有一位同学,他刚毕业时选择了在国内某红圈所做资本市场律师,之后又选择去了当时颇为热门的某互联网巨头做投融资法务,然后跳槽摇身一变成了某投资机构投资人,最后以个人资金投资某区域物流公司成了股东和管理者。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他的创业小有所成,俨然已实现财富自由。而他的这一番“神操作”突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把我这个思维固化的“打工人”的下巴都惊掉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意愿、有机会、有能力成为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毕竟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人都是“打工人”,并不适合创业。

4)与律师相比

其实,与法务关联最紧密、工作内容最相近的是律师。律师这个职业刚入行的时候是很苦的,很可能收入很少(部分红圈所、外资所、大所除外),然而加班却很多,甚至经常被合伙人骂得“狗血喷头”(我有几位毕业后做律师的同学刚做律师时就跟我吐槽说常被合伙人训斥)。而大多数刚入行的法务往往过得比较滋润。尤其是律师见到企业的甲方还得弯下小腰,表现出一定的服务意识,故此,法务作为甲方人员在面对律师时总是有一些莫名的优越感(法务最容易产生的错觉就是误把平台的加持当作自己的实力)。但是,律师在经历了职场初期的辛苦与风雨后,如果能坚持住,时间久了,积累了能力和见识,此时市场自然会给律师一个合理的定价。法务的上升空间和瓶颈前文已提及,不再赘述。总体而言,法务做到一定程度后上升空间是很有限的,这点确实跟律师不能比。律师如果做得好的话,一两年内就能有一个很大的跃升。

以上仅从职业发展情况对法务与律师进行了对比,但未触及法务与律师实质性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律师因为精研某些领域(现在上规模的律师事务所都在强调专业分工),故此在这些领域的法律专业度要更高一些(如对法律、法规、政策、案例的理解),而法务虽专业度上一般不及律师,但是法务对行业、公司、经营需求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懂得用何种法律工具来实现公司的目标。比如,对于公司开展的某项业务,律师一般总倾向于提到风险,这对业务同事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会认为,我找你可不是让你告诉我这件事是不行的,你要告诉我怎么才能行。因此,对法务而言,仅仅提示风险是不够的。要做好法务必须经历至少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能准确识别业务中的风险(很多法务朋友在这个层次尚未合格);第二层次,衡量业务中的风险有多大,并帮助业务侧将风险与收益进行分析,解决这项业务能不能做的问题(风险大于收益,就要果断停止该项业务);第三层次,判断该项业务可以做之后,要帮业务解决怎么做风险最小的问题——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是法务面临的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