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孔丽君

珠海市实验中学教师,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曾获珠海市实验中学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称号。个人教育理念:每个学生的成长源于强大的内驱力和自省力,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是不断激发学生个体的内驱力并缓解消除其精神内耗。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筑牢学生成长的家庭支持、教师支持、同伴支持系统,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成长。

远离愤怒,平心静气——中学生建立平和情绪辅导

一、学生情况

小A是一名15岁的高一新生,性格外向活泼、爱憎分明、极具个性;学习目标高,认真努力,以考进年级前50名为目标,深受师生喜爱,因此小A很快就当选为班长。他积极管理班级,提出了很多新举措;对违规违纪的同学会当众指责,后有不少同学公开跟他作对,其他班干部也与他合作不畅。为此,他心情烦躁,深感被孤立,甚至上课趴桌,成绩急剧下滑。他对老师不满,认为老师针对他;和同学们吵架打架,认为同学们欺负他;在家经常关上房门玩手机,和父母吵架。那段时间,小A动辄就生气,脾气暴躁,经常和周围人发生口角。在期末考试前,这种现象更是严重。

二、情况分析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矛盾加剧、情绪较不稳定的时期,特别是高一新生,青春期自我意识萌发,渴望个人受到重视,被群体接受、信赖,乃至成为群体中的重要人物或领导者,这是青少年社会意识觉醒的表现。小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入学积极成为班长,并为自己树立了学习目标,就是希望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被老师同学赏识信赖。但是当自我意识和他人、集体意志发生冲突时,小A又因太在乎别人的评价、虚荣心强等原因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甚至用吵架、打架等方式强行让同学执行他的意志。

小A对周围人群的不相适应产生了一种反抗情绪。对同学和老师采取明显的反抗,同时冷漠排斥他人,甚至会歪曲他人的好意。这种逆反心理不仅会影响班级秩序,给教师教学与管理带来影响,还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降低学习质量。因为自我封闭不信任他人,所以他没办法从他人身上获取有效的帮助。因此,小A经常处于一种焦虑、愤怒、沮丧、苦闷的消极情绪之中。

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说:“一个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的确,能驾驭自己情绪的人,就是自己的国王,即使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快乐王国。为此,我积极寻求办法来帮助小A远离愤怒,平心静气地走向快乐生活。

三、辅导过程

首先,寻找契机,在轻松松弛的状态下初步建立沟通关系。

小A总是容易愤怒、暴躁,要想和他深入沟通,需要他接纳辅导老师,并且在他心情平静的时候进行。为此,在一次小A最喜欢的历史考了班级第一名后,作为班主任,我拜托历史老师在班上对小A多加表扬,同学们也为他鼓掌祝贺,小A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下课后,我与小A进行了沟通,我先从他的优秀成绩讲起,然后问他历史成绩优秀的原因,并且奖励了他最喜欢的奶茶。小A愉悦地坐下来,惬意地喝着奶茶,吹着空调,自信地谈他的学习心得。我采用松弛法,放松他紧张的情绪,听他倾诉成功的喜悦,感受同学们对他的羡慕与钦佩,尽量地让他感受同伴给予的支持。

其次,移情共情,体会对方愤怒的情绪,分担糟糕的情绪。

作为班长,小A在维持班级纪律的时候,遇到学生不配合甚至挑衅的情况,会非常容易愤怒生气。在这时候,我找到他,听他汇报班级课堂纪律情况。小A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他在工作中的困难和委屈,同学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挑衅,这些让他感到屈辱和愤怒,很想和他们打一架。小A发泄完后,我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很生气。老师理解你的痛苦,当班长不易,你确实受委屈了。但是,你比他们优秀,比他们有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帮助你,我们一起来找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遵守纪律,你就不用再受这些委屈。”

