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在生活的苦色和灰色之间,无用的小事是第三种绝色

无用的小事是一根针,将拼命到溃烂的生活缝合

这一隅的无用闲事,无关名利浮华,无关香车美墅。所谓的无用,不就是透过世事的喧嚣纷繁,为自己留下一片怡然清欢的天空吗?

每到年底的时候,我总能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大多数人的心声:忙碌一年,飘零一年,剩下的,不过是一声叹息。

这个世界,确认过眼神,不过都是盯着那些被说烂了的名、利、欲,可最终,我们还是没有脱离这个不断循环的怪圈。

我的一个读者是个典型的商人,我曾以为腰缠万贯的他,有钱赚,就是生活的乐趣。

可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他很累,这一辈子似乎习惯了商业规则里的等价交换,于是眼前的一切都变得现实而功利。说是勤奋也好,说是拼搏也罢,他一度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根本停不下来。为了一座房子,为了一辆车子,为了一些票子,他倾尽所有,最后却换来满心荒芜。

他真的一点都不快乐。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候:承受着生活不遗余力的折磨,于是,累到无力时,情绪会在某一刻突然排山倒海,让人泪流满面。

在所有的精于算计里,我们把生活过成了一道精确的应用题,每一步算式,都是为了所谓“有用”的计算。那么,人生,会变得多么苍白,多么呆板。

如果“有用”之余,能够透进一些“无用”的光芒,生活会不会在忙碌的间隙、在无尽的闲情逸致里,温暖了流年?

那些无用之事,无关功利,只是在生活黑白色的画布上,描绘几笔鲜艳的色彩、点缀几处绮丽的花朵,让我们在熙来攘往的尘世里,于蓦然回首间,炫亮了干涩的眼眸……

我看过一期关于服装设计师马可的采访,其间马可说过的一句话,深深震撼了我,她说:无用,是她选择做到生命尽头的事。

一个那么成功的人,却那么深深地执念于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无用的事。

作为国际级服装设计师,忙碌是工作的必然。可是“感受”却是她生命中最翩然的尘世之乐。工作态度严谨的她,也是一个在苛求完美的路上不停和自己较劲的人,她设计的每一件作品,自己都会不断试穿,以确保作品在面世前每一处设计细节都妥帖舒服。斟酌作品瑕疵时,她总会让同事们把衣服穿在身上,一起切磋对比。

就是这样的她,却从不曾遗忘生活的情趣。有时,在设计室和同事们夜缝的晚上,当她疲惫时抬头之际,发现夜空如水,月亮很美,她会立即让同事放下手边的工作,大家一起笑逐颜开地簇拥着去赏月。

她喜欢生活中那些无用的事,喜欢音乐和诗词,她曾经策划过一场“躺着听”的音乐会,形式很特别:听众躺在她自己手工制作的“月光”垫子上,听着古色古香的《卜算子》词牌,感受着浮躁生活中的别致情趣,仿佛完成了某场唯美的穿越。

就是这样一个做着无用之事的她,站在了巴黎的巅峰,成为首位登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

就是这样一个做着无用之事的她,站在浮躁的尘世,却依然可以眼神清澈、宛若少女。那是她内心意趣生辉的光芒,炫亮了她不凡的人生。

很多读者对我说:生活那么紧迫,现实那么残酷,未来那么渺茫,哪有时间做无用的事?

也有很多读者问我:我们只知道,生命很短,需要策马扬鞭,你说要做无用的事,那什么是无用的事?

我说:“无用”的事,和“有用”的事,并不矛盾,也不冲突。“无用”的事,不会妨碍“有用”的事,反倒会在“有用之事”疲惫不堪、毫无灵感时,因“无用”的出现,调剂和化解了“有用之事”的麻木枯燥,让接下来的“有用之事”,在适度的休憩之后,有了更好的出口和力量。

至于什么是无用的事,关键还需要在丰盈的精神世界里去发现和体会。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个插画设计师。看过她的房间,我才知道,原来世间任何物件,在有趣味之人的手里,都会变成氤氲灵动的艺术品。

