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萧是个一刻都不会闲着的人,自然家中的奴仆也就没有闲的时间。今天他又要开始烧锅蒸酒了,那味道,半个辋川里都闻得到。
很快就聚来了一大帮村里的男人们?大家都齐刷刷的蹲在酒坊外的墙根儿下,晒着太阳,说闲话。然后顺便闻着不花钱的美酒味,过过酒瘾。
秋后的辋川里,没有了繁忙的农活,人也就闲了。人闲了,八卦就多。要说今年村里最大的八卦是那一家,那必定是刘二郎这个连婆娘都没有鳏夫家。
如今,整个辋川里的人都知道,刘家就是一家子生了癔症的人,哪里会给家里的奴仆吃到撑的自己爬起来干活的人家。
虽然是大家都不喜欢吃的猪肉,可是听说,刘家那圈里养的十几头猪,都是给家里那些奴仆吃的,而且他家的三个主人,竟然和奴婢们吃一样的吃食。
“还不止呢!听说刘二郎的那个表弟,居然会亲自下厨给家里所有的奴仆们做饭。”一个村里有名的闲汉,给好奇的村民们说道。
“好像就是,我也听人讲过,那些买来的奴仆刚进门时,个个都像是饿鬼一般骨瘦如柴,你再看看现在,哪一个不是满面红光,一点也不像是谁家的奴婢,倒似像个家中殷实的农户。”
“你说这刘二郎是不是有什么神灵护佑呀,怎得就半年工夫,便有了如此光景。真是怪哉!”
一墙之隔,墙外是懒散的闲汉们,空着肚子,聊着闲天晒太阳。墙里水汽蒸腾,七八的光膀子的汉子,汗流浃背的干着活儿。
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往锅底添了一大块木柴,对着另一个搬酒坛的汉子,说道:“听说今日夕食吃羊肉臊子面,我看到昨天彭生去县城拉酒时,带回来一整只肥羊。”
“看好你的锅,要是熄了火,就仔细你的皮肉。彭生可不是好相与的,郎君不罚你,他都能把你打个半死。”
“我刚添了柴,火旺着呢!你说郎君为啥对咱这么好?天天吃的都是金贵的好饭食,我看以前的东家也没咱现在吃的好。”
那汉子把酒坛放稳当,回头来到少年身边蹲下,说道:“那是少郎君仁义,二郎君也实在,家主能知道咱们的不容易,把咱们当人看,这才有了现在的好日子。我们年龄大了,拼着命也干不了几年,你年轻,要多干活,多报答家主的恩义。”
其实那汉子也就不到三十,但是要知道,在大唐,人的平均寿命也最多不到四十岁左右。
少年点了点头,像是想起了以前的痛苦经历。
刘黑闼在家乡闹叛乱,抓走了阿耶和姐姐,听说姐姐最后被卖到了定州的暗窑子里,阿耶也没有再回来,家里没男人,娘就被村里的恶霸给欺负了,最后跳了那恶霸家的井,也没了。
自己和阿婆靠讨饭才活下来,阿婆把最后一口吃食给了自己,也饿死了。乱匪看到自己还能值几个钱,就卖给了人口贩子,辗转快十年,倒了几手的人牙子,这才来到了蓝田县。
少年擦去,被炉火照的亮晶晶的眼泪。对身边的汉子说道:“我这辈子,就算死,也不离开少郎君和二郎君。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这个世道,能活下来的苦命人,谁又没有经历过几回,惨绝人寰的生离死别。那些曾经的至亲至爱之人,如今也就是不知道在哪里的一捧黄土而已。
那汉子看着泪光盈盈的少年,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再说话,站起身来就要继续去搬酒坛。
转身一看,不知何时,重萧已经站在二人身后,好像已经听了很久了。
二人赶紧躬身要跪,重萧厉声说道:“说了多少次了,这个家不许跪拜,你们怎得就记不住。”
然后扶起二人,又和颜悦色的说道:“你们就在家里好好干活,多看多学,这家的事物,你们只要用心学上一分两分,将来出去就能养活一家人。某家说过,就三年,以后你们就是自由人,有了手艺就算不种田,做个匠户也能过活。”
那少年说道:“我们不走,就跟着郎君。”
重萧笑道:“要是不走,那就挣工钱,攒够了钱,我来张罗,给你配一门亲事,有了婆娘,再生个娃,也算是留下了你家的香火。”
那少年开心的笑了,像个得到糖果奖励的孩子一般。
重萧自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最多也就是一个看不得有人受苦的心软善良之人。能在自己过舒服的情况下,多帮助一些人,就多帮一点。
可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这些人心底种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又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深秋马上就要过去,冬天眼看就来了,唐朝的冬季是最难熬的季节,因为取暖设施的落后,导致很多年纪大或者身体不好的人,很难挨过北方漫长的冬季。
重萧在刚刚立秋时,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前一世,重萧曾经多次去蓝田的汤峪温泉游玩,知道离辋川里不远的汤峪口,有一处温泉。可当重萧派人找到时,才发现,在没有保温设施和密封管材的情况下,根本没办法把这里的温泉水引到辋川里。
要是就地建造一座院子,起码也要到明年。所以重萧让彭生把那处泉眼保护好以后,就放弃了引温泉水的想法。
看来只能用最原始的火炕了。他让彭生又去山里,开采两寸厚,三尺见方的青石板,用来做炕皮。