再次,根据学情,分析原因,提升自我认知。

小A觉得做好一名班长就是要严格执行班规班纪,对同学们公平公正。但同学们总喜欢挑衅他,工作开展得非常不顺利,这让他经常觉得自己无能,愤怒又无奈。为此,我给他讲了海格力斯的故事。海格力斯效应告诉我们,当遇到恶性刺激时,人会产生愤怒的不良情绪。在愤怒的引导下,人们会陷入仇恨状态和无休止的烦恼中,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控制情绪很重要,一个人的情绪往往以愤怒开始,以羞辱结束。小A觉得自己就是海格力斯。

小A说自己从小爱生气,脾气暴。我说,他的这种说法就是在推卸责任,只会纵容自己的愤怒,最终伤人伤己,要用理智来克制自己的怒火。小A说,他生气的主要原因是同学们不合作。我追问,同学们为什么不合作,要挑衅他呢?他分析说,有人习惯不好,管不住自己,也不服管,他管不了。我说,既然他管不了,可以请其他人管,老师或者其他班干部。小A说,有的同学不尊重他,说他坏话,顶撞他。我送他几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关系大于方法。如果班干部能处理好和同学的关系,管理就会事半功倍,或者不需要管理。从内心尊重同学,保持平心静气就是良方。小A默默点头,之后在我和其他老师的支持下积极做好班委工作。小A的人际关系和谐了,工作也顺利开展了。

最后,最终纪录,见证成长。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绪之一,我们需要做的是驾驭自己的愤怒,这是一个聪明理性的人应该做的。愤怒这种感性的情绪需要合理的宣泄。小A也需要理性地关注自己的愤怒,分析它、理解它,最后控制它。为了帮助他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愤怒情绪,我要求他每天跟踪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记录对策,用写日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近来,他的情绪平稳,逐渐从愤怒中走出来。

四、辅导反思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极力追求个性飞扬,有较强的好胜心,在群体中争强好胜、想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一争高低,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但当下中学生内心渴望同伴,渴望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接受,这两者之间极容易产生矛盾。既能坚持自己又能接受他人,这需要胸怀,也需要方法。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要指导他们理性认识自己的优点,从而保持自信,同时要客观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优点,宽容对待自己、谦虚向他人学习,从而保持心态平和。良好的关系从接纳他人开始。因此,好的情绪源于对人对事的态度。保持好情绪是当下中学生重要的课题。

让小女孩对世界不再畏惧

午饭期间,我在学生饭堂遇到了小丽、小黄、小珊。小丽叫住了我:“君姐,小珊想找你聊聊,她心情不好。”“好呀,我们去办公室吧。”高一刚刚分科,三个姑娘分到了不同的班级,现在我是小珊的班主任。我看着小珊,她一直低着头,情绪非常压抑。“小珊,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我很崩溃,想回家!”小珊一直低着头,手里拿着我刚给她买的冰激凌,与我走在校园炽热的小路上,泪水一直在她眼眶打转。

小珊是一名艺术生,很害羞,和她说话,她总会红着脸。她和同学们的交往不多,在新的班级里只和艺术班的一两个同学有交流,平时总是安安静静的。但我知道她是一个内心非常敏感、极具个性、对很多事情有不同看法的女孩。一个学期接触下来,我知道这个女孩看似漫不经心,但是她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而且对自己考上顶尖的艺术院校非常有信心。有理想,就有方向和力量,对她我很放心。但最近,她上课经常走神发呆,课下苦闷压抑。我还没来得及找她,她就先找到了我。

“老师,我觉得这个世界很恐怖,男人怎么这么‘渣’,我以后怎么办?”她的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你不会是失恋了吧?”她矢口否认。她说:“老师,江苏丰县八孩铁链女事件,女性可以被买卖、被家暴、被杀害,我该怎么办?”我说:“这些不一定发生在我们身边,要乐观点看待这个世界,世界还是更阳光灿烂一些。”她说她身边的男生就是很“渣”。经我引导,她终于说出了原因,初中时期,她曾被一个男生表白,在拒绝那个男生后,对方就四处恶语宣扬、诽谤她。至此,她觉得男生都是“渣男”,包括她的父亲。她觉得她的父亲顽固残暴、冷漠暴力。我建议她暂时先和女同学多交往。她又说班上的女生庸俗、幼稚、无聊,觉得自己很孤独、苦闷,讨厌这个环境,也讨厌这样的自己,故而几天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走神,总是愤怒生气,头痛恶心,想要赶快离开这里。