她是学画画的,本来初衷是做一个艺术家,每天背着画架,满身油彩地周游世界,走到某个触动灵感的地方,就住下来,画到天昏地暗。

偶然的一次机遇,她在乡下采风时,遇到一个做面点的男孩。那天,阳光很好,照在男孩的脸上,男孩微笑的侧颜被汗水微浸,他的眼前摆满了各种极富艺术造型的面点面人,看上去鲜活生动。男孩低着头拿着一团面,不紧不慢地雕画着,不久后,一团面便成了一件灵动的艺术品。

她被深深地吸引了。她感觉那些美丽的艺术品,竟然可以让她忘记红尘烦忧,于是,生性自由不羁的她,决定在画画之余学习做面点。

也因为对面点的喜爱,她和男孩成了心有默契的情侣。

他们的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各种画作、面点、手工艺品,以及裁缝所用的工具。每当繁忙的工作尘埃落定后,他们会抛开红尘烦忧,将自己置身于这个满是艺术品的房间。艺术是相通的,绘画和面点,都需要构图色彩和造型。于是,他们会根据脑海中蓄积的灵感,绘制一幅抽象画,再以此画为蓝本,将画面中的灵感,融入面点的制作中。

很多时候,他们会把一天的时间,都用来做这些看似无用的事。她作画,他在一边调制颜料,画到精彩处时,他为了鼓励她,偷偷蘸着油彩在她的脸上点画,她惊骇不已,佯装生气地与他满屋子追逐打闹。

累到气喘吁吁时,两人便坐下来,他开始为面点做造型,她在一边设计图案。眼看着巧夺天工的作品即将完成,他们高兴地对着彼此挥洒着手中的面粉。面粉如雪花般纷纷飘落,他们朗朗的笑声,在妙趣横生的快乐生活里久久回荡……

当然,他们也喜欢在某个假期的午后,坐在窗前,一起做一件手工艺品。她绣她的图案,他裁他的布料。窗外云蒸霞蔚,鸟语花香;屋内茶香缭绕,时光静好。那是生命深处,无限趣味里,蔓延而生的让人心动的美感。

无独有偶的是,他们闲暇之余设计的这些画作和面点,居然在国外的展览上获得了荣誉极高的奖项。

生活总是在随意之处,才会滋生出最生动自然的创作。就是这些无用时光里的无用之事,给了他们意外的惊喜。

我记得她跟我说,她的初心,并不是为了什么奖项,她只是想为繁忙枯燥的生活,注入一些妙趣,这就是她想要的幸福时光。

这一隅的几般无用闲事,无关名利浮华,无关香车美墅。所谓的无用,不就是透过世事的喧嚣纷繁,为自己留下一片怡然清欢的天空吗?

因为,无用的小事是一根针,可以将拼命到溃烂的生活一点点缝合……

无用的“静谧”是柔软的剑,刎住时光凌乱的“喉”

我们做着无用之事,眼神变得清澈而通透,灵魂亦变得灵动而清雅。于是,我们可以再次以不染尘埃的轻盈,继续上路,在无用之处的静谧里,看清浅而温热的时光。

我记得曾经读过作家闫红的一篇文章《阅读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文章里讲到了她两个舅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两人生活艰辛,一辈子没有娶亲,相依为命。老大精明要强,老二看上去随性不羁。

大舅爷里里外外都是一把能手,农活干得有模有样,做过买卖,不仅烧得一手好菜,还在城里打过工。因此,大舅爷在村里一直被大家看作体面人。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体面人,却总是活得不开心。

小舅爷呢,农活做得倒也不错,收成也不差。只是他每天不慌不忙、云淡风轻的,脸上总是挂着怡然自得的微笑。

直到有一次,她在小舅爷的房间里发现了很多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岳飞传》等,这些书被保存得干净整洁。在那个还没有电灯的年代,小舅爷就是在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带着别人眼里看似无用的兴趣,在书的世界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静谧清浅的时光。

有好几次,要强的大舅爷训斥小舅爷不珍惜时间做点有用的事,专在这些无用的事上浪费光阴。小舅爷只是笑笑,依然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品尝着那个艰辛年代里独有的甘甜滋味。

她说,自己曾经以为大舅爷活着的样子,是最体面的。可渐渐才明白,二舅爷能在那个艰辛匮乏的年代里,找到慰藉心灵的精神宝库,才是真正的美好。

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周围喧嚣繁杂,人人都在忙碌中纷沓而过,翘首望着远方。那些迟迟不肯眷顾的梦想,那些倾尽全力却无法触及的未来,等得令人绝望。

