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不失所望,有个好妹妹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满打造不败殷商
- 温暖晴空
- 2006字
- 2024-11-26 21:39:32
大王此诏亦说明三公之责,在于安国顺民。
而御史大夫之选,也不外乎如是。
如此的国家柱石,大王并非千挑万选,而似乎是简简单单就选定了。
似乎是直接就选定了杨任,不作二选,两句话就决定了。
三公之任各司其职,将如此重要的权责归于杨任,也就是杨任有个好妹妹,有个杨妃杨娘娘,在后宫深受大王宠爱。
不然就凭杨任,是最没资格,也最没资历的。
大王出行之仪都忘不了杨娘娘,同杨娘娘的恩爱谁都能看出来,如此杨任不位三公司权谁司权?
众骑各将军护卫的龙辇车驾上,杨婉以明眸看着大王,
杨妃杨婉有仪,很少这么直视大王。
同两位娘娘侍奉大王,而杨婉又极为恭谨、敬畏,深爱着大王,三公司职,这是多么重的身份?这是多么显赫的地位?这是多么大的责任?
于此是荣耀以至,人臣以极,三司之外,有谁能比?
又有谁能仪同王后,和大王一起?
三宫之号不同,自始至终,大王却将她和飞燕妹妹同王后一样对待。
三宫虽然和合,后宫虽然太平,但子受之意无疑更深入人心。
于是在杨婉的心上,三宫之和,后宫之太平,是源于大王之意。
哥哥杨任能在公位,也是源于大王之意。
又为大王意,所以后宫太平无事。
于三宫是和合太平,此后宫所以太平则是大王。
徒三宫之治归于子受。
可是司掌后宫的是王后。
三宫娘娘情深绝非空言。
虽然王后司掌后宫,为名义上的后宫之主,但三宫娘娘的情谊确实很深。
杨婉难道将这些忽略了?
如果有谁和杨婉一样,有同样的感受,哥哥因此又称公就府任事,四方皆敬,恐怕也会忽略。
杨婉和哥哥杨任与黄飞燕和哥哥黄飞虎不同,他们的关系并不疏离,感情也并不疏远,反而很亲近。
毕竟杨家靠的就是杨任和他妹妹相互依照,互相照存。
相互照顾,彼此关心是应该的。
何况杨婉和她哥哥杨任的关系、感情一直都很好。
杨任如今就府任事,四方皆敬,大王敕令他监察百官,到时他自然无有不请,无有不察。
到时条举近臣,其亲为之食残秽者,调查他们,都是他的工作。
这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加起来没有一千,也有两千,都是国家的基石。
一是监督,二是探查,都是他的工作。
也是大王出于巨大的信任和器重,才给予他如此重任,杨任感受到了巨大的责任感。
这与即将远征,军中大将的感受是相同的。
至于这些大将,现在则是都在军营。
一些骠勇的军人在军中跃跃欲试,准备出征。
准备的是装备坐骑,车马军粮等等。
将军骑马,士兵只能徒步,一些重要的准备必不可少。
本由太师亲自负责,但太师在现场陪大王,自然分不开身。
改为由那些太师选中的随军出征的将领自主。
这些将领本就司职军马,一些大事小情都可以决定,只要不出太大差错就行。
而某些将领即便不是军中之冠,也可以独当一面。
以此太师倒是放心。
而每位将领手下的兵都服从性极强,听从号令。
大队军马在军营外排兵列阵,将军各司一部,军容、军姿威严,每个步骤、细节都不会被省略,只等后面大王、太师等到来。
大军仍为太师所领,他们不敢乱动分毫。
则各将军也以太师之号令为准,
有些必要的军令,设立的军规,不能随意变动,可不是他们能决断的。
然而自从太师离开军营,参加祭祀,军中众将士一直在等待着太师的到来。
以太师的威信,足以在军中士卒心中给予光亮和温暖,在远征之际,安定大军,为大军所信服。
各部所司兵马齐全,众将士只待太师回来后作军前指示,同时,大王会一同前来,视军后即可出征。
只不过祭祀遗留需要处理的事务他们并不知晓。
只知道太师受命一同前往。
在他们看来,太师辅政于大王,理所当然,只是他们不知道,此次祭祀遗留处理有多么重大和重要。
而自此之后,内战外敌皆胜,这是因为大王为之颁布了一些政策进行辅助,而受益者正是他们这些军人。
尤其是那些低级将领和官吏,这些政策曾经是他们为之向往,求而往之,却始终不可得的存在。
于是大军在出征之时,及之后发生了某种变化。
一些将领尤为明显。
同时一些将领的权利得到提升,又在远征平叛过程中屡立战功,太师不会想到,大王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带来这么大的变化,会给远征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变化和影响的结果都是极为有利的一面。
太师也不会想到,在他远征期间会有人从中作梗,正是大王预防了这一手。
大王设置有司,以惩不法之徒,看来真是深谋远虑。
司职御史大夫的杨任,可不是空在其位。
就任府事,有四方监督之责。
职责可是在任何官员之上。
此制改旧换新,大大利于将领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他们不再受朝堂牵制、掣肘,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三公位下,百官行事皆在御史府眼中,包括三公本人。
以明政辅军,为将者无不奋勇。
步卒骠悍,骑兵勇猛,故杨任在三公位上,并没有让子受失望。
后来子受对杨任仍然较为信任,至少杨任不会太过反复,助他改革旧制,重塑朝堂。
不过现在还只是初始,远还没达到那种程度,毕竟万事不和,得慢慢来才行。
大军以政相辅,将士之功皆成。
既成其势,又成其权,所以大军之威极盛。
公卿领会诏旨的意图,明白大王是要他们安分守己,希望他们能老实一点,这也是一种威慑。
在太师不可思议的感受下,子受已经完成了种种布置。
这位在位时间还不长的年轻大王,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