听着小珊的诉说,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姑娘内心的恐惧和无助,这种恐惧让她厌恶这个世界,对外界有深深的抗拒和逃避。这种对世界悲观、否定的评价影响了她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上次家访,我见到了她口中所谓“暴君”的父亲,他看上去很温和,对小珊也很重视,对孩子的成绩现状很担忧。于是,我给小珊的母亲打了电话,告诉她最近小珊崩溃的心理状态。但她的母亲没有发现她的异常,对她的了解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小珊已经很久没有和他们有感情交流了,她一般和上大学的姐姐交流。这些情况是高中生的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极其重视考试成绩,对孩子的管教主要是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关心甚少。

小珊的情感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关爱,因此她的思想因极度缺乏抚慰而缺乏安全感,总是用一种消极悲观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一切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也会触及她的内心,引发她的担忧与恐惧。于是她用不认可、不接受,甚至是攻击性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所以看人看事总是看到不好的一面,甚至对同学很挑剔、轻视。她总能将身边或社会上的事件联想到自己身上,进而产生深深的恐惧。

马斯洛提出的人对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心理学的激励理论。小珊没有安全感,对世界的恐惧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安全感也会影响到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重建小珊的安全感或许是她生命中的重要课程,因此在校园里,我抓住一切机会来肯定她、表扬她,提升她的自信心和存在感,又私下嘱咐和她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多关心她、陪伴她。原生家庭是造成这些心理创伤的最主要原因,为此,求助家长,希望他们能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转变对孩子关注的重点,让小珊能在愿意接纳自己的环境中生活。只有在这样友善而幸福的环境里,她才能悦纳自己,走出心灵的泥淖。

父母皆在,何以为家?

家是幸福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力量的源头。然而,父母皆在却无家可归的孤独与痛苦,可能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与绝望。尤其是这种孤独和绝望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时候,是那样的令人悲悯、扼腕叹息。

小C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作为一个16岁的男孩,他长得是那样的瘦小,说话声音极小,要想听清他的话,必须将耳朵贴在他的嘴巴上。他很文静,也很乖巧,学习努力,有上进心。我曾经认为他可能会是最省心的,没想到他却是最需要关注的那一个。

开学没多久,小C作为学习委员向我投诉英语老师,说英语老师刚毕业缺乏教学经验,又刚刚留学回国,不懂得国内的教学方式,同学们都不能接受。之后,我询问了班里的英语课代表以及英语成绩好的几个同学,但大家给出的反馈和他完全不同,大多数同学很喜欢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于是我安慰小C,引导他积极适应新老师,多和同学们交流。他最终还是不接受英语老师,开始偷偷上网课自学,英语学习停滞不前。