当最后一场秋雨下过,清晨能看到薄薄一层冰片时,小院所有的房间都开始烧起了火炕。远处看来,整个辋川里只有刘二郎家的上空,有三四股袅袅的白烟直直的升上了天空。
和后世传统的火炕不一样,重萧把所有火炕的火门都设计在了屋子外面。这样屋子里就不会整天烟熏火燎的不干净。
仆妇们每天下午开始,往各个房间的火门里添上柴火和大量的干枯树叶,灯火烧起来的时候在封上火门,这样火炕内部的空气就很稀薄,燃烧也就变得很缓慢,至少能保持到第二天中午,所以刘家小院的每一个房间,每时每刻都是热乎乎,暖洋洋的。
自从家里有了仆妇们,刘大娘开始还需要,给不熟悉情况的卢氏介绍一下。很快,卢氏就了解了家里所有的情况,也就没有她的什么事了。
所以她只能整天和惠娘在一起,练习女红,偶尔刘二郎会带她们去县城买点用的东西,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二楼上。
重萧觉得卢氏这样的管教方式可能有点问题,虽然现在大唐都这么管家中的小娘子。但是重萧认为大家都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对的。
于是他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默写了两本书,《三字经》和《百家姓》。
《百家姓》相对简单很多,只要默写出来就可以了,可是《三字经》就有点麻烦了,他在学校背的可是民国版的,全文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其中历史篇一直涉及到中华民国,名人篇也有很多唐朝以后的人物和事迹。
于是重萧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做修改。把从“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以后一直到“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的一百七十多字,以及后面关于唐朝以后的名人事迹全都删掉。
而且还在历史篇的最后,加了一句很拍马屁的话,“大唐立,贞观帝,国祚永,万世基。”重萧改完以后反复的读了几遍,朗朗上口,读起来很顺。但是怎么就是觉得自己,这是在谄媚的拍李二郎的马屁。不管了,反正读着流利,好记就行了。
于是又重新抄写了一遍,重萧当年被老爸逼着练过毛笔字,算是有所小成,一笔宋体字写的也是有模有样。等他彻底写完后,将原来的那篇民国版的《三字经》,随手一折,就放进了自己平时放手稿图纸的木箱里。
第二天,重萧就安排卢氏,让两个孩子上午背书,下午做女工。由于两个孩子都不识字,所以卢氏每天晚上必须把第二天要孩子们背的内容先看一遍,然后次日上午,在花一个时辰教他们背会。
当卢氏在灯光下,阅读重萧写的《三字经》时,他发现这本书写的非常精妙,不仅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其中典故的用运,既涉猎宽广又恰到好处。没有对历代文学典籍和史书的精读理解,绝对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来。即便是当世的大儒也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和境界。
而那本《百家姓》,也是难得。普通人不要说写这样一本书,就是把这么多姓氏都认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要合辙押韵,这哪里是三天两天就能写出来的。
只是这开篇头一句,“李孙赵钱,周吴郑王”。不是很合辙,要是改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就完美了。
可当卢氏刚想到这里,忽然心中就是一惊。这才明白她自己的疑惑出在哪里,难怪如此…………
卢氏不禁的就对重萧又一次,涌起了敬畏之心。这个少年果然了得,连这样的细节都能盘算到里面,难怪能有如此博学。
次日,刘家小院的二楼上,就响起了,两个清脆而嘹亮的读书声,每当背到百家姓时,很多人都会竖起耳朵听着,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一边等着听,什么时候能背到自己的姓氏。只要能听到自己的姓,就会高兴的告诉其他人。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有我的姓,我姓陈,郎君写的书里有我的姓………”
这一刻,那个姓陈的仆妇仿佛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一般,因为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和所有的人都一样,都是平等,没有贵贱的。
因为她的姓氏就排在“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样的高门大姓后面,甚至大唐的国姓和她的姓氏也不远。
第三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