此刻,唯有那个能在人们呼啸而过的时刻里静心做一些无用之事的人,才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舒缓了焦躁,也温热了时光。

庄子说过:“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追求的物质,不过就是土地、权力、财富,这也是欲望膨胀的根源,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都不为外物所控制,而应该是“物而不物”,主宰物而不为物所主宰,主宰功利而不被功利主宰,这就是“故能物物”的最高境界。

所以,人只有做到“物物”的同时,摆脱物的桎梏,才能实现心灵的恬静,实现人生的悠然。

那么如何才能在喧嚣的世事中,觅得一方心灵的净土,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呢?

庄子认为,我们需要一种做缓冲的生活能力,和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别人追求多,我们就追求少,因为少,才能慢慢蓄势待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多,反而会消损精华。

别人追求有用,我们就追求无用。因为有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激烈的一部分,只适合关键时刻的爆发力,长久的有用,也会消磨人的能量。而无用的空间,可以修身养性、休养生息、韬光养晦,以备来日之需。

别人追求良田广厦,我们则追求心灵自由,因为世事纷扰无非“名利”二字,而唯有灵魂的静谧淡雅,才是逍遥之境。

我有个闺密,平时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以求做到最好,做到极致。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工作没几年就晋升为主管。

可是只有我知道,这个平时在人前知性干练的女孩,会做一件在我们常人看来,特别无用又无聊的事:折千纸鹤。

那是她上学时的爱好。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女孩,都会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折千纸鹤。买一个淡雅可爱的玻璃瓶,把折好的纸鹤放进去,看着每天叠好的彩色纸鹤,飘落在瓶子里,一天天塞满瓶子,心情也会一天天变得愉快而轻盈。

工作后,忙碌的生活淹没了曾经的快乐,紧张的工作磨蚀了简单的美好。于是,有一段时间,为了职位的晋升,她患上厌食症。

在医院治疗的时候,闲来无事,她开始重拾年少时的美好,每天都会折几对纸鹤,放在玻璃瓶里。看着五彩缤纷的纸鹤,她忽然找到了遗失良久的快乐。

从此,她便在这件无用的事上,乐此不疲。

刚开始连我都不理解,因为这种看似幼稚的无用之事,既不能升职加薪,也不能开拓眼界,更不可能增长见识,累积人脉。但很多年以来,她一直保持着这个简单的爱好,她家里摆满了装着纸鹤的玻璃瓶,她说那是她幸福的据点。

她告诉我,她之所以如此痴迷于这件看似无用的事,是因为在压力无处宣泄的工作之余,这一点小小的爱好,能让她在无用之处的静谧里,看清浅而温热的时光。

她说,折在娱,而不在用。

因为每当她一个人坐在夜晚的窗前,微风自窗外飘入,看着夜空繁星点点,闻着栀子花香,手握彩纸,没人打扰,也不喧闹,一点点折纸鹤时,心无旁骛,会让心在静谧中找到安放的驻脚。

长期处于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而无用之处这一点小小的乐趣,却让她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

没错,太功利的生活,让我们的快乐在沉沉的欲望里,变得阑珊而遥远。

我们试图把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过得有意义。可是当手握物质的温度时,精神生活却冰冷彻骨;当脚步在熙熙攘攘中变得凌乱时,灵魂却失去了静谧的力量。

没有了温暖和静谧的时光,曾经的初心,也会变得风雨飘摇。

很多读者问我,我去哪里找那些无用的事?