小C的学习成绩开始还很不错,起初能保持在班级前5名,他父亲经常打电话给我,向我询问他的考试成绩。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能够理解,但他的父亲总说孩子不够努力,认为小C沉迷于手机游戏、聊天,为此亲子关系紧张。无论我怎样说小C在校的良好表现,他的父亲都不能释怀,甚至会对孩子大打出手。新冠疫情暴发后学生居家上网课期间,小C给我发了几千条信息来诉说他的痛苦——他的父亲时时刻刻的监控和辱骂使他想跳楼轻生。我在与小C的父亲交流无果后,找到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说她也管不住他的父亲,只能从中调停,暂时缓解两人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很多关系紧张的父子,但像小C父子这样的是极少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得知小C父亲对小C非常关心,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比如:小C身体瘦弱,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发育、增强自信,他父亲带他去运动,但小C拒不参加,进而又激化了矛盾。因为小C身材瘦小,他的父亲给他钱去买吃的补充营养,而小C将钱用在给手机充值,再一次激化矛盾。为此,他父亲从说教、责骂到大打出手,疏离而脆弱的父子关系彻底破裂。小C拒不回家,更是激起了他父亲的愤怒。小C产生了抑郁情绪,失眠,上课睡觉,和同学吵架、冷战等现象相继发生。在小C最痛苦的那段时间里,周围没有亲人、朋友,非常孤独和痛苦。他知道我关心他,于是向我倾诉:他觉得自己这么颓废是不应该的,但是他没有办法静下来学习。他觉得自己活得毫无意义,有很多次想要跳楼轻生。幸好身为班主任的我获得了他的信任,在无数个错过饭点的中午,我静静地陪伴他,苦口婆心地开导他,激情澎湃地鼓励他。在无数个晚上,他有时横眉冷对,有时涕泗交流,有时静默以对。或许静静地倾听是一种最具力量的陪伴。

听了小C的成长故事,一个生在当下这个承平时代只有16岁的孩子的故事,有人或许会觉得他的痛苦过于矫揉造作,但对于小C来说将其人生比作悲惨世界一点都不为过。小C曾经是一个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如果没有接触小C,我只知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直到今天,我才觉得只是设身处地地理解是苍白和冷漠的。小C在家里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父母皆是农民,没有读过几年书,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从小姐弟俩寄居在亲戚家,每一次父母的远行都让他悲伤,然而从小懂事的孩子从未将这些流露出来。每年一两次的相见,彼此也是生疏和羞涩的。我想没有多少父母愿意和孩子分离,但残酷的现实生活将孩子的内心磨砺得敏感孤独、忍耐好强。小C从小就倔强好强,曾经被同学欺负按在水沟里暴打,却无人问津、无人关心,甚至无人知晓,留下的是小C内心深深的愤怒和绝望。如果说这些是留守儿童普遍的痛的话,那么小C还体弱多病,如果不是病危通知书,家长还不会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那段艰难的岁月,吃药打针以及父母的责怪与严厉让他感受到的不是因病来到父母身边的幸福,而是压力和恐惧。没有感情的教导就是批评和指责,没有关怀的要求就是苛责和暴力。亲子关系是一切关系的起点,感觉不到爱的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折磨。营造和谐幸福的亲子关系是我们终生都要实践的大事。

一心想从家庭逃离,从同学群体逃离的小C最想要的就是爱的港湾和精神的归宿。小C在网络交友方面花了很多的时间,他会在写作业的同时,在线和同学聊天。线上异常活跃、线下却异常冷漠,偶尔会找学校的心理老师聊天,但隔天就会后悔去找心理老师,怕老师嘲笑他、出卖他,对周围的人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我希望在他还信任我的时候,做好他情感的依靠,听他吐槽和发泄,为他联系他的亲人和曾经的好友,特别是联系他的姐姐和母亲。在家庭中,母亲是调节父子关系的润滑剂,也可能是矛盾的导火索。我家访几次,找到他的母亲,希望她能了解情况,正视问题,积极寻找方法。他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而温厚的母亲,为他辞去了工作,用温情和耐心来陪伴他,陪他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最后他顺利考上了大学。

人生路上,身为父母的我们一生奋斗只为了孩子能幸福,却错过了孩子的童年,致使他们形成一些性格缺陷,影响他们一生的行为模式。孩子的童年需要父母的爱和陪伴,望你我共勉,让孩子不再孤独悲伤。愿孩子们相信世间真爱永存,能大胆走向幸福和真爱。

欣赏他人,悦纳自己

人生于天地间,有人自轻自贱认为自己轻于鸿毛、渺如蝼蚁,嫉妒羡慕他人重于泰山、人中龙凤。人生而有异,在天地间如何笑看风云、勇于面对,是一个重要命题。欣赏他人,悦纳自己,在青少年身上亦是一个深刻的命题。

