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庆和贾宝玉都是“异数”,再说贾宝玉

上面讲到了《金瓶梅》里面的西门庆,这个艺术形象在当时社会是一个异数、一个异类,是一个和其他男子不一样的生命存在。《红楼梦》的写法和《金瓶梅》有类似之处,它的男一号贾宝玉在当时社会也是一个异数、一个异类,跟同时代的一般男子不一样的人物。

贾宝玉身上有几个特点,都是在那个社会里面很特殊的,跟别人不一样的。首先,他毁僧谤道,他不迷信,不信神佛。什么叫“毁僧谤道”?他不信和尚,有时候还说一些否定性的话语;他也不信道士,同样说一些诽谤性的评价。那个社会男女多数都是信鬼神的,都是迷信的。从皇帝打头,到普通民众乃至于下层一些人,都信鬼神、和尚、道士。

从《红楼梦》里的描写可以看到,从贾母到王夫人,再到一些其他角色,都很迷信神佛。当然《红楼梦》里的艺术形象,也不只是宝玉一个角色不迷信,它里面写到了王熙凤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她自己就说她不信鬼神,不信阴司报应。所以在《红楼梦》里面贾宝玉也不是完全没有同道的。但是总体来说,这些人是少数、异类。

书里写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说话,说到了一种药的名称,王夫人就说,我想不起来是什么药了,贾宝玉在旁边提醒她,是不是八珍益母丸,要不就是麦味地黄丸。王夫人说都不是,她只记得有“金刚”两个字。这时候宝玉就扎手笑道——什么叫扎手?在《红楼梦》里经常写人物这样一个姿态,即两手五指微微张开,向两边伸直,是一种很有趣的姿势——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就有了菩萨散了。他拿金刚、菩萨开玩笑,说得满屋人都笑了。薛宝钗当时在旁边也抿嘴笑,但是她补台,给她的姨妈王夫人挽回面子,说太太想说的可能是天王补心丹。王夫人笑了,说对,是这个名,如今我也糊涂了。这时候宝玉脱口而出:“太太到不糊涂,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这话就是典型的毁僧谤道。书里多次写到王夫人的正房里面是有佛堂的,她常常进佛堂去念会儿经,拜会儿神,拜会儿佛,但是宝玉完全不信这一套。这些描写都是很珍贵的,塑造出了在那个社会的人,这样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上到下都充满了迷信的氛围,这里面的宝玉很超脱,虽然他对现实中的和尚、道士具体的这种生命存在还是尊重的,可是对僧道所崇尚的神佛,以及所谓的预言,他是不信的。书里还写到,夏天他午睡,薛宝钗悄悄坐到他卧榻前,忽然,他在梦里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西门庆对科举考试没有态度,《金瓶梅》里从头到尾没有写到任何他想去读书上进、参与科举考试这样的情节,也没有写到他对这样一条当时男子去争取上进的官方所指定道路的评价。就好像在他生活的清河县,根本不存在科举考试一样,跟他没关系,写得很有意思。实际上反映出来,他对那一套完全无所谓,是鄙夷的、轻视的,认为那个东西跟他没关系。到了《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就非常明确地站出来反对科举考试。宝玉虽然是一个贵族公子,是荣国公的后代,但是封建社会有个游戏规则,到清代大体也如此:只有少数的贵族被封的头衔可以世代罔替,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只要这期间不犯事,不被后来的皇帝逮住毛病,给你免了,就可以一代一代不递减地继承贵族头衔。像清代的铁帽子王,封了王爷以后,老一辈死了,下一辈的儿子还是王爷,这个人死了,孙子还是王爷。但是这种贵族头衔享用者很少,而且很多都坚持不到最后一代,都半当间儿就被当时的皇帝或后来的皇帝给褫夺了,取消了,贬斥了。而其他的贵族头衔是不可以世袭罔替的——你没犯什么错,你们家下一代还可以享受贵族头衔,但是要往下降,本来是王爷,下一代就不能再是王爷了,本来是公爵,下一代就不能再是公爵了。