其实,无用的事,就在身边,近得触手可及。

比如:我在上班路上匆匆而过时,看过清晨的云霞,在淡淡的清雾氤氲里飘散而出,那抹微红的色彩,由丝丝点点,变成团团簇簇,最后,渲染了整片天空。那一刻,我在自然的神奇力量前,内心忽然变得沉静而清澈。

比如:我在一天焦头烂额的工作后,在下班的路上,在突如其来的雨中,撑着伞走过人潮汹涌的街头。我忽然放慢脚步,第一次以那么静谧的心,看着眼前的雨景。纤细的雨丝,如珠帘般笼罩在眼前,点点滴滴都像是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梦。伞下的我,用欣喜的心境体验着繁忙生活中难得的休憩时光。

比如:我在一次失败的痛苦后,于一个人独处的时光里,爬上山顶,欣赏过秋季里层林尽染的胜景。金黄色的枫叶,在清风中摇曳,在枝头翩跹起舞,温暖的秋阳里,炫目成油画般的斑驳光影。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如星星般在调皮的跃动里洒落快乐的音符。那一刻,我的心,也在光影与树影的闪烁下,快乐地跳跃着。

比如:我在一次痛彻心扉的失意后,于白雪皑皑的冬日,带着无从宣泄的压力坐在窗前,看天地寒霜。“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情画意在脑海里闪现的时候,美好的感觉也舒朗了心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胸忽然变得开阔,诗意冰封了一切的悲伤,白雪覆盖了一切的焦灼,整个心灵,宛如重生,干净而又舒朗。

就是这些简单而无用的事,帮助我们一次次理清心头那些被世事纷扰搅乱的思绪,一次次浇灭灵魂深处那些被俗世欲望点燃的杂念。

我们做着无用之事,眼神变得清澈而通透,灵魂变得灵动而清雅。于是,我们可以再次以不染尘埃的轻盈,继续上路。

我们做着无用之事,在无用之处的静谧里,看清浅而温热的时光。因为,无用的“静谧”是柔软的剑,刎住时光凌乱的“喉”,让我们可以再次回到初心的起点,给自己一个重生的启程。

多好,无用的时光。

“奴心”至深,毒极必伤,“无用”是复生解药

这些无用琐事,是生命在错综复杂的间隙里,拨开混浊阴雨,看到的一丝清明;也是灵魂在疲惫迷茫时,重新梳理与振作后,铮铮上路的豪气。

记得几年前我写过一本书,叫《别让心太累》。在新书签售会上,有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第一,在讲述新书创作历程时,我环视台下的读者,在一些读者疲惫的眼神里,我读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第二,读者交流到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我为什么总是活得紧张烦躁、焦虑不安、忧心忡忡、患得患失?

我说,所有的症结,终不过是“奴心”二字罢了。

“奴心”,说尽了这个世界里,名缰利锁羁绊下的自由囚困。

就如我多年前采访过的一个商界名流。当年为了创业,他殚精竭虑,妻子受不了常年见不到丈夫的孤寂,离婚后带着孩子远赴海外。他的身边没有亲人,除了工作,便是冷清的生活,日子过得了然无趣。

可意外总是不期而至,几年后,他宣告破产。苦心孤诣那么多年,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人生如梦,世事如影,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说,为了创业,他倾尽全力,本以为会换来美好的生活,可是,疯狂的工作让他忘记了生活本该有的趣味。他几乎没有感受过生活乐趣带来的惊喜,从来没有享受过和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俨然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苟言笑的工作机器,木讷而机械。

本以为埋头奋斗,就会不断累积阅历。可是无数个繁忙的叠加,纷乱如麻地浑浊了他的内心,剥蚀了他曾经清晰的初心。他越来越看不清前路,越来越浮躁不安,而无数个浮躁不安,又让他更深地迷失了方向……

他陷入了反复纠缠的恶性循环,直到再也找不到归路。他说,奴心红尘里,他迷失了自己。

破产后,他没有马上着手东山再起。他说,这些年,他活得太束手束脚,他要把许久以来遗失的生活乐趣都找回来。

于是,他开始重拾曾经的爱好,书法垂钓、养花种草、渔舟唱晚……世事浮沉皆不挂心,满心都是安闲自得。

一次游历中,他偶然结识爱好书法的同道中人,两人结为至交。几年后,在这位好友的提议下,加之颐养心性的阅历,两人创建了一家艺术培训中心,生意日渐兴盛。

从奴心天涯,到意趣人生,经过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途。

生活就是这样,你越有执念,越是求而不得;越是洒脱,越是不求则得。

因为,太过沉溺于“奴心”,会让心因为囚困而迟滞,会让思维因为纷扰而浑浊。

唯有携一缕无用的情致,才能在自由舒心里,看清世事。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世间清欢之事,都是从有用之余的“无用”时光里品读而生的。而这些无用,却恰如乱花迷人眼处的一丝洞悉,让我们在琐事烦心之余,看清正确的心态,和正确的出口。