初识小B,还是在高一新生见面会上,当同学们轮流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一个女生迟疑地走上了台,说了自己的名字后就匆匆下了台。我认为她是胆小害羞了。两周后我们班举办生日会,让同一时间生日的同学上台许愿吹蜡烛,只有小B迟迟不愿上台,在老师、同学和她父亲的鼓动鼓励之下,她勉为其难地上了台,全程别扭、手足无措。生日会后的第二天,她过来质问我,为什么要将她的丑照展示出来。事情是这样的:生日会上,我们特地请家长发来当天生日同学的生活照,将其做成视频并播放以营造温馨的场面。现场大家都很开心,感慨少女少男的美好成长。我再三解释这不是羞辱、嘲笑她。小B虽然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绝不丑陋。她对自己外貌的评价过于不自信,甚至感受不到他人的信任和善意。

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更是表现了她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小B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孩,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听课认真,在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中,她的成绩名列前茅。如果她能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接受自己的不足,我想她内心会纯净安宁。但她总是觉得自己太丑,很胖,其实她有雪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是美人的坯子,但她纠结自己不是双眼皮,嘴巴外翘,脸上有雀斑。她身材修长纤细,却认为自己太胖需要减肥,为此节食减肥。她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很不满意,认为自己应该考到年级前10名。求全责备有时候也是一种自我折磨。很快,她的心态失衡,认为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同学们对她不好,尤其是寝室的同学还嘲笑她。

某天晚上,小B怒气冲冲地来向我告状,说宿舍里的两个同学骂她,说她太脏了。我了解后发现是几个女生吃东西把自己的衣服弄脏了。一个无关自己的“脏”被她“迁移”到自己身上,也许是误会,但她拒不接受这个说法。她又说寝室里其他女生说她臭,女生们解释她们说的是洗手间臭,都认为她莫名其妙。小B和寝室的同学相处得不友好、不和谐,她自认为是室友们的“全民公敌”。过了几天,她反映自己被本班其他寝室的女生们辱骂和嘲笑。或许是校园集体霸凌?为此,我特地向学校保安、宿管阿姨、学生处同事多渠道了解,结果排除了校园霸凌的可能。我专门请学校的心理老师给小B疏导,了解她的情况。心理检测报告显示,她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现实表现也证实了报告的结论,她说有女生议论她,不想在班里上课晚修,要求转到其他班级或学校。

当我联系到她的家长时,她的父亲很愤慨,说小B从小学习好,是他们家的希望,初中老师说她一定能考上好学校,进高中后成绩下滑很快,认为是教师有意忽视她,然后就开始谴责教师偏爱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不理睬贫寒家庭孩子等有关当下教育界的丑恶问题,进而批判社会不公平、老百姓不受待见等问题。她的父亲以“受侮辱者”自居,愤愤不平,满心怨恨,这和小B的表现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杰弗里·E.杨提出的不信任和虐待性格。这个性格源于童年被虐待、摆布、羞辱和背叛的经历,这些经历会造成强烈的缺陷感,让人感到羞耻,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没有资格拥有任何权利去保护自己。对人的基本认知是:有人想要伤害自己,暗地里享受让你受罪的过程。因此这种性格的人总觉得有人要伤害自己。

小B对周围人的恐惧和怀疑从寝室扩散到班级,很快她说全楼层有的人甚至是其他班级的男生也来看她、议论她,我们特地一起查看了监控,发现并不是这样,她才罢休。后来,她说在饭堂有其他年级的男生也在议论她、说她坏话。状况最严重时,她说在公交车上,有人跟踪她、议论她,并且认为这些人是老师派去的。一个一个的恐惧,一个一个的仇人,竟然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最后小B求助了心理医生。不知在孩提年代,是谁伤害了她,我想与她父亲的言行脱不了关系。对于小B,只有尽快找到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发泄了愤怒和痛苦,练习回击这个对象,才能摆脱无助感,不再责怪自己,要尝试信任和亲近值得信任的人,不再伤害自己和身边的人。