《红楼梦》里的贾府——宁国府也好,荣国府也好,他们公爵的爵位后来都递减了。书里交代得很清楚,宁国府的宁国公没了以后,当时宁国府的府主是贾敬,应该由他来继续袭一个贵族头衔,就不能袭公爵了,要往下降。结果贾敬是一个怪人,他拒绝享受这个待遇,而且他不住在宁国府了,他跑到城外的道观里,和道士胡羼炼丹。他把他应得的贵族头衔让给了他的儿子贾珍,贾珍就晚一辈了,那就不能给得很高了。给贾敬可能还高一点,给他儿子就要再降一点,就是三等将军,这是一个将军级的贵族头衔。荣国府呢?书里写荣国公去世以后,皇帝很顾念他们祖上开国的功劳,亲自过问了荣国府的情况,知道荣国公有个大儿子是贾赦。当时这个贵族头衔往下传,都是要传给长子。比如你是一个公爵,你有好几个儿子,往下赐予贵族头衔,不能每个儿子都给,只给一个,给谁呢?给老大。贾赦是长子,是老大,当时这个贵族衔就给了贾赦。给了个什么贵族头衔呢?一等将军。贾赦和贾敬是一辈的,他们取名字,你看贾姓氏后面那个字都有一个文字边,是文字辈。可以推测,如果贾敬不推辞皇帝颁赐的贵族头衔的话,应该也是一等将军。他推辞了,他不要,他的儿子来承袭贵族头衔,所以他的儿子贾珍——他和贾宝玉是一辈儿了,就是一个三等将军。

第二个儿子贾政就轮不到袭贵族头衔了,那怎么办?按道理的话,他得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再给他一个高官来当。但是书里写皇帝对他们家很照顾,就说老二贾政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了,我赐你一个当官的资格。最后贾政直接当了官,在工部成为一个官员,级别不是很高,但也很不错。

因为贾政没有能够得到贵族头衔,他有一种焦虑感,下一辈怎么办?本来他的大儿子贾珠娶妻生子,而且进学了,什么叫进学?就是已经进入了科举考试的通道,准备去应考了,可没想到很不幸,一病就死掉了,所以希望就寄托在贾宝玉身上了。

书里不断地写到,贾政要求贾宝玉好好读圣贤书,好好学习八股文,好好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个家族到这一辈已经不可能白得到贵族头衔了,得靠自己在科举考试这个通道里争取一个好的成果。书里面写宝玉和他父亲的矛盾冲突,基本都围绕着这个问题。父亲让他好好读书,别闲逛荡,说他喜欢写的那些诗词歌赋属于杂学、旁门,八股文才是正经。因为当时清代考科举是要做八股文的,文字要根据一定的规矩来写,要分成八个层次,层层推进,把古代圣贤的意思分成八股一层层地来加以阐释。那是很无聊的一种文章,是压抑人的自由思想、自由意志的,宝玉坚决不干。书里面的宝玉是一个大大的异数,书里面写他的下一辈,他哥哥的儿子、他的侄子贾兰,在他母亲李纨的指导下,一天到晚准备去应考。当时考举人除了文举以外,还有武举。有一种是考你做文章,还有一种是考武功。贾兰在大观园里面拿弓追鹿,练习骑射,就是准备去考武举。宝玉对此都看不上,嗤之以鼻。

书里面这些女性,比如薛宝钗、史湘云都说过劝他读书上进的话。只不过史湘云是鹦鹉学舌,学薛宝钗的一些劝告,宝玉很不以为然。宝玉为什么特别喜欢林黛玉?除了有真挚的爱情以外,他们思想上是有共鸣的,林黛玉从来不在他耳边唠叨你得读书上进,你得参加科举考试,你要考中。而薛宝钗时时要提这一套。书里有一段就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说“或如薛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贾宝玉就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吊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谏词,原为道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闺阁中亦有此风也,真真有负天地毓秀钟灵之德”。

他不听宝钗的劝告也罢了,一生气,他“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这是宝玉的做法。当时读圣贤书主要是读四书,所谓“四书”,指的是中国四部古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实宝玉对这些书里面所宣扬的某些东西,也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毕竟是古代圣贤留下的著作,后来有好多去解释四书的书,特别是后来为了帮助这些男子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就有好多八股文的指南,或者是一些历代考中状元的人的文章合集,这都是贾政这样的家长逼迫贾宝玉来读的书。他读那干吗呀?他最后就只留下四书,把别人这些让他学习上进的书都烧了,这是很惊人的。

在《金瓶梅》和《红楼梦》里面,它们所塑造的男一号在当时社会当中都是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物。这两个艺术形象——西门庆和贾宝玉,虽然他们的人格、思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但是他们对当时社会上一般人的思想行为的突破、颠覆、反叛,这种反叛性、超越性,又是互相呼应的。这两个形象还值得我们更仔细地加以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