就像在物欲横流的世间,谈一场不以利益衡量的爱情,终会收获幸福;就像匆忙赶路的烟雨红尘里,暂时放下所有追逐的执念,醉无用之酒,品无用之茶,写无用之诗,读无用之书,为无用之事……

也许某一天,终在无用的过程中,于幡然感悟的心境中,找到郁结心情的出口,找到曾经痛苦的根源,找到过往难题的答案,找到幽暗困境的光源……也因此,找到有用之事真正的方向;也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亲戚家的孩子从小养尊处优,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工作。

涉世之初的新人都要从底层做起,公司安排她开始三个月的试用期实习,每天的工作只有打印各种文件、端茶倒水等杂活。

一向傲气的她,对此非常不满意,总觉得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本应该从事风风光光的工作,打杂这种无用的小事,应该由保洁来做。

我反问她:“你觉得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她的回答果然不出我所料:重大的决策,重要的工作。

我对她说:相信我,只要你先把这些无用的事做好,在无用的事中磨炼好自己,培养最起码的工作态度,总有一天,你会看清有用的事该怎么做。

于是,她开始在无用的事上用心,把无用的事做得有模有样,把无用的事做得有条不紊。更重要的是,这些无用之事给了她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她沉下心来,梳理清将来可为“有用之事”的生活态度。

不出我所料,试用期满后,领导非常看重她,给了她很多重要的工作机会。

做无用之事,是为了看清有用之事。当你携一缕无用看清世事时,你就已经拥有了驾驭生活的能力。

陶渊明最喜欢的生活有三样:采菊东篱下,把酒黄昏后,时还读我书。

在《朗读者》这一电视节目上,我们都见识过主持人董卿出口成章的才华,这些鲜活灵动的生活感受,都源于生活中她对于“无用时光”的理解。董卿曾经在院里种了满树繁花,每当为工作奔忙到心力交瘁时,她就会坐在树下,细看花开花落。看着看着,有时会忽然顿悟到很多繁忙时无心细想的问题;想着想着,会蓦然间豁然开朗,想清了很多不曾明晰的问题,也理清了很多无法理清的纷乱。

很多人问她,你无所事事地坐在树下发呆,会不会浪费了有用的时光。

董卿说,在无用的时光里,看清世事,就是给有用的时光铺垫出更灿烂的前路。

很多人不信,于是她认真地说:“我对未来有很多憧憬,也有很多努力的目标,但是,无论多忙多累,我依然不会忘记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些无用却美好的事情,我还要告诉我的亲人朋友,我们都应该这样活着,努力在奴心的世间过有趣的人生。”

董卿说过,她很喜欢茶艺,在品茶时,她会放空心绪,看清冽的水,与碧绿如浮萍的茶叶,在冲泡的一瞬间完美交融,彼此跃动,小酌一口,品的是茶叶背后承载的文化,感受的是心烦意乱时那份醇香清冽的静谧。

她也热爱厨艺,她认为烟火气的煎炒烹炸,可以让生活的无奈随着烟火气一起升腾而消散,可以放逐所有不悦的心事,所以,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她都会为家人烹制一份爱意满满的晚餐,那时候她感觉自己被浓浓的烟火气包围着,足以抵御世间一切纷扰。

她喜欢阅读,她愿意在一纸书香间,将身心交付于故事中的人物,看别人的故事与自己的人生,在惺惺相惜的文字间彼此抚慰。

她还会在某个冬日,躺在温暖的床上看雪花飘落,她觉得那洋洋洒洒的漫天冰清玉洁,在覆盖世间万千尘埃的同时,也覆盖了她内心此起彼伏的心事繁杂,那一刻,这纷乱浮躁的世间带给她的困惑,忽然变得无足轻重了,她内心也开始向往纯澈而不慌不忙的生活态度。