有很多时候我们欣赏自己而漠视、仇视他人,也有很多时候我们欣赏他人、反省自己,但是对受过伤害的人更多地要看到自己的价值,既要悦纳自己,积极乐观,也要放下悲痛,接纳他人。

不再与周围格格不入

掌声雷动,一场激情澎湃的班级表彰大会刚刚结束,我回到办公室坐下,小D就红着眼眶来找我。我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想拿你的奖学金来请我喝咖啡呢?”小D勉强笑了笑,最后还是没忍住哭了出来。她今天这一连串表现着实令人费解。这眼泪为何而来呀?这次考试无论是总分、单科、进步,她都是班里独一份的优秀,奖状领到手软。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我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与她坐下来谈话。

小D说最近她感觉很多人不喜欢她。我说:“不会呀,你长得这么好看。”她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好看,还有黑眼圈,其实小D的容貌可以用惊艳漂亮来形容。她却觉得越来越多人疏远她、讨厌她。同寝室的同学之前还很亲密,但现在感觉她们在排挤她。她提到的两个同学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善解人意,深受大家的喜爱。小D冷静了一会之后说,可能是自己的问题。初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她的朋友会渐渐地疏远她,自己融不进朋友的圈子。初中的事情令当时的她很伤心,现在这样的事情又再一次发生了,她觉得是自己的性格有问题。

小D从外表上看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有雪白的皮肤、秀气的五官,像一个邻家妹妹,娇小可爱,但是她身上的那股与外表不符的冷淡气质总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她曾经的好友大多是活泼开朗、心直口快、干脆爽利的性格。我想小D的内心深处或许就是这样的性格,只是表现出了另一面。难道是渴望拥有积极的人际交往,只是交往中遇到了苦难,导致交往不成功?小D和她同桌的关系就特别好,我想了解她和几人一起时的状态。

这正是小D的痛楚。她说在几个人一起玩的社交场合,她总是脑子迟钝,不知道说什么,又怕别人嘲笑她社恐,很紧张,很焦虑,怕尴尬。她大多数时候沉默寡言、羞涩腼腆,显得很笨拙,在这种情况下她会失去理智,说话不中听,引起大家的误会或嘲笑,更是得不偿失。这正是典型的社交孤立症。这种症状的主导情感是孤独,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或者有别于他人,而感觉被整个世界抛弃。小D还担心自己会和社会脱节,为未来担心不已。

小D不会说话,说话得罪人我是深有领教的。她自顾自地说话,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懂得察言观色,反应慢,甚至控制不了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因此她总是说话伤人而不自知。这些社交技巧她仍需学习和练习。

更重要的是,她的孤独感是怎么形成的呢?她的社交自卑除了源于对自己容貌的不自信和对社交结果的挫败感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她与家人交流时是怎样的?当我询问这个问题时,小D默不作声。她说了她家里的情况,她跟爷爷奶奶最亲,因为自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她绝口不提她的母亲,后来得知她的父母已离异。她认为她的爸爸管得很多,事无巨细,而且很强势。我家访的时候她的父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定是我们班最爱女儿的父亲,无微不至,对女儿不利的条件绝不妥协退让、坚持斗争到底。但他的女儿不领情,不配合,父女关系冷淡。没有母亲在身边的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自卑是深重的,或许小D的社交障碍源于家庭的孤独感、疏离感。

不再与周围格格不入,逐步走出社交孤立。在“社牛”横行的时代,社恐者当务之急是战胜恐惧心理,了解自己内心深处孤独与自卑的原因,增强自信心以战胜恐惧心理,努力学习社交的语言和技巧,在生活中开始慢慢练习,逐步融入社交圈。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一定的社交圈,但不必勉强自己成为“社牛”。找到适合自己的人际圈,摆脱社交孤独,实现人格独立自由。这是小D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少孩子的目标。

