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伤手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 童培建 曾意荣主编
- 4621字
- 2024-06-21 20:32:16
第三节 骨伤科围手术期处理
一、围手术期
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开始,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时间从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围手术期处理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等。高质量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二、术前准备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骨伤科手术同样如此。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术前准备与疾病的轻重缓急、手术大小有直接的关系。骨伤科手术按手术的时限性可分为三种:急症手术、限期手术和择期手术。急症手术是指病情急迫,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或肢体,如断肢(指)再植术、开放性骨折手术等;限期手术是指手术可以推迟,但需在限定的时间内实施,不可拖延过久,如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恶性骨肿瘤手术等;择期手术是指手术时间的延迟不影响手术效果,可以有较长时间的准备,如肢体矫形术、良性骨肿瘤切除术等。各类手术术前准备均有所差别,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
(一)拟定手术方案
患者入院时,接诊医生需从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系统检查和专科体检等,在辅助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病情。手术方案是根据患者伤病的性质、部位及日后对功能的影响情况拟定的。手术参与者必须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仔细分析,认真归纳整理,必要时集体讨论,以明确患者的诊断、手术适应证,排除手术禁忌证,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尽可行的手术方案。手术者更要反复熟悉手术的全过程,掌握手术的每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制订相应的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带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骨伤科患者越来越多,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对该部分患者除常规的术前检查和准备外,还需请相关专科医生会诊,以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并对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降低手术风险。
对一些特殊的患者,如高龄髋部骨折的患者,术前需进行下肢血管彩超、造影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以防因搬动肢体导致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意外情况。
(二)术前备皮
手术前认真仔细地做好手术区域皮肤的准备,是避免切口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必须认真对待。
1.时间和方法 急诊手术需争分夺秒,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术前备皮。选择性手术时备皮时间相对从容,但原则上备皮时间距手术时间越近越好,且最佳备皮方法是不去除毛发仅做局部皮肤的清洁。一般手术前1天要求患者剪短指(趾)甲,洗浴,手术部位用肥皂和水重点清洗,更换衣服和床单。毛发较多影响手术者要求术前30分钟在进入手术室前做好备皮。如果患者患有手癣或足癣,须治愈后再行手术。
2.备皮范围 皮肤的准备范围依手术部位而定。对四肢的皮肤准备一般要超过手术部位的上、下各一个关节,为手术中临时扩大手术范围做准备,具体范围如下:
手部手术:上界超过肘关节,下界包括全手。
前臂部手术:上界达上臂的中部,下界包括全手。
肘部手术:上界平肩峰,下界达腕关节。
肩、臂部手术:上界的前方平甲状软骨,后方平乳突;下界平肋弓最低点,在臂部向下超过肘关节;前、后界均须超过躯干中线。
足、踝部手术:上界超过膝关节,下界包括全足。
小腿部手术:上界过膝关节,下界包括全足。
膝部手术:上界至腹股沟,下界包括踝关节。
大腿部手术:上界超过髋关节,下界达小腿中部。
髋部手术:上界平肋弓,下界达膝关节,前、后均须超过躯干中线。
颈椎手术:上界至头顶,下界平肩胛骨下角,两侧均须至腋中线。
胸椎手术:根据部位的高低不同,上界平乳突,下界平髂嵴,两侧均须至腋中线。
腰椎手术:上界平腋窝,下界平骶尾部,两侧均须至腋中线。
(三)术前备血
轻度贫血或血容量不足者,术前应积极予以纠正。同时需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大小预估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预估出血不多者可不必备血,否则需做好输血的准备。
(四)术前治疗
术前治疗措施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如患者有肝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基础疾病,需请相关科室会诊予以相应治疗,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方可进行手术。某些骨与关节畸形、陈旧性骨折或脱位者,需于术前2~3周行患肢牵引治疗,以缓解关节的挛缩,利于术中顺利整复。部分四肢骨折的患者,因皮肤条件欠佳需延期手术者,可先行牵引治疗。
(五)备齐手术器械
骨伤科手术器械种类较多,手术者的个人习惯亦有所差异。为了术中器械使用得心应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方案确定后,术者需提前1~2天认真挑选手术所需器械,灭菌后备用。
(六)术前沟通
术前沟通是医生必须尽到的告知义务,也是履行手术前的必要程序。一般由主刀医生或主管医生把患者的病情、手术计划、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麻醉意外、心跳停止、术后切口感染、内植物松动或断裂、肢体功能恢复不理想等,如实地向患者及亲属交代清楚,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取得他们的配合后方可进行手术。沟通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夸大手术效果。
三、术后处理
手术仅是骨伤科某些疾病治疗的一个阶段,术后处理是连接术前准备、术中与术后康复之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骨伤科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处理得当,能使术后应激反应减轻到最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一)全身处理
1.生命征监测 手术结束后,主管医生应协助麻醉医生将患者亲自护送至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必要时可连接心电监护仪不间断监测。若出现血压低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同时症见脉搏微弱、面色苍白、精神恍惚,则考虑为失血反应,由体内血容量不足引起,要继续输血、输液,并及时尽快查明原因,进行相应处理,直至血压回升并保持相对稳定。
2.观察麻醉反应 成年人四肢手术多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和脊柱手术多采用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全身麻醉者需在麻醉苏醒室进行苏醒,待意识清醒后方可返回病房,同时要继续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如若逐渐出现意识不清、不能应答、呼吸困难等情况,但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则考虑麻醉反应,急请麻醉医生协同处理。四肢手术则需密切观察患肢的感觉及活动的情况。