就像一位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女企业家说过的一句话:你可以在蝇营狗苟、明争暗斗的职场独木桥上,停下脚步侧过身,管他身边的人熙来攘往互不相让,你只去欣赏路边飘过的柳絮,看着它们自由无羁地飞过天地间。这种漫看云卷云舒的心境,总会让你在不经意间找回自己明晰的初心,让自己的灵魂在疲惫迷茫时重新梳理与振作,继续带着铮铮豪气上路。

所以,不妨缩减那些填满生活细节的看似有用的事情,留一点空隙,品一杯茗,做一道菜,看一片雪,读一卷书,感受慎独的心境。就像一朵云,自然地漫游在天空,不问来路,不问归处,只是看一些无用的景,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看似毫无远见,却终究会在日积月累的变化中,因为闲来思物的滋润,丰满了灵魂。

这些琐事,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让我们看到所谓的成果,可是携带着这些淡淡的无用走过喧嚣的世间,做有用之事的思路和精气神,也会越来越丰厚。

那是生命在错综复杂的间隙里,拨开混浊阴雨,看到的一丝清明。那也是灵魂在疲惫迷茫时,重新梳理与振作后铮铮上路的豪气。

无用是韬光养晦的发酵,成全无心插柳的优秀

很多时候,那些无用之事并不能立竿见影,但它们能在韬光养晦的发酵里,慢慢酝酿成一股潜在的力量,蓄势待发之际,让我们找到更擅长的方式、更适合的人生,直到成全无心插柳的优秀。

“我想学画画。”

“这有什么用,能带来经济效益吗?”

“我就是喜欢旅游。”

“旅游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我想学习插花。”

“那有什么用?能赚到钱吗?”

我们总会听到很多将无用之事打击得一文不值的话,仿佛花时间和精力在一些无用的事上面,就是荒废时光。仿佛只有“有用”,才是将事物的价值“物尽其用”的最好方式。

上学的时候,埋头苦读是唯一的王道,考试是唯一的法宝,成绩是唯一的标准,除了学习,仿佛其他“无用”的事都是荒废学业。毕业以后,高薪的工作、体面的职位、晋升的机会,成了职业生涯里奋斗的全部意义,除了工作,仿佛其他一切消遣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从明白生存的意义开始,我们就在“有没有用”里权衡着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价值。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个对立面。

学技能是有用的,玩游戏是没用的;埋头苦干是有用的,养马种花是没用的;奋斗不息是有用的,闲庭信步是没用的。

只有立竿见影的功名利禄才是王道,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有成效的结果”,如果不能把“最期待的目标在最合适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没有“马上变废为宝的能力”,那么,我们更没有资格拿“无用”来消遣自己的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老师,她的教学方式很是与众不同。

她带的班上曾经有一个成绩后进生,很多学科的老师都为之头疼,唯有她不以为然。

孩子的家长尤为着急,经常问她自己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学习,平时需要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书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她却推荐家长引导孩子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书,比如游记、人物传记、成功学等。

她还经常鼓励这个后进生去做一些与平时的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游戏开发、运动、爬山、画画、看艺术展、看歌舞剧、看电影、听音乐、做义工……

她也会鼓励孩子照顾流浪狗、帮助那些需要关怀的人、与亲人朋友和睦相处、在旅途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甚至微小到给照顾自己的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坐公交的时候给老人让个座……

看上去都是一些不会直接为学习成绩带来任何实际效益的事情,可是三个月后,这个后进生因为一篇真实感人的游记,登上了年度最感人校园作文的榜首;四个月后,孩子的数学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那是因为在一次做义工时,一位极具数学天分却没有能力上学的贫困生的故事,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便有了自省努力的成果;半年后,这个孩子的英语考试从倒数第一直接杀进前十强,那是因为看了许多英文歌剧后,英语水平自然累积而成的结果。

看着自己的教学成果,她骄傲地说:无用是韬光养晦的发酵,必会成全无心插柳的优秀。

这个社会,似乎很推崇“有用则行之,无用则厌之”的生活方式。

实用主义,已成为长在我们灵魂里的花朵,仿佛只要深植于心,就一定能开花结果。仿佛只有趁着年华正好,才有更多奋不顾身的精力上路,才能用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卓越的工作能力,体现不负光阴不负己的魄力。而那些无用的事情,不过是生活的附属品罢了,以后自有闲暇的时间。

