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心理活动或神经系统的机能是反映环境情况,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动物特别是人如何反映客观现实而产生意识,这是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人在接触客观事物时,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由感觉器官到大脑和反应器官,发生一系列的神经活动历程,在大脑发生神经活动时人便感觉到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这就是感觉。由感觉的痕迹形成表象,同类的表象经过概括形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思维,通过思维,人对客观现实可以有更深入的反映。人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满意、不满意(情感)、躲避、斗争、改造(意志)等,这是对人自己和客观事物的关系的反映。对这一系列的反映过程,心理学都进行了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找到了一些规律。例如,感觉相互阻抑和助长的规律,差异感觉的规律(韦伯律),分配识记优于集中识记的规律,遗忘速度的规律(遗忘曲线),等等。这些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它们的获得使人对于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也就是对人的认识活动有了一些了解。

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工业上凭视力和听力检验产品质量的,不能不注意差异感觉的规律。教育上安排学习和复习,不能不注意学习和识记的规律。

各种专业心理学在其特殊领域内研究人对有关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研究所得成果对于提高有关业务的工作效率常有重要意义。例如,教育心理学者研究儿童如何掌握数的顺序、关系和实际意义等以形成数的概念,根据研究所得,可以改进小学的算术教学。劳动心理学者研究劳动者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如何能有更迅速、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事故,降低劳动强度。医疗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病人对致病原因和病症的反应如何影响致病和医疗过程,从而制定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以促进疗效。

反映是脑的机能,心理现象是脑的活动的表现,因而心理现象为脑的活动规律所制约,也表现出脑的活动的规律性。例如红绿两色互相衬托,倍觉鲜艳;同样的小块灰色纸,贴在蓝纸上显出灰黄色,贴在黄纸上呈现蓝灰色,这叫作颜色对比。又如先后紧接学习两种接近的事物,先学习的干扰后学习的,后学习的妨碍对先学习的记忆,前者叫作抑制,后者叫作倒摄抑制。再如注意的集中和涣散,集中注意一件事物时对其他事物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集中注意较久时又不免精神涣散。这几种现象看来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认识大脑活动规律之后,就知道这都是由于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所致。

对于人脑活动的规律,现在知道得还很少;对于多数心理现象,我们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从脑的活动规律来说明。例如对于差异的感觉,何以光的亮度差异达1%,重量差异达1/30,声音强度达1/10,才能感觉出来,不同感觉领域何以比例不同,现在都还没有全面的解释。又如年岁稍大的人都经验过,有时对很熟识的事物,忽然忘记了(如很熟识的同志见面时叫不出名字来),过一会又忽然想起来。对这种现象现在只能说是由于大脑内一时的抑制状态,但何以如此,还不明白。

“脑是思维的器官”。对于脑的活动规律认识越多,对于意识活动才越能有比较深入的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人脑活动的规律,也就有可能运用这些规律,提高脑的工作效能。例如,将来掌握了有关记忆的脑活动规律,就有可能提高记忆的效能,使需要的经验能随时回忆出来。

心理学必须研究脑的活动规律。当然,对于脑的研究,心理学要同生理学有适当的分工。大致生理学研究脑的内部的物质运动,心理学研究脑的活动如何反映外界事物。生理学的研究对于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如巴甫洛夫所说,生理学的研究“替心理学知识打好根基”。心理现象的规律对于生理学的研究也常有指引作用。例如,联想的规律对于暂时联系和接通机能的生理学研究,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阐明大脑机能是心理学、生理学和其他有关科学的共同任务,以为心理学不必从事脑的机能的研究,不是正确的看法。