强心注魂,加速觉醒

教师这个职业,或难于与时俱进、突破创新教学能力,或难于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谆谆教育,或难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教学研究,但我想最难的莫过于对一些学生刮骨疗伤、脱胎换骨的转化。这类学生无论是被称作“差等生”“后进生”,还是“学困生”,对他们教育的难点绝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升,还要为他们强心注魂,加速其觉醒。

我班上的小E就是这样一个需要费尽心力的男孩,他简直就是贾宝玉第二:潦倒不懂道理,愚顽不肯读书。行为偏僻,性格乖张,不顾他人的眼光。在宿舍,玩手机、聊天打牌、作息不守时;在课室,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不写作业。他不仅自己不学习,还给班级其他同学带来很大影响,没有任何想学习的想法和行为,也无所谓能否进步。这样一个彻底放弃学习的学生曾经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这确实让人意想不到,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小E到我们班时,他已然是这样了。我向他曾经的两任班主任了解情况,他们只说,小E很聪明,但不学习,不写作业。我联系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向我述说了他从小学到初中的优秀成绩和出类拔萃的才华,但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询问他,他三缄其口,只说他要考中央美院。我鼓励他发奋图强,他纹丝不动。但他和我聊得最畅快的一次,后来得知他的理想是去瑞士学服装设计,他认为他的父母一定不会同意,我鼓励他尝试表达并说服父母同意,但他终究没去尝试。在聊天中我得知在进高中之前的暑假他过得很不愉快,因为不想去补课,但父母催他去。他最终还是去了,但感觉非常压抑,觉得处处受限制,自己提出的见解父母不会听,自己的人生不能由自己掌握,有一种被困住、被束缚的压抑和愤怒,挣脱不出去就只能被动接受。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心理,个人意识觉醒,渴望被认可,渴望有掌控命运的自由。但行为上做不到理性地掌控自己,没有能力独立生活,不能把自己照顾好。这二者的矛盾又增强了挫败感,感到自己的无能。挫败后的愤怒、依赖和羞耻感啃啮着他们,使他们内心崩溃无力,失去斗志。这种心理折射到学习上,就会出现学习态度上不思进取、消极被动、无所事事,意志品质上自制力差、懒散懈怠、粗心马虎,学习能力上记忆力差、思维迟钝、笨拙等现象。

从小E的情况来看,激活内心,加速觉醒至关重要。因为父母的爱无微不至,令人窒息,但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爱孩子、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尊重孩子,在日常的教育中坚持与孩子协商,不把自己的教育意志强加于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不把自己的兴趣与选择强加于孩子;要将自己的教育要求,真正建立在孩子内心认同的基础上,否则,再好的教育愿望,对于孩子来说也无济于事。

今天父母对孩子的道德、责任感教育的缺失,甚至对孩子不理解父母、不感恩父母,表示了极大的担忧。不得不说,出现这种现象是家庭教育缺失、缺位的必然结果。现实是像小E父母一样的家长,在孩子们思想和品质教育上花的时间不多,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只督促孩子学习、做作业。一句话,父母只承担看管孩子学习的角色,而不让孩子走进家庭生活的家庭教育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孩子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老师,我积极帮他协调亲子关系,说服他的父母相信他,给他机会决定生活中的事情;在班级为他创设机会,发挥他的才华与能力,给班级贡献力量,使他融入班级;帮助他管理手机,监督他不迟到、不早退,逐步树立他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长时间地坚持这些小事,因为有爱和希望,坚持才能产生学习和进步的力量。最后,因材施教,帮助他培养和收获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感。无法唤醒孩子内在学习意愿的教育必然是效率低下的教育。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学习意愿,就必须让孩子感觉、体验、认知到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是有意义的。

近来,小E在默默地变化着,他的眼睛有了光亮,脚下有了清风。一切转变皆来自学生个人内心主体意识的觉醒。作为老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强心注魂,充分协助自我主体意识觉醒、觉悟。作为家长,除了必要的思想精神沟通外,要大胆放手,最后孩子必将茁壮成长,亭亭如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