可时光是最好的见证,走过少年读书时、青年打拼时、中年养家时,剩下的时光,已是风华不再,纵有千种意趣在心中,却已没有余力再细品其中味。

很多时候,那些无用的事的确不能立刻卓效不凡,但它们能在韬光养晦的发酵里,慢慢酝酿成一股潜在的力量,蓄势待发之际,必能让我们在更了解自己的时候,找到更擅长的方式、更适合的人生。直到成全无心插柳的优秀。

我的一个同学,从小学时代起就喜欢音乐。别人的课桌上摆满了各种学习书籍,唯有她的课桌上空空如也,却非常醒目地被她画上了一组钢琴键盘。无论课上课下,她总是对着那一排发不出任何乐音的键盘,自得其乐地弹奏着。起初,老师们很生气,后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个大家眼里做着“无用之事”的怪人,在同学们都忙着备战高考的时候,依然忙着把玩自己的“乐器”。

最后,老师直接告知家长,她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但和大学无缘,还会自毁一生。于是,父母为了她的前程,把她身边所有和音乐有关的东西都没收了。

但是为音乐着魔的她,心中的狂热已不是外力能阻止的了,高考的课程完全无法入心,耳畔心头回响的永远是此起彼伏的乐音。最后,成绩惨淡的她只上了一个普通二本。

早在意料之中的老师放话了:对于一个不在“有用的事”上下功夫的人,对于一个只在“无用的事”上荒废光阴的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于是,她成了大家眼里那个永远都不会有未来的人。

在大学里,没有了约束的她自然也有了更多玩儿音乐的机会。天赋使然,她无师自通。起初她只是弹弹吉他,偶尔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音乐才能,这倒也吸引了不少学校的粉丝。

渐渐地,初有名气的她在学校里结识了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探讨音乐,时不时自弹自唱,来一场音乐会。后来,他们一起组了一个乐团,只要学校有活动的地方,就会有他们登台演出的身影。

可是,在别人的眼里,不好好学习,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天天玩儿音乐,只有这些无用的“技能”,将来要是进了社会,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有些人好奇地问她,天天这样玩儿音乐,有钱赚吗?她很清楚,赚钱并不是她的初衷,这都是出于兴趣爱好,如果想要打造出有自己风格的乐队,可能还得自掏腰包。

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爱着音乐。那些不理解的眼光和声音,她真的不在乎,就像对老师曾经的鄙夷不予理会一样,她依旧继续着这些所谓的“无用”的事情。她知道,她只是希望在这件大家都认为“无用”的爱好里,找到生活的幸福感和方向感。

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她的音乐,她带着自己的乐队走出校园,以自娱自乐的形式在街头巷尾弹唱。他们所到之处,美妙的音乐必会吸引很多路人驻足观赏。很快,她的粉丝也慢慢多了起来,当然了,就算是这个时候,人们还是会质疑:做这些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某次,乐队的一场直播被一位唱片公司的老板看到,这位老板极其赏识她的音乐才能。于是直接找到她,希望她可以加入唱片公司,在正规的团队包装下出唱片。她喜出望外,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拨云见日的一天。

她在进入唱片公司后出的第一张唱片,便收获了很不错的市场反响,唱片大卖。于是深谙她音乐前景的老板决定送她出国深造,不久后她远赴美国,进入某知名音乐学院学习。三年后学成归来,她摇身一变成了知名音乐人。

听说了她的故事之后,很多人都说,天哪,这就是一个普通人逆袭的故事吗,真的太厉害了。她跟我说,其实,她从来没想过要逆袭,她只是勇敢地在别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做着那些别人看来“无用”的事。如今人们口中所谓的逆袭,都是由当初那些看似没有前途的小事中累积来的。

正是这些“无用”里韬光养晦的发酵,才成全了她无心插柳的优秀。

我看过梁文道写的一段话:读无用之书,做无用之事,花无用之时,都是为了在一切繁重的世事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后来,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曾经那些无用的时刻。

人活到最后,你会发现,无用比有用更有生命的力量。所有的“无用”,都是为“有用”酝酿和累积更多的潜质。

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我们才从禁锢的心灵中,走向灵魂的自由,才有了更多思考和顿悟。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我们才从生存的逼仄空间,走向人性的本真,我们的心灵,才变得更加从容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