3.缓解术后不适 患者术后主要的不适感是疼痛。手术以后,由于麻醉药作用的逐渐减退,手术切口会逐渐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甚至会因此产生焦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术后康复。因此,手术后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哌替啶或吗啡止痛。现临床术后大部分常规使用静脉镇痛泵,能有效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感,利于患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对轻、中度的疼痛等不适,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同时结合体位的调整以缓解术后的不适感。
4.术后饮食及营养 外科手术一般需提前禁饮食,对体内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术后及时恢复饮食,对患者整体恢复极为有利。由于骨伤科手术很少惊扰胃肠道,因此术后经口进饮食一般比较容易。一些特殊手术如胸腰椎前路手术,容易对胃肠道功能形成一定干扰,需在肛门恢复排气后方可进食。另外,术后进饮食也和麻醉方式有关。局部麻醉的患者可任意进饮食;全身麻醉的患者,需术后6小时,待麻醉完全清醒后方能进饮食;椎管内麻醉的手术,一般6小时后可逐渐恢复饮食。进食时一般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先从流质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对某些特殊原因无法经口进饮食患者,可采用肠外静脉方式补充营养。
5.预防感染 骨伤科手术对无菌观念要求极高,除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外,围手术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为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抗生素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无内置物的手术,术后可不使用抗生素。如果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或手术通过有窦道等感染处时,需要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同时术后要密切观察手术局部及全身状况,定期复查血常规、 C-反应蛋白、血沉等感染指标。
6.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大多数深静脉血栓并无临床症状,但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是导致骨伤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创伤、骨折相应的手术容易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和循环瘀滞,以上因素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尤其是严重创伤、脊柱、下肢骨折的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包括术中操作精细、规范使用止血带、术后抬高患肢以及适度补液,尤其强调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尽早下床活动以及戒绝烟酒等。除此之外,对高风险患者还可给予低分子肝素、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等方法降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二)局部处理
手术后回到病室的患者,观察其局部情况亦很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1.抬高患肢并观察肢端血运 四肢手术后一般都需要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加快消肿,促进切口愈合。抬高的基本原则是将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且患肢远端处于最高位。同时应通过观察肢端颜色、温度,触摸动脉搏动等方法判断肢端血运情况,如若肢端出现肿胀、青紫,动脉搏动减弱、消失,颜色苍白,皮温下降等情况时,考虑血液循环障碍,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做相应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2.观察伤口及换药 骨伤科手术后常因骨面继续渗血或术中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切口内出血,血液可沿切口渗出直至浸湿敷料。所以,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处敷料,如渗血不多,可用棉垫、弹力绷带等加压包扎;如出血不止,且经补液、输血等处理后血压仍不稳定,则考虑较大血管损伤出血,需再次手术探查并止血。术后因观察伤口情况等原因需要定期更换伤口的敷料,称为换药。敷料需保持干燥,以防止空气中细菌侵入,引起切口感染。一般无菌切口敷料干燥可3~4天更换1次。如切口出血或渗液较多,将包扎用的敷料湿透时需及时更换,以防切口感染。切口放置引流物时,一般根据引流情况将引流物在术后24~48小时后拔除,同时进行敷料更换。换药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3.预防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骨伤科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者较多,容易引起压疮、泌尿系感染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老年人尤其容易发生。因此术后需加强护理,保持患者床面干燥,通过定时翻身、局部按摩等方法预防压疮,尽早拔除导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等预防泌尿系感染,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定时翻身拍背以及雾化吸入等方法预防坠积性肺炎。
4.缝线拆除 切口愈合后应将缝线拆除,拆除的时间根据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及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头、颈、面部术后4~5天拆除,下腹部、会阴部术后6~7天拆除,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等术后7~10天拆除,四肢手术12~14天拆除,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1~2天,青少年可适当缩短拆线时间,老年或营养不良患者可适当延长。若术后患者诉切口疼痛剧烈,局部肿胀、皮温高,则考虑切口感染可能,应及时检查情况,若有化脓征象,应尽早间断拆线,持续引流。
5.功能锻炼 “筋骨并重”和“动静结合”是骨伤科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骨伤科手术后,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骨折的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和骨折愈合情况相关,早期可以采用肌肉等长收缩,预防和减少肌肉的失用性萎缩,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渐开始肌肉的等张收缩,可配合器械如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在后期也可以同时辅以物理治疗、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减少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的失用性萎缩、关节挛